【文章导读】创新型经济发展导向的产业用地供给与治理研究——基于“人-产-城”特性转变的视角
当前,创新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宠儿”。无论是在先进的工业化国家,还是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企业都意识到创新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我国而言,党的十九大以来,积极建构创新型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发展共识。然而,创新型经济形态的形成离不开系统化、现代化的政策体系和治理方式的改革创新。其中,产业用地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基础载体和生产要素。因此,如何通过产业用地供给体系与治理方式的改革创新,推动、支撑创新型经济,已经成为城市政策创新的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围绕适应创新型经济的产业用地供给与治理策略的讨论蓬勃开展。但总体来看,面向创新发展引起的产业变革与空间重塑,针对产业用地供给与治理创新的系统化解析仍然较少,并没有建构起适应创新型经济、涵盖产业用地供给全流程的政策框架与配套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思路。为此,文章聚焦创新型经济发展导向的产业用地供给与治理,重点探究两个核心问题:
其一,创新经济时代,新的产业人群、产业业态的特性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进而引致城市空间形态与组织发生了何种形式的迭代升级?
其二,在经济形态与城市空间的全新互动逻辑下,如何通过土地供给侧改革,提升产业用地供给体系与治理方式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需求间的适配性?
1
创新型经济发展导向下“人-产-城”的特性解析
由于产业人群及其需求的变化和产业自身的结构性发展,创新型经济发展导向下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组织必然随之产生变革。从人群、产业、城市不同视角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创新型经济的特性,进而实现产业用地供给与治理和创新型经济特性的准确匹配。因此,文章具体解析了创新型经济发展导向下的人群需求特性、产业变革特性和城市空间特性。
1.1 人群视角:
1.2 产业视角:
▲ 图2 | 企业销售与产业模式的创新
1.3 城市视角:
随着城市功能的创新转型,商务交流、金融服务、总部办公等高端产业功能逐渐向城市内部集聚。与此同时,创新人群的不断导入带来城市人口结构的升级,并进一步引致高品质公共空间和生活配套需求的加速增长。在上述变化的共同驱使下,城市空间的功能和品质不断向更加国际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原有城市旧区中的许多破旧空间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一些传统企业也必将面临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并由此带来存量产业空间更新与再利用的大量需求。
2
适应创新型经济的产业用地供给与治理策略
2.1 供前:
创新企业是推动创新型经济的核心主体,优质的创新企业擅于在宏观经济周期中抓捕机遇,极易成为城市启动创新发展的关键锚点。然而,作为朝阳产业,创新企业具有中小微企业多、起步阶段竞争力弱等特征,需要针对性地重点扶持。因此,文章认为建构面向创新企业的差别化土地供给政策,通过优先政策培育和吸引具有更大产业带动效应的优质创新企业,可以切实提升产业用地供给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并将各地的实践探索总结为与重点产业项目遴选机制衔接、与新型产业用地准入标准衔接两种典型模式。
2.2 供时:
一方面,伴随着创新企业生产经营、功能组织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人群工作、生活方式的转变,基于办公室的业务与制造业务之间的边界愈来愈模糊,并逐渐表现出同其他城市功能直接在街区、地块(乃至建筑)层面进行混合布局的趋势。面对这种新的空间组织模式,传统意义上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确定单一功能的规划方法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文章认为健全土地混合利用规则,通过对不同类型用地可以配套开发、复合建设的兼容设施予以明确,并设置差异化的混合开发控制指标,能够适应日益个性化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需求;并将各地的实践探索总结为配建式混合、市场化混合、定制化混合三种典型模式。
▲ 表2 | 土地混合利用的政策内涵与典型模式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注:表格中的代表城市只是为了以案例的形式更好地说明每种典型模式的具体内容,并不代表该城市仅有一种土地混合利用模式。如深圳不仅有配建式混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规定的“混合用地的混合使用”则属于市场化混合。
▲ 表3 | 弹性出让方式的政策内涵与典型模式
2.3 供后:
由于创新型产业项目在土地使用与管理上具有功能利用更多样、单位开发强度更大、拿地成本更低等优惠条件,因而针对此类产业用地的供后监管也相应地更加严格,以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真正服务于城市的创新发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文章认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要求产业用地的监管向更加动态化、精细化的方向转变,并将各地的实践探索总结为“双合同”监管、绩效综合评价两种典型模式。
此外,创新型经济导向下高端化与品质化的城市空间特性带来存量产业空间更新与再利用的大量需求,城市中既有“僵尸企业”土地资产等闲置低效工业用地的处置、盘活,能够在带动创新型产业集约高效发展的同时促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因此,文章认为在我国城市纷纷进入土地资源紧约束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改变原有存量产业用地更新中单一的“自上而下”模式,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更新方式转变;并将各地的实践探索总结为自主更新配建、园区平台介入、领军企业带动三种典型模式。
▲ 表5 | 多元主体参与产业用地更新的政策内涵与典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