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此章言得道之人的特异功能。得道之人,无为无心,对万物一视同仁,无任何分别,自己也与万物一样,没有彼此的区别,所以也就没有害和被害的心理。这正是赤子婴儿的心理状态。人无害物之心,无防物之心,物也就无害人之心,防人之心,所以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这也从反面证明,人与万物之间的相害关系,可以转化为和平共处关系。这不仅包括人与毒虫猛兽攫鸟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在内。

气专而志一,虚己以道世,都是含德之厚的不同表现,但不是含德之厚的全部表现。但仅此二种表现,已有莫大的功能。气专而志一,就不会因物而迁,不因物而迁,就不会被物欲误导,丧失自我。虚己以道世,就会与世无争,最终也就无人加害。气专而志一,是专一于道。虚己无争,也是以道为重,不重物利。这都是修道者与世人根本不同之处。赤子与世无争,不为外物所吸引,所以含德之厚者,也如赤子一样。所不同的,赤子之心是自然而然,含德者之如赤子,则是人为的结果。

明太祖注:含德之厚,即养德也。比于赤子者,言初生小儿无知,天性未曾开之,故老子以此为首发章之端。为何?不过教人持身行道如是而已。恐时人不信,故又以禽兽蜂虿至猛击毒者复验之,故云蜂者能以尾稍剌人甚毒,虎狼能咬食物者,雕鹰善击搏者,此四物使蜂子未出房,虎子方脱胎,雕鹰裸而未翎,其有知乎?不知也。以其天性未散不觉也。

明太祖又有与众不同的解释,毒虫猛兽等等,大家都解释为不能加害于人,明太祖则解释为它们在幼小之时,与人的赤子一样,都是天性未散的状态。此一说法,亦可通。不过,明太祖明确说含德之厚,即养德也。点明了人之含德,是人为的结果。人从赤子发展到成人,再经养德而复原为赤子,这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赤子,而是道德修养上的赤子。

清世祖也强调修德则自能含德,注重修养的功夫。修养到了赤子的状态,是为了物无与敌,物无加害。赤子的无心,不是德性的问题,而是天性。道德修养者的赤子之心,则是德性,而非天性。二者虽有相通之处,但终非同一物。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赤子的自然本性,保存得最多,所以有精之至、和之至的各种表现。成人之后,自然本性受到太多的干扰与破坏,不能保持精和的纯粹状态,而杂有许多外来的因素,都对人的生命力造成各种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努力使成人恢复赤子的纯全状态,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有所谓的人体科学或生命科学,都可在老子学说中受到一定的启发。精要之言不多,无非是少损耗精神,保持和柔的心态,顺应自然,少生事端。

什么是德全形全?如何做到德全形全?德全形全对人生有何意义?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德全无非是精、气、神的完全,而不是伦理道德之类的完全。人的生命之中,最重要不是肢体腑脏,而是精、气、神。天生的精、气、神,是有限度的,若不知爱惜保护,纵欲享乐,则很快消耗干净。若知爱惜慎用,注意修养培炼,则生生不息,生命常新。形全只是德全的外在表现,内部德全则必然在外部形体上表现出来。人们常说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就是德全的表现之一。

明太祖注:老子之意,欲人守道,心当以为比方成大人君子,莫不又有不信者,又再比云此数物,当骨嫩筋软之时,其持物也不能朘紧,固即紧也。道言握诀,先儒符道者,非仲尼之学也。因其不能握紧,即无知,是以不雌雄之交,乃言未知牝牡之合朘作是也。以其精淳,故又朝夕啼泣咽喉不哑为何?亦是初生不知用力,所泣不过自然耳。此乃和气也。喻君子能守自然之常道,则用事不乏,无非岂不若小儿之泣不哑然?

有知则有心,无知则无心,心不过是喜愠哀乐的充积。心中全是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此人的精气神必然很快消耗殆尽。赤子之时,天然无知,故能精有余而气和。成人之后,所知既多,难免有心。欲恢复赤子之心,不是完全否定人类的知识,只不过要人以无喜怒哀乐之心对待事物而已。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和柔处世,可谓行道之常。和柔,是柔软中带有韧性,温和中具备执着,而不是一味地柔弱懦怯。人有心有气,心就是对事物的看法,气则是人的真气。以心为主,则真气受到干扰,意见成了主宰,是是非非,难有定着。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影响人的和柔,精神为之紧张,久而久之,生命衰减,祸害到来。以气为主,体内和柔,不求过分,明达事理,顺乎自然,久而久之,生命真纯,人生为之光辉。和柔之气,在于内养,不益外射。如何修养,必以清静为基础,明识为前提。老子之书,多言其理,仔细琢磨,必有所得。

纯气在内,所以要守。纯气不散,故能明见。明见事物,则祸福可知。既知祸福,则心不妄动,纯气清静。这是修道的基本要领。至于何谓纯气,如何内守,则须亲身体会,不在言传。

明太祖注:特云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此云守道知此将久,大理恍然而必通无疑。又益生曰祥,祥云非祥益,乃非自然而添力为之者,是为强为将不祥妖也。又比云以心使气乃有力也,力出于气,气尽而力亡,验乎言。诸事勿强为乃贞,若强为,即是壮,壮即是尽,又老,既老必衰,既衰必亡,言如此者非道也。云早已,早已,尽也。

自然无为,就是不由人添力而为,而是顺应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做事。凡是添力强为,都超出了自然的范围,所以要受到自然的惩罚。这就是祸。能知此理,就可谓之明。人们的益生,是添力强为,不但不能益生,反而有害于生。真正的益生,是顺生,顺乎生命的自然节律,不做过分之事,不求多余之效。

(0)

相关推荐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闻风悦记No. 55

    55.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之心得

    第五十五章 含德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五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之合而䘒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 ...

  • 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公刘版>上卷. 第三编,德经 第十二章,赤子的厚德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螯,猛兽不据, 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

  •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盈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55

    第三卷修内篇 A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明太祖注:治国务欲民实,无得重敛而厚科,若重敛而厚科,则民乏用矣.民既乏用,则盗贼之心萌.盗贼之心既萌,将必持戈矛而互相斫,是谓难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人君以道治民,但不以道明示于民.道在人君之心,所谓存乎一心,运用之妙.这是人君的利器,不是民众的工具.道是玄妙之理,只对人君有用,对民众则无用.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学行大成之人也好,道德大成之君也好,在此大成之时,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静的头脑.虽已大成,但还要在心理上认为有如玷缺,更加谨慎,这才是保持大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以大道治天下,从老子的思想看,是因为天下万物的本性都在道的主宰之下,都统一于道的精神之下,所以执大道治天下,就能获得天下往的效果.天下万物都顺从于道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身是人的身,欲也是人的欲,二者为何非要如此对立不可呢?仔细分析起来,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限度的问题,而不是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人生不能无欲,但不能过分纵欲.适当的欲望是人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命在于柔弱,生活也要柔弱.柔弱,不是弱,而是韧,韧比刚还要强.柔弱的要点在于灵活,不僵死,不硬化.人在婴儿时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明太祖注:谓王臣及士庶修身谨行,止务大道焉.经云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言君天下者,以暴加于天下,初则民若畏,既久不畏,既不畏方生,则国之大祸至矣,莫可释.在士庶平日不可恣意慢法,眇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历史上曾有人主张老子是兵书,确实很容易找到依据.老子书中讲兵事的内容不少,但不可看作单纯的兵家之书.老子所说兵事,与孙子所说的兵事,有根本的不同.孙子兵法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此处仍是说防微杜渐,但唐玄宗从人性与欲心的角度立论,实际上已成道家的修养问题.修养的目标是恢复人性本有之静,而欲望总在人心产生.这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