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列之五】以汉之名--大汉王朝(下)
以汉之名--大汉王朝 (下)
汉之所以为汉,构成了中国的核心本部族群,于我们这十四亿中国人有特殊的情感意义。悠悠黄河,浩浩长江,哺育滋养我们的身躯,如慈母,播撒甘露,于亿万中国人心田里开鲜艳的花,一身黄色的皮肤,一双黑色的眼睛。
凡中国的核心本部族群,无不认同以汉字符号系统所传承、所凝聚的文化、文明共同体。一本古籍在手,之乎者也,摇头晃脑,轻吟浅唱。我者之别与他者,在于此。
文字,是一个文明臻至成熟的标杆。秦始皇统一文字,华夏族再次以规范象形文字记录典籍、历史和医学、农业知识。
刻在竹简,通行天下。至汉朝,大部分书写材料仍以竹简为主,笨重、繁琐、不方便,一本书,往往数百至数千片竹简,编之成册,数斤乃至数十斤重,汗牛充栋一词由此而来。
上古仓颉造字,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文化传播,有了纸这一便捷廉价的流通媒介,知识扩散及于一般民众。
…………
…………
…………
三、开疆拓土与文化认同
一个族群,文化将她别于他族,土地供她繁衍生息。有多少富饶广阔的土地,就能繁衍承载多大的族群。族群众,以文字表述的文明当然灿烂这片星空之下。汉朝,5000万汉人,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自公元前221年,书同文、车同轨,浩瀚如星海的典籍一代代传承。世间万千族群,我华夏高高在云端之上。
当时,西有罗马,东有大汉,称雄当时,制霸当世。两千年来,历史长河湮没了罗马,湮没了巴比伦,淹没了古埃及……而我华夏,五千年来文字一脉相承,文明之火一刻也未曾熄灭。
浩浩荡荡,我先祖荣光何其光明伟岸。世界之大,唯我华夏。
汉武帝,雄才大略,以华夏三代人的积蓄,北击匈奴,南并百越,西开西域,东有朝鲜,新开拓西南夷,609万平方公里土地,于汉朝奠定。从此,先祖与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而至于今。
汉朝承秦之制,有所增益。三公九卿,并列于朝,各司其职。天下分郡县,与诸侯国并存不悖。汉朝初年,朝廷采用黄老无为之治,纠正秦朝严酷刑律,安抚秦末战乱之苦,百姓休养生息,三十税一,甚至减免田税,连续达十余年之久,而人口渐渐繁盛,民间财富渐渐积累。
节俭不尚奢华,忍辱而有负重,历经三代人耕织积蓄,至汉武帝,国家底子恢复。雪耻疆场,大战匈奴,战而胜之。往北、往南、往西、往东,开疆拓土,一群群大汉军人,雄赳赳奔赴疆场。
西汉宣帝时期,匈奴内乱,五子争位。郅支单于占据西域极西之地(约在今中亚地区),大汉派使者谷吉前来接触。郅支单于以为山高路远,大汉无力远征,扬言将来要做中国的皇帝,侮辱并杀死了汉使。汉军无不义愤填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力主征讨,未及朝廷同意,毅然率军冒死远征。万里征途,黄沙漫漫,千余汉军,视死如归。过葱岭,直扑郅支单于所在。
宴饮之乐正酣,汉军突然杀至,无数匈奴贵人如无头苍蝇乱窜,汉军斩杀郅支单于以下贵人数百人,奇袭成功了。匈奴震动,西域震动。
瘦马东归,汉军威武。凯旋的步伐大地随之震动。郅支单于和匈奴贵人的脑袋高高挂在木杆上,一晃一晃,一串串,尽是大汉军人的功勋。当刀子真能杀人,三心二意者才知道害怕。归途势如虹,俯首已遍地,西域诸国无不恐惧汉军之威。
杀一人而定一域,西域数十年间再没有掀起大波澜。
得胜归来,陈汤给大汉皇帝的上书,有这么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何其铿锵有力,而名声震动必将直至万古。
传首京师,举国震动。汉军之威,莫有敢犯。
西域都护府校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给皇帝陛下写的那篇雄文,至今读来仍热血沸腾。原文特摘录如下: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于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应该把砍下来的郅支单于等人的头颅悬挂在蛮夷居住的街巷,让他们知道,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两汉之交,战乱频仍,西域孤悬在外,朝廷无力统治。东汉建立,匈奴死灰复燃,与汉朝再起漫天烽火狼烟。双方争夺西域,征战不休。
以笔杆子谋生的班超毅然投笔从戎,慷慨远赴西域,三十一年间,平定西域五十余国。官拜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自帝都洛阳,班超涉万里风沙而来。初至西域,班超出使于阗(今新疆和田)国,匈奴使节也至于阗国。于阗国王本来已经归附匈奴,却又不敢明着得罪大汉,举棋不定:要不要把汉使到来的消息透漏给匈奴使节,好让匈奴使节把汉使抓起来。班超替于阗国王做出了决定,夜黑风高之夜,毅然率领三十余个随从杀向还不知情的匈奴使节营地,匈奴使节死。于阗国不投向大汉也不行了,他便有一百张嘴也解释不清楚匈奴使节到底是怎么死的,而匈奴兵锋太盛,匈奴的报复于阗国承受不起。
于阗国遣质子入洛阳,西域诸国纷纷效仿,无不遣质子入洛阳,西域与大汉中央中断了六十五年的关系,至此方才恢复。
班氏一门皆垂列青史。班超父亲班彪著述等身,一代大家;兄长班固编著《汉书》,为二十四史之一;妹妹班昭续写《汉书》,做《东征赋》《女诫》,名动当时。而班超,捉笔之手捉刀,三十一年戍边,三十一年未踏进中原半步,万里绝域,为国守疆。班超做到了军人的极致,七十一岁高龄方蹒跚回到洛阳,家乡明月,皎洁如少年。
白发未苍苍,孰叹少年郎。西域万里遥,不问乡思长。
同年九月,刀伤箭伤满身的班超殁于洛阳家中,平静无忧,平生已足。安葬邙山之上,看我河洛大地(班超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张阳村西北约750米处),日日夜夜,年年岁岁。
军人以刀护我华夏,书生以笔卫我中国。方块汉字,笔墨飘香。随着皇权膨胀,统一思想再次被提上日程。
莫贪乱世夫子多,总羡治世人杰少。而芸芸众生,宁愿为太平犬,不愿为乱离人。
朝廷创办太学,郡国各办其官学。教育的春风,吹拂整个大汉。而百家争鸣再难得,皇权专制容不得不同声音在耳旁聒噪。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明旨下诏,定儒学为官学,此后两千年莫不如是。中国毋宁说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不如说是扩大了的儒家社会,包容万象,涵盖了佛与道和诸子百家。
处世以《中庸》,立志以《大学》,修身读《论语》,知过去未来看《春秋》。养我浩然之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文化是区别我者与他者的核心因子。中外之别,讲究文化认同,而非血脉区分。入华夏则为华夏,入夷狄则为夷狄。
秦末乱世,戍守岭南的秦军校尉赵佗(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建国称王,史称南越。两广及百越之地(广东、广西及越南中北部),多为其疆土,疆域之广,东西达万余里,称臣于汉,汉高祖刘邦封赵佗为南越王。
故乡山水长,何能又望乡。岭南瘴疠地,安我新家邦。
50万大秦军人,奉役无期,归乡无路,而大秦已亡,一群无国之人和校尉赵佗一起留下来,在这片蛮荒之地,刀耕火种,开拓繁衍。他们娶妻生子,他们接纳从中原避战乱而来的流民和难民,一寸一寸染黄这一片富饶的土地。
赵佗等人带来了中原文字,带来了儒家典籍,带来了诸子百家学说,百越野民入华夏而为华夏。他们以军人的刀开路,以文化和文字传承弘扬我华夏文明。
百年耕耘,这一群大秦铁血军人和他们的后人,在南岭,这当时的异域他乡,秦始皇新征服的土地,扎下深深的根,长成参天大树,终于变他乡为故乡,繁华似锦,典章文物一如故国华夏。一个母亲,相同的乳汁哺育出来两个孩子,不分家。
后来,才有了汉武帝征讨南越,烽火狼烟还未起,已并其地,已化其民,而入中国。赵佗等50万秦军为了拓展华夏族生存空间,远赴岭南蛮荒之地,披荆斩棘,百年开拓之功,善莫大也。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攻取南越,在今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之后长达一千余年时间里,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国各朝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直属领土。这一片土地,源自于中国的烙印随处可见,一千余年啊,岂是那么容易抹去的。
唐末五代中国本部混战不休,交趾等郡自中国分离,公元968年正式独立建国,称安南,后改越南,但仍使用汉字,朝贡中国,列为藩邦。近代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人为他们制定拉丁字母文字,强制推广使用,从此汉字退出越南书写系统,不再是官方及民间文字,与我华夏渐行渐远。
而越南,至今把南越定为其建立国家的开始,尊崇河北人赵佗。对岭南寄予了无限臆想,那一片肥沃的土地、广渺的疆域,贪念在心不能忘,就如我们对交州。
而文化比血脉更能凝聚人心,族群之间文化联系一旦断了,情分便淡了。历史越过了千年之久,潸然而至,抵达今天,越南国内遍布的古建筑,无不以繁体汉字为楹联和牌匾;越南国内的古籍善本,无不以汉字书写。亲切如初,却只是对于我们这些华人华侨和中国人。对于越南人,汉字陌生的如外星球文字,哪怕曾融入他们的日常数千年。容易淡忘从来是人,不是文字。
越南以拉丁字母文字取代了汉字和喃字(喃字,又称字喃,是越南主体民族京族曾经使用过的文字,是汉字型孳乳文字中的一种),从根上割断了与华夏的联系。
有些孩子,越长不大,越要独立,越要飞翔在一片陌生的大海与天空,不回头。
虽然越南数千年传统未有大变动,但改变了文字,与越南传统文化便割裂开来,与中国无形中疏远,小中华的自称,见于日本,见于朝鲜,再不能见于越南。
曾几何时,九州陆沉,日本、朝鲜、越南,无不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无不以小中华自居。眼望九州,泪眼婆娑,而叹中华为蛮夷所据。明朝亡国,朝鲜不得已朝贡满清,却暗奉大明正溯,直至朝鲜亡国。
可以说,朝鲜与中国的渊源及纠葛最深,融入了骨髓,解也解不开。朝鲜史书记载,商朝王子箕子为朝鲜立国者。商朝灭亡,王子箕子带领部分商人远赴朝鲜半岛,建立箕子朝鲜。后来,箕子朝鲜被燕国(战国七雄之一)将领卫满攻灭,卫满建立了卫满朝鲜。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剿灭卫满朝鲜(卫满,燕国将领),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史称汉四郡。
日本与中国的交往,自东汉开始。日本派遣使节远渡重洋赴洛阳朝拜汉光武帝刘秀。这是中日之间第一次官方正式交流,汉朝赐其国名为“倭国”,封其国王为“倭王”,颁发金印紫绶,金印上刻有“汉倭国王”四个大字。1954年,“汉倭国王”金印在日本被发现,印证了这段历史。(汉赐倭王金印在日本多地出土,真假难辨)
文字和文化是族群之间最深的牵绊和粘合剂。武汉大疫,日本捐来物资,纸箱上印着:“山河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方块汉字,明明白白,繁体笔墨,闻可见香,谁能说我们之间没有渊源。
东亚复兴,归根结底是文明复兴,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在越南,合称中华文化圈或者儒家文化圈。
一根筷子易折断,四根筷子合在一起,孰能再折断。黄皮肤,黑眼睛,说孔子,讲老子,兄弟之国,但愿永世交好,莫再手足相残。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上上下下,举国如一,中国从此打上儒家烙印,东亚从此打上儒家烙印。可以说,儒家学说,是我们东亚诸国最大的公约数。
合而为一,再立盟约,文化是不同族群之间选择向背与否的根本。我们看韩剧和日剧,有很多熟悉的影子在里边,儒的影子,道的影子。发端于春秋战国,而汉朝将她们播种于世界,开花结果,绚烂以至于今天。
中华文明、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惟有我们中华文明摆脱了神的束缚,可伸展四方,无拘无束。
四、丝绸之路与公主和亲
张骞凿通西域,世界的东方与世界的西方,陆上道路通了。自长安西去数万里,经河西走廊、西域、波斯、希腊,而至罗马。路迢迢,黄沙漫漫,中国的丝绸、茶叶,从骆驼背上一筐筐运来。这是一条铺满了金子和银子的商贸大道,也是一条输送文化营养的血管,东方、西方互通有无,亚欧大陆第一次以一个整体的模样让世人认识到。财富可荣耀于一时,文化则光耀于千秋。这条路,叫做丝绸之路,一条财富之路,更是诸民族文化交流之路。
佛教沿着这条路,历经万千曲折,往东方传播。东汉明帝时,由皇帝陛下亲自邀请至洛阳。一匹白马驮来数筐经书,光头和尚,深目高鼻,从西方来。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在东汉的都城洛阳拔地而起,名字因那匹辛苦了一路的白马得来--白马寺。
中国文化在儒的入世、道的求自我解脱之外,多了佛教生死轮回这一种选择。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道家主张将个人和自然同一起来,佛讲究六道轮回,以今世之苦,得来世之福。
儒家的圣人体系、道家的神仙体系与佛的如来菩萨体系并行于中国大地,数千年间,熔融混合为一,外貌有别,内核趋于一致,元末明初完稿的《西游记》叙述的儒释道神佛体系已经有了三家合一的雏形。
佛应对印度的种姓制度而生,宣讲世人平等、不分贵贱,幸福不在今世,在来世,在本质上是顺从统治者统治意志的。佛家一再宣讲强调穷苦贫贱之人应接受今世所承受的所有苦难,不要反抗、不要挣扎,在佛的眼里,今世所受之苦,都将变为来世所享之福。
而人的一生只有一世。一世不得挣扎,一世逆来顺受,活的未免也太无味、太枯燥了。东汉以皇帝名义引来佛教,与佛教劝人忍让的教义有莫大关系。汉光武帝刘秀依靠大地主大士绅阶层对王莽改制的反对(王莽改制要收回全国土地、废除奴仆制度,从根本上动摇了地主基层),推翻新朝,建立东汉。大地主大士绅无不仆从数万,兵甲如云,“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皇帝没有实力上演,功臣们得以安享富贵世世代代。选人用人的法子还是察举制,但举荐的孝廉基本上被大地主大士绅垄断。如袁绍祖上四世三公、名震河北,如糜家嫁女儿给刘备竟有遮天蔽日的嫁妆,包括了无数金银、绫罗绸缎和粮食,包括了两千家兵,袁家、糜家的泼天富贵可见豹之一斑。土地兼并,朝廷不能禁止,至东汉登峰造极。穷人几乎无立锥之地,荒灾之年不得不沦落为奴仆。奴仆和穷人活的没有尊严,卑微如猪狗,中小地主和商人难以被举荐为孝廉,在政治上永无出头之日。可以说,东汉自立国之时便注定了要举国上下坐在油锅上面,备受煎熬。
佛教因此来了,下一辈子做人还是做畜生,是生在富贵之家还是生在贫贱之间,全看这一辈子受的苦多不多了。
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内在因子在推动,没有平白无故发生的事。
随丝绸之路而来,不仅有佛教,还有调味用的大蒜、小茴香,还有美味可口的无花果、石榴、西瓜、葡萄;还有芝麻、胡萝卜……
我们丰富了世界,世界也丰富了我们。
贾思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提到,美洲的落后,在于其没有用于骑乘的马匹;没有马匹,远距离的征服不可能实现;没有远距离的征服,就没有超级国家出现;没有超级国家,文化与文明兴盛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所以才有了5000万印第安人在肥沃广渺的美洲大陆,一盘散沙,被各个击破,湮没在历史之中。
如果骑乘用的马匹早早传入美洲大陆,世界历史必将被改写。
就如高产且耐旱、耐贫瘠的玉米、红薯,明朝晚期传入中国,中国迎来了人口大爆炸,短短百年时间,人口由不足一亿增加至四亿。
汉朝有一大特色,和亲,给历史抹了几许传说和浪漫,而更多的是以小的代价消泯兵灾或者寻求联盟的成功。
第一次和亲,源于汉高祖刘邦北征,兵败,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不得已和亲求和。之后成为惯例,公主和亲,送上大批嫁妆,求和或者结盟。在汉朝,有几个和亲的女人在历史上特别出名。
一个是写诗的刘细君,贵为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刘非的孙女,于皇室倾轧中,一家人只有刘惜君一个人存活下来,打落凡尘,人生的苦难和无奈早早品尝。16岁,貌美如花,被选为和亲公主,由被世人遗忘的孤女跃上枝头,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公主,赐封乌孙公主,远嫁西域乌孙国。
大汉要和乌孙国结盟,共击匈奴。公元前105年,刘细君到达乌孙国都城--赤谷城,低矮的房屋,漫天的黄沙,一去万里之遥,再不得见长安。要嫁的人已年过七旬,皱纹深得可望见岁月沧桑。
两年后,老国王死。刘惜君接汉朝皇帝诏书,再嫁给新国王,新国王竟然是老国王的孙子。
秋深见月,雁往南返,乌孙公主刘惜君写下了《悲秋歌》。
悲秋歌
汉·乌孙公主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她派人送给远在长安的大汉皇帝。大殿之上,汉武帝哽咽嗓子念出,群臣落泪,而北伐匈奴正在关键时期。一个女人,不得不以公主的名义撑起盟约。
故乡难归,在这异域他乡,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一个弱女子仅仅四年,香消玉损。
消息传到长安,无不唏嘘喟叹,而盟约还要继续,汉武帝再次派出公主和亲。这一次是无忧公主,乃是楚王刘戊的孙女,愿她无忧一生,只为了大汉北击匈奴能够获胜。
公元前102年,19岁的解忧公主越过万里黄沙来到乌孙。一生生下5个孩子,大儿子当了乌孙国国王,次子当了沙车国国王,小儿子乃是乌孙大将;大女儿是龟兹国王后,小女儿嫁给乌孙侯王为妻。
大汉在西域有了坚定的盟友,一个从匈奴南边进攻,一个从匈奴西边进攻,匈奴元气大伤,大汉大获全胜。
还有一个和亲远嫁的女人,由宫女而封为公主,嫁给了匈奴单于。边境数十年未起烽火,史书和文人倾其笔墨歌颂,她就是王昭君。
咏怀古迹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关于王昭君,笔墨既多,便不再赘述。
弱的时候低下头,哪怕以屈辱的方式撑下来,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汉朝通过和亲做到了。
我们的刀子也曾锋利,开疆拓土哪一次是口诛笔伐就可以唾手可得?哪一次不是杀得人头滚滚,将军百战死,壮士暮年归。
将士们以血肉之躯杀敌报国,文吏们以手中笔光耀中华。
是飞将军李广、是卫青、是霍去病、是苏武、是班超、是司马迁、是董仲舒、是班固……我们才得以在广渺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才得以以煌煌大汉的名义行走四方。
汉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前接秦朝,后启隋唐,中华民族的体量和文化底子在这一时期浇筑夯实。我们有了辽阔的疆域和多元的族群,有了神权、政权集于中央的帝国专制体制,有了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道统。但也开始了农村和城市人口逐步非军事化,扭转了春秋战国诸国竞争体制下把兵役制扩展到整个农民阶层的潮流。
每一个精彩瞬间都是我们汲汲以茁壮成长的营养。源头活水,缓缓而流东到海。
以汉之名,书我华夏。过往荣耀在心,念之不忘,我是大汉。
大汉
烈烈风,响彻关中;
月色兮几多黎明,念大同。
夜深沉无梦,坐一宿渭水洛水风太冷。
一梦长安城,洛阳复行行。
大汉乎威名,征战漠北兮封狼居胥逐苍鹰。
大笑一声苍穹,我们黄皮肤黑眼睛,繁衍世界之东;
五千年文明风,方块汉字大写人生;
不低下头颅认命,我们提刀搏命抗争,争一个光明磊落世界大同。
又见兮月色亮晶晶,山花烂漫几多红;
打马江南行,草长飞黄莺,不语东风起,斑驳我折红豆离别情。
故国山河月色同,乐浪、交趾我旧名。
倭国金印我赐封,山川兮一梦华胥叹一生。
晴空再起烈烈风,我大汉铁血军旗城头烽火狼烟战不停;
跨刀上马兮征战苍穹,封侯拜相兮我搏功名;
壮岁复相逢,莫谈白头翁。
说那长安城,灞桥别过、烟柳青青调古筝;
说那洛阳城,驼队风铃、繁华倾尽牡丹风。
大汉兮我族名,大汉兮我生命。
黄皮肤黑眼睛,世界之东。
五、结 语
我为汉人,拿起笔写汉朝的人与事,竟无从落笔。敬畏太多,身上似有千钧重担,放不下,压得人不得不在地上匍匐,汲取大地母亲的力量,喘一口粗大的气。
世界是我们的,光灿灿,明亮亮,喜人。触摸岁月于掌心,一颗火红色的太阳,自东方缓缓升起,明亮我们的眼睛。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是炎黄子孙。
我们的来处,总要有个说法,前事不可忘,后事乃为师。且那些光耀万古的英雄,那些慷慨于世的志士,怎能于浩瀚史册中冰凉凉湮没。
惟其骨头硬邦邦,惟其有自己的说法与活法,才有我中华文明之火长盛不衰,不熄灭。
中日韩越,种种恩怨纠葛。处此大争之世,同文同种,不能并肩携手,错过了多少次激荡世界潮流的机会。一隅之地,亿万族众,狭小的空间,太多梦承载不起来。
而屈辱有多少,堆积在我们身上,一层又一层。起来,从东亚病夫的孱弱身体;起来,于一次次跌倒后的奋力抗争。惟其不认命,还能保有一片天空容得下我们繁衍、复兴、超越。天赋使命,复兴东亚,惟我中国。
泛欧洲似的欧盟,是我们可以探索模仿的道路,凝成了一股绳,黄种人在世界上的声音才响亮。##教训在前,而现在####正如烈火之势席卷中日韩,能说明的问题太多,我们不得不警觉。
今夜夜深,今夜无月。今夜天凉,今夜有风。裹满身衣服,撑起倔强的自尊,于认真工作中得一碗饭,于儿女一声声父亲中,品味一生幸福。青丝白发,不叹蒹葭。春至三月,草长莺飞。
第一次,从历史的角度写历史,兼之以温婉的笔墨抚慰汲汲不可得的名与利,亦或是淡泊。心安静不起波澜,读书,翻阅资料。
桌子上,枕头上,一本本书,一堆堆资料: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许倬云先生的《我者与他者》《历史分光镜》《万古江河》,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雷海宗先生的《国史纲要》,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以及《哈佛中国史》、《史记》、《国家人文历史》等等。
哪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脚尖踮起来也够不到天花板,笔有锈斑,心无沟壑,难以写出一番与众不同的新意。
推陈出新,惟有努力了才知道是多么艰难。趟不开路,不甘心,却一定要试一试,哪怕在一条羊肠小道上,蜿蜒不见尽头。
主要参考资料: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等;
2.许倬云《我者与他者》《历史分光镜》《万古江河》等;
3.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4.雷海宗《国史纲要》;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欢迎扫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