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珍 -大同观音堂石胎彩塑造像

观音堂建在大同城西通往云冈石窟旅游专线北侧"佛"字湾的一座小山上。现存的建筑系顺治8年(公元1651年),在旧址重建,后屡加修蕞至今。该寺布局紧凑。戏台、观音殿、三真殿、台殿楼阁沿中轴线由前至后排列,迭层至高。山门结构为砖卷门洞,门额上书“观音堂”三字。前院有一座戏台,坐南向北,建造于离地8米高的洞门之上,两侧洞门上有题字,东侧书“潮音”,西侧书“珞珈”,(潮音洞是观音现身的地方,而珞珈山形如躺卧的观音,传说是观音到普陀山之前修炼的地方。)洞下是古代车马人行之道。戏台与正殿 (观音殿)之间有腰墙相隔,进入腰门,左右两侧各有钟鼓楼台和碑廊。

观音堂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悬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内正中有一尊6米高的石胎观音立像,头饰花冠直达屋顶。观音两侧各有2米多高的石胎胁侍立像两尊。殿内东西两侧伫立着八大明王。壁上还绘有精美壁画。

后院是一座砖券窑洞与木构楼阁相结合的三真殿,殿外东西两端各设砖梯楼道可拾级而上。上层即五间木构楼房,正中三间内塑观音、文殊、普贤像,四壁绘壁画多幅。

寺前有三龙琉璃照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双面照壁,为明代遗物。寺西摩崖上镌有三米见方的双钩“佛”字,据说为辽代遗迹。

女作家冰心在记录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八位北京年轻学者文国鼐、雷洁琼、顾颉刚、郑振铎、陈其田、吴文藻、赵澄、冰心一起活动的游记《平绥沿线旅行记》中,曾两次提到观音堂:“1.汽车徐徐的开向武周山,沿途傍武州河而行,河水浑浊汹涌,时见人畜绝流而渡。五里许到观音堂,是一小庙,庙前有三龙壁,略如城内之九龙壁。2.下午四时又乘汽车回大同。重过观音堂时阴云已合,大雨骤至!十五分钟之后,便又放晴。”

观音堂虽然遭受了屡次战火的毁灭与破坏,却很难得的在一次次的复建与修复中保存至今,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慈祥的佛祖仁慈宽恕着芸芸众生,即使兵荒马乱,即使风霜雨雪,就算被摧毁,就算被冷落,就算一次一次被推倒,被烧毁,佛依然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宽恕便是最高的守护。

历史在不断前进,那些逝去的,消失的,被毁的珍宝,再也找不回来了,而所有留下的,保存至今的古物,都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和保护。

观音堂全景(来源于网络)

观音堂全景(来源于网络)

洞门,两侧上有题字,东侧书“潮音”,西侧书“珞珈”

三龙琉璃照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双面照壁,为明代遗物

山门结构为砖卷门洞,门额上书“观音堂”三字

殿

观音堂造像存在一定争议,个人片面的认为其6米多高的观音菩萨雕像及左右胁侍菩萨为辽金作品,下面是大同大学武建亭关于观音堂的论文,拿来供大家讨论,分析。

附:

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雕像考订

http://www.sxdtdx.edu.cn/ygwh/onews.asp?/293.html

武建亭(山西大同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山西 大同 037009)

摘要:大同观音堂始建于辽代,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殿内现存有八尊辽代忿怒雕像,分列于殿内左右两侧,东侧从北向南依次为马头明王、大笑明王、大轮明王和降三世明王,西侧从北向南依次为无能胜明王、大威德明王、不动明王和步掷明王。观音堂位于云冈石窟东侧,优越的地域环境,使得观音堂观音殿内的明王造像在表现手法和彩绘风格上有相似之处。观音堂八大明王雕像是云冈石窟石雕艺术的延续,体现了皇家崇佛思想对民间佛教信仰的影响。

关键词:大同观音堂   八大明王   雕像   考订

一、大同观音堂雕像时代考订

1.大同观音堂的历史沿革

据《大同县志》载,大同观音堂自金重熙年建造后,于辽代保大二年(1122)金兵攻陷西京,观音堂惨遭破坏。明宣德三年(1428)、万历三十五年(1607)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姜镶兵变”,清兵屠城,寺庙又遭兵火,清顺治八年,兵部左侍郎佟养量出资在旧址上重修。其后据记载,清代康熙五十二年、乾隆二十八年、道光二年都曾进行过整修。虽几经战火,数次重修,但观音堂观音殿内现存雕像保存完好。2003年省、市政府又拨款进行保护性维修和美化绿化,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大同观音堂碑文考证

大同观音堂现存有11块碑文,由于年代久远,能明显辨别字迹的碑文已为数不多。据明万历三十五年碑文记载:“云中城西越十五里之遥,有观音古刹。流传原地名蛤蟆湾,怪物数扰害其间,民用不宁,道路阻塞。金重熙年之六月又九日,忽大士现丈六金身,偕左右菩萨明王,从秦万佛洞飞往水门顶山头,从此妖魔降灭……繇是大众鸠工立寺”。又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碑文中载:“西奉远隅飞来传云,降灭妖魔此处,观世音大慈大悲”。

现观音堂西侧的摩崖上有三米见方的“佛”字石碑,“佛字湾”地名由此得来。“佛”字的由来已无明确的文字记载,就现有资料推断,在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碑文中记载:“流传原地名蛤蟆湾”(以殿内观音主像背后韦驮天脚下所刻的蛤蟆妖雕像为证),按此,“佛”字石碑是为镇压蛤蟆怪物特意刻下,并推断这一“佛”字也为辽代遗迹。“佛”字石碑所在地原为观音堂遗迹,后因多次毁于兵火又数次重建,把观音堂的主体往东迁移,西面只留下这一“佛”字石碑。

根据观音堂内重修碑文的记载和对石崖上的“佛”字考证,确定观音堂内碑文记载内容的真实性,也认订观音堂观音殿内的八大明王为辽1035年遗物。虽然观音堂几经战火,但因雕像均为石雕艺术,不易焚毁,又经多次修复后,保留至今。

二、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名称考订

1.八大明王的演变

明王是密教佛、菩萨的一种化身,是佛、菩萨的忿怒像。[1]根据密宗理论,诸佛可显化为自性轮身、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三种身,明王为佛的教令轮身。所谓教令轮身即菩萨受佛之教令而化现为忿怒威猛之形相,以摧伏淫刚众生之邪魔,此时为忿怒威猛身形。诸佛三种身的具体配置情况在各经典中各不相同,下文以《大妙金刚经》为例进行阐释。

(1)八大明王所对应的自性轮身

所谓自性轮身,是诸佛住于自性之法身,即诸佛真身。据《大妙金刚经》所载,“五方如来(自性轮身)中的中央大日如来、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他们所对应的教令轮身即明王则是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笑明王)、大威德明王”。[2]密藏记中记载,不空成就佛、释迦牟尼、无量寿佛、弥勒佛所对应的教令轮身分别为步掷明王、无能胜明王、马头明王、大轮明王”。

(2)八大明王所对应的正法轮身

所谓正法轮身,即诸佛为教化众生而显化为菩萨,以正法度人。据《大妙金刚经》所译:“尔时十方世界诸大菩萨所谓金刚手菩萨、妙吉祥菩萨、虚空藏菩萨、慈氏菩萨、观自在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普贤菩萨,为八大菩萨”。[3]八大明王是八大金刚明王之简称,又称八大金刚。《大妙金刚经》说:“八大菩萨现八大明王。[4]一金刚手菩萨现作降三世金刚明王,二妙吉祥菩萨现作两臂六足之大威德金刚明王,三虚空藏菩萨现作大笑金刚明王,四慈氏菩萨现作大轮金刚明王,五观自在菩萨现作马头金刚明王,六地藏菩萨现作无能胜金刚明王,七除一切菩萨现作不动金刚明王,八普贤菩萨现作步掷金刚明王”。[5]

2.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造像名称确定

据《大妙金刚经》所载,“八大明王系之八大菩萨所示现之八大金刚明王,即:降三世、大威德、大笑、大轮、马头、无能胜、不动、步掷。八大菩萨则依次为:金刚手、妙吉祥、虚空藏、慈氏、观自在、地藏、除盖障、普贤”。[6]

对照经典图像,将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内的八大明王雕像名称做一一的对应。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东侧由北向南第一尊雕像与《大妙金刚经》中记载的马头明王“通身赤色,三面三目,作忿怒形,双眼上吊,獠牙显露,头发倒竖,头顶马头,两手合掌,屈食指甲相合,其无名指外叉”[7]等造型特征有相同之处。由此确定此雕像名称为“马头明王”。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西侧由北向南第一尊雕像与《大妙金刚经》中记载的无能胜明王“身呈青色,四面四臂,四面皆颦眉瞋怒而有火发,右第一手竖拳,舒食指放在胸前,第二手之中指、无名指压于拇指上,食指伸直,左第一手持三戟叉,第二手持斧”[8]的造像特征有相同之处。由此确定此雕像名称为“无能胜明王”。

据《大妙金刚经》记载,“大笑明王口现大笑形”,同时有史料记载“大笑明王现忿怒像,相貌又似夜叉身”,[9]以上特征与观音殿东侧由北向南第二尊雕像有相似之处。由此确定此雕像名称为“大笑明王”。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西侧由北向南第二尊雕像与《大妙金刚经》中记载的大威德明王“身青黑色,六头、六臂、六足,其六臂各执器仗,左上手执戟,次下手执弓,次下手执索,右上手执剑,次下手执箭,次下手执棒,身材高大,展现出极忿怒形”[10]等造像特点有相同的之处。由此确定此雕像名称为“大威德明王”。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东侧由北向南第三尊雕像与《大妙金刚经》中记载的“遍身黄色,右手持一独股金刚杵,左手持八辐金刚轮”[11]的造像特征有相似之处。由此确定此雕像名称为“大轮明王”。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西侧由北向南第三尊雕像与《大妙金刚经》中记载的不动明王“顶有七髻,左边一髻黑云色,赤黄色,童子相貌。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执羂索,两口边微出少牙,怒眼赤色。右手执金刚杵当心,左手执宝棒,眼微赤”[12]等造像特征有相同之处。由此确定此雕像名称为“不动明王”。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东侧由北向南第四尊雕像与《大妙金刚经》中记载的降三世明王“身为玄黄色,面作忿怒暴恶相,左右第一手结印当心,其余各手执不同法器”[13]的造像特征有相同之处。由此确定此雕像名称为“降三世明王”。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西侧由北向南第四尊雕像与《大妙金刚经》中记载的步掷明王“右手持一旋盖,左手握金刚杵,遍身作虚空色,放火光焰”[14]的造像特征有相同之处。由此确定此雕像名称为“步掷明王”。

三、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雕像特征考订

1.大同观音堂地域特征考订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以西十六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始凿于北魏,它气势雄伟,内容丰富,为今天留下了绵延一公里的世界文化遗产,显示了北魏帝王对佛教的崇拜与信仰。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崇佛思想风靡整个社会,上起帝王将相,下至百姓,特别是佛教意识中对现实的关怀和愿望的实现等方面,成为普通老百姓在遇到旱涝和战争等天灾人祸时的精神寄托,也使得佛教成为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15]

距云冈石窟8公里遥的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内部分雕像为辽(1035)年所造,这些雕像从造型特征上属于民间造像。由于崇佛思想的影响和观音堂位于云冈石窟东侧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使观音堂从建造的空间上属于云冈石窟造像群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建造的时间上属于云冈石窟造像群的一个延续。

2.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雕塑特征考订

大同观音堂明王雕像群整体为圆雕形式,每尊明王像正面及头部雕刻细致,背部雕刻简单。其中,面部表情真实,眼、鼻、嘴、舌、牙及面部结构细腻。服饰雕刻较为概括,从现存的雕像上可见其服饰规整的雕刻特点。明王雕像的腿脚部位雕刻略显松弛,由于腿脚处的包泥部分已脱落,现可清晰的看到刀刻痕迹。

浮雕按表现的强弱立体度可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大同观音堂明王雕像群高浮雕手法主要表现在每尊明王像的发饰雕刻上,除大笑明王外,其余七尊明王的发饰均呈火焰状高高隆起,形成强烈的立体视觉感。浅浮雕与高浮雕相比立体效果较弱,每尊雕像所着的天衣、巾带、裙和裤都用浅浮雕的手法进行表现,从雕像上看,有衣服包裹身体的感觉,体现出雕像着装较为轻薄的质感。

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雕像的天衣、巾带、衬裤皱褶的处理方面都采用浅阴线的雕刻方法,线条刚劲流畅,将八大明王服装表现的极为真实。

八尊明王雕像的眼球都采用黑色嵌石镶嵌,起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作用。

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雕像群,将圆雕、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完美结合,他借鉴了云冈石窟造像的表现手法,从而展现了大同观音堂辽代民间石雕造像的风格特点。

3.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后世包泥彩绘特征考订

通过实地考察,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为石质雕像,由于多次重修,从现存雕像修补的痕迹中看到,观音殿内的八尊明王采用后世包泥彩绘的表现方法进行着色,与云冈石窟第五、六、七、八等窟中所用的彩绘方法大致相同。据资料记载,云冈石窟第五窟中的主像,包泥彩绘最为典型和精美,其余雕像都以第五窟为样本进行绘制。

云冈石窟后世包泥彩绘的表现手法对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雕像在色彩的表现方面有极大的影响,原因有三方面:其一,观音堂距离云冈石窟较近的地域性优势,便于观音堂雕像彩绘表现手法上的学习。其二,云冈石窟皇家造像特点对民间佛教造像特点的影响。其三,北魏崇佛思想对辽代佛教信仰思想的感染。

四、结语

通过对大同观音堂碑文资料的考证,认定观音殿内的八尊忿怒雕像为明王像,他们虽然历经战火,又多次重修,却依然保存着辽代佛教造像的特点。

对照佛教经典《大妙金刚经》的图像特征,确定殿内东侧由北向南依次为马头明王、大笑明王、大轮明王和降三世明王,西侧由北向南依次为无能胜明王、大威德明王、不动明王和步掷明王。

大同观音堂位于云冈石窟沿线的东侧,优越的地域条件,为观音堂辽代造像的参考提供了便利,成为观音堂八大明王在造像和彩绘方面的摹本。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内的八大明王雕像是云冈石窟石雕艺术的延续,也体现了皇家崇佛思想对民间佛教信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叔迦著. 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下)[M]. 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1月. P685.

【2】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书·仪轨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P333.

【3】赵晓梅.中国密教大典[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8月.P623.

【4】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中国佛教艺术[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3年9月.

【5】赵晓梅.中国密教大典[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8月.P624.

【6】慈怡.佛光大辞典[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6月.P1732

【7】佛教小百科·佛菩萨的图像解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P211.

【8】佛教小百科全佛编辑部.佛教小百科·佛菩萨的图像解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P218.

【9】佛教小百科全佛编辑部.佛教小百科·佛菩萨的图像解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P215.

【10】佛教小百科全佛编辑部.佛教小百科·佛菩萨的图像解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P210.

【11】佛教小百科全佛编辑部.佛教小百科·佛菩萨的图像解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P255.

【12】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书·仪轨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P201.

【13】佛教小百科全佛编辑部.佛教小百科·佛菩萨的图像解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P211.

【14】丁福保编译.佛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12月.P408.

【15】张国刚.佛教与中古民众的宗教生活[M].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

大同观音堂辽代雕像艺术考

http://www.sxdtdx.edu.cn/ygwh/onews.asp?/494.html

武建亭(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同  037009)

摘要:大同观音堂现存十七尊辽代石刻雕像,观音殿正面为一尊六米多高的观音菩萨雕像,左右各塑两尊胁侍菩萨,观音菩萨前面坐一尊自在观音,观音菩萨背后塑一尊韦驮立像。观音殿左右两侧各塑四尊明王雕像。观音殿门左右两侧各塑一尊力士像。这十七尊雕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表现手法灵活,体现了辽代佛教文化的发展,也体现辽代佛教造像的特点。

关键词大同观音堂   辽代   造像   雕塑艺术

一、大同观音堂雕像造型特征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内塑有菩萨雕像、明王雕像、韦驮雕像和力士雕像,雕像造型生动,表情各异,色彩丰富,体现了辽代佛教造像的特点。

1.菩萨雕像造型特征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内共有六尊菩萨雕像,观音菩萨塑于殿内正中处,是殿内最高的一尊雕像。这尊观音菩萨面为金色,头发呈深蓝色,头戴金色花冠,脑后发髻上系一条红色发带,发带左右对称,由耳后向两肩、两臂外侧垂下。面部雕刻端庄圆润,额头正中有一白毫,两眉细而弯,两眼目视前方,鼻梁高耸,双唇紧闭,两耳较长且垂于两肩。上身着金色披肩,胸前佩戴深红色璎珞,两锁骨处各系一金色长带,带覆于胸前,经两前臂向下自然飘落。两前臂曲于胸前,两手当心结印。腰间系金色腰布,下身着金色羊肠大裙,裙拖地,露出脚。

观音菩萨两侧各塑两尊胁侍菩萨,这四尊菩萨像左右两两相对。左侧第一尊与右侧第一尊、左侧第二尊与右侧第二尊雕像在脸型、着装、璎珞样式方面完全相同。

左侧第一尊胁侍菩萨,上身着红色右袒式袈裟,内着藏蓝色僧祗之。面呈金色椭圆形,额间有白毫。眼眉略向上挑,两眼微睁,直视前方。唇绘红色且为方形。胸前戴深褐色璎珞。两手于胸前结印。袈裟下部色彩脱落,衣纹皱褶以浅阴线雕刻。袈裟下部露裙,裙盖于脚面。

右侧第一尊胁侍菩萨,上身着绿色右袒式袈裟,内着红色僧祗之。这尊胁侍菩萨头戴金色花冠,面呈椭圆形。两臂内曲,两手当心结印。袈裟下端露绿色裙,裙下露出两脚。

左侧第二尊胁侍菩萨,上身着绿色披肩,披肩飘带大于两前臂,并向下自然垂落,内着红色僧祗之。胸前戴深红色璎珞。曲臂向前,两手于腹前结印。腰间系金色腰布,下身着裙,裙前佩三层呈U字形浅绿色裙带,裙拖于地,略露脚。

右侧第二尊胁侍菩萨,上身所着披肩在样式和色彩上与它所对的左侧第二尊雕像完全相同,内着藏蓝色僧祗之,下身除裙为蓝色外,其余部分如着璎珞、腰布、裙带在造型样式和色彩上与左侧第二尊雕像完全相同。

观音菩萨像前坐一尊自在观音,该雕像头发呈深蓝色,头顶处由金色发带系一高发髻,发带从脑后向前搭于两肩。这尊观音着褒衣博带式佛装,与云冈石窟第五窟主佛的着装样式相同。上身袈裟呈浅绿色,内着浅蓝色僧祗之,两肩披大红色披肩。下身着大红色裙,裙盖于两腿,两脚露出。左腿竖起并踩于坐台上,右腿盘曲。右手压左手,两手放于左膝上。

2.明王雕像造型特征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内共存有八尊立式明王雕像,它们分别为马头明王、无能胜明王、大笑明王、大威德明王、大轮明王、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和步掷明王,这八尊雕像面容瞠目结舌,多头多臂,表情生动可怕。

观音殿内东侧的第一尊雕像为马头明王,该像为通身红棕色、三头六臂像,像高2.57米,像宽1.08米,像深0.78米,头高0.49米,肩宽0.43米。头部两侧为第一臂,两臂高举,左右对称,且等长,后臂长0.34米,前臂长0.33米。中间为第二臂,两臂等长,后臂长0.56米,前臂长0.31米,第三臂左右两臂等长,后臂长0.33米,前臂长0.28米。右腿长1.09米,塑于0.04米高的长方形台上。与马头明王相对的西侧第一尊雕像为无能胜明王,该像身体裸露部位除面部外,其余部分均为青色,它一面四臂,像高2.45米,像宽0.76米,像深0.76米,头高0.45米,肩宽0.47米。头部两侧为第一臂,两臂高举,右侧后臂长0.41米,前臂长0.30米;左侧后臂长0.53,左前臂长0.30米。中间为第二臂,右侧后臂长0.36米,右前臂长0.28米;左侧后臂长0.38米,左前臂长0.27米。左腿长1.09米,右腿略弓,塑于0.04米高的长方形台上。

观音殿东侧的第二尊雕像为大笑明王,该明王为通身赭色、一面四臂像,此像高2.47米,像宽0.85米,像深0.65米,头高0.40米,肩宽0.54米。身体两侧为第一臂,两臂对称,后臂长0.65米,前臂长0.34米。第二臂左右等长,后臂长0.58,前臂长0.33米。腿长1.08米,塑于0.03米高的台基上。

观音殿西侧第二尊为大威德明王,该雕像为一面四臂、通体深褐色。这尊明王像高2.40米,像宽1.03米,像深0.73米,头高0.50米,肩宽0.50米。中间为第一臂,右侧后臂长0.44米,前臂长0.32米;左侧后臂长0.41米,左侧前臂长0.33米。第二臂,右侧后臂长0.47米,右侧前臂长0.30米;左侧后臂长0.44米,;左侧前臂长0.31米。腿长1.17米,塑于0.03米高的台基上。

大轮明王为殿内东侧的第三尊雕像,该像为三面六臂像,像高2.30米,像宽1.30米,像深0.83米,头高0.35米,肩宽0.48米。右腿长1.07米。头部两侧为第一臂,两臂高举,左右对称,且等长,后臂长0.59米,前臂长0.31米。中间为第二臂,右侧后臂长0.57米,右侧前臂长0.30米;左侧后臂长0.58米,左侧前臂长0.31米。第三臂右侧后臂长0.46米,右侧前臂长0.33米;左侧后臂长0.44米,左侧前臂长0.31米。右腿长1.07米,塑于0.02米高的长方形台上。

不动明王为殿内西侧第三尊雕像,该像为通身赭色、三头六臂像,像高2.40米,像宽1.24米,像深0.80米,头高0.57米,肩宽0.52米。头部两侧为第一臂,两臂高举,左右对称,且等长,后臂长0.50米,前臂长0.35米。中间为第二臂,两臂等长,后臂长0.48米,前臂长0.30米。第三臂,右侧后臂长0.38米,右侧前臂长0.28米;左侧后臂长0.42米,左侧前臂长0.28米。塑于0.02米高的长方形台上。

观音殿内东侧第四尊雕像为降三世明王,该像为通身玄黄色、三面六臂像,像高2.53米,像宽1.14米,像深0.70米,头高0.66米,肩宽0.53米。头部两侧为第一臂,两臂高举,左右对称,且等长,后臂长0.58米,前臂长0.32米。中间为第二臂,两臂等长,且左右对称,后臂长0.60米,前臂长0.32米。第三臂左右两臂等长,后臂长0.43米,前臂长0.30米。塑于0.04米高的长方形台上。

与降三世明王相对的步掷明王为三面六臂像,像高2.27米,像宽1.07米,像深0.83米,头高0.46米,肩宽0.54米。头部两侧为第一臂,两臂高举,右侧后臂长0.58米,右侧前臂长0.33米。中间为第二臂,右侧后臂长0.44米,右侧前臂长0.35米;左侧后臂长0.48米,左侧前臂长0.33米。第三臂,右侧后臂长0.41米,右侧前臂长0.34米;左侧后臂长0.40米,左侧前臂长0.32米。右腿长1.18米,塑于0.04米高的长方形台上。

3.韦驮雕像造型特征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内的菩萨背后的韦驮像,头戴金色武士帽、身披红褐色铠甲,背对山门,面朝三真殿而立。脚下有一只0.42米高的蛤蟆,蛤蟆头向上,两脚朝下,塑于韦驮两小腿处及脚间。蛤蟆身体上的色彩已脱落,但隐约可见金色的痕迹。

4.力士雕像造型特征

观音殿门背后两侧各塑一尊力士雕像,它们头戴金属头盔,身着绿色铠甲,腰间系带。殿门左侧力士腰间系有龙形图案的佩带,右侧力士腰间系有虎形图案的佩带。两尊力士手中各持一法器,脚上着靴,为武士形象。

二、大同观音堂造像的演变

大同观音堂现存辽代雕塑有菩萨、明王、韦驮和力士四种类型,观音堂是观察和倾听众生疾苦的场所,观音菩萨在殿堂内成为主要供奉类型,起到教化和普渡众生的作用。明王在佛法界为消除邪恶而显化出来的身型。韦驮作为观音菩萨的守护神,为菩萨守护佛法。力士则是殿堂的守护神,为殿堂内的菩萨和明王护法。每类佛像根据自身在佛教界成道和传道功能的不同,在殿堂内将观音菩萨居中,左右塑胁侍菩萨,明王塑于殿堂左右两侧。该殿堂的建造和雕像的塑造与辽代大同地区的政治、文化和历史背景有着重要的联系。

1.雕像造型的自身演变

按密宗的理论,诸佛可显化为自性轮身、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三种身。所谓自性轮身,是诸佛住于自性之法身,即诸佛真身。所谓正法轮身,即诸佛为教化众生而显化为菩萨,以正法度人。所谓教令轮身,即菩萨受佛之教令而化现为忿怒威猛之形相,以摧伏淫刚众生之邪魔。诸佛三种身的具体配置情况,各经典中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按密宗的理论,诸佛可显化为自性轮身、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三种身。所谓自性轮身,是诸佛住于自性之法身,即诸佛真身。所谓正法轮身,即诸佛为教化众生而显化为菩萨,以正法度人。所谓教令轮身,即菩萨受佛之教令而化现为忿怒威猛之形相,以摧伏淫刚众生之邪魔,此时忿怒威猛身形即教令轮身。一般所说的明王,就是这种教令轮身。诸佛三种身的具体配置情况,各经典中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大妙金刚经》所载,五方如来(自性轮身)中的中央大日如来、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他们所对应的教令轮身即明王则是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1】又密藏记:不空成就佛、释迦牟尼、无量寿佛、弥勒佛所对应的教令轮身分别为步掷明王、无能胜明王、马头明王、大轮明王。

《大妙金刚经》说:八大菩萨现八大明王,【2】为八大明王的正法轮身。据《大妙金刚经》记:八大菩萨各各现光明轮,各现作八大金刚明王,以如来轮故尔时,金刚手菩萨现作降三世金刚明王,妙吉祥菩萨现作六臂六足金刚明王(大威德明王),虚空藏菩萨现作大笑金刚明王,慈氏菩萨现作大轮金刚明王,观自在菩萨于顶上现作马头金刚明王,地藏菩萨现作无能胜金刚明王,除一切盖障菩萨现作不动金刚明王,普贤菩萨现作步掷金刚明王。【3】

2.观音殿雕像的布局

观音殿内现存有17尊雕像,其中正中为一尊高6米多高的观音立像,立像两侧各塑两尊高2米多高的胁侍菩萨,观音立像前坐一尊自在观音,观音立像身后塑一尊观音化身的韦驮将军雕像,殿内东西两侧为八大明王立像,殿门两侧各塑一尊金刚力士,其殿内布局图如下:

韦驮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

观音菩萨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

无能胜明王

马头明王

大威德明王

自在观音

大笑明王

不动明王

大轮明王

步掷明王

降三世明王

力士

殿门

力士

观音殿雕像布局图

3.观音殿雕像与大同佛教文化的联系

辽是以契丹族为主的政权。907年,耶律阿保机当选为可汗。阿保机建国的过程,同时也是契丹社会变革和汉化的过程。他任用一些汉人作政治顾问,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汉族的封建制生产方式。【4】民族的统一与融合,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辽代政治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辽帝王对佛教的态度一代比一代狂热,。佛教的极盛,对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宗即位后,皈依受戒,铸造佛像,编刻大藏经,经常让名僧为自己说法,对僧人给以优厚的待遇,还授给高官。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佛教的政治地位,同时扩大了佛教的进一步影响。辽代统治者的崇佛礼佛政策极大的促进了佛教在民间的发展。自辽中叶以后,佛寺香火鼎盛,信徒遍及全国,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5】虽然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稳定,但人民生活仍存在现实的苦难,为了减少精神的苦难,民间大兴寺庙。大同观音堂正是辽兴宗时期建造的庙堂,它成为百姓寄托精神压力的产物。

辽政权建立后,统一了北方的广大地区,在各族人民杂居的状况下,游牧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逐步结合。在辽统治的二百多年中,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畜牧业在契丹族中占首要地位,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契丹族人擅长骑马,也为契丹成为马背上的民族奠定了基础。辽代的传统手工业有造车、马具、弓箭、渔具、陶瓷、制革等,随着汉族工匠大批进入契丹地区,丝织业和制瓷业也发展起来,并且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大同观音堂是在辽兴宗时期建造,作为辽代核心地域的大同其佛教造像不仅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且在造像内容上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三、大同观音堂辽代雕像的造像风格

大同观音堂辽代雕塑艺术群是在石刻的基础上进行彩绘,它将圆雕、浮雕、镂空雕刻和镶嵌手法相结合,体现了民间佛教造像的艺术特点。

1.辽代大同地区佛教雕像的表现方法

辽代大同地区佛教雕塑艺术作品主要集中在华严寺的礴伽教藏殿,殿内雕塑全部为辽代彩塑,它是在泥塑的基础上进行包泥彩绘。每尊雕像比例匀称,雕塑面容丰满圆润,衣褶稠密。背光或镂空雕刻或以色彩勾勒,其效果极为精美。彩绘色彩艳丽,是大同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处辽代雕塑艺术群。它雕刻精美,气势宏大,是云冈雕塑艺术的延续,体现了皇家佛教造像艺术在辽代的独特魅力。

而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始建于1037年,在时间上仅比华严寺礴伽教藏殿晚一年,在空间上与云冈石窟相距8公里,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却有很大差异。观音堂辽代雕像在石刻的基础上进行包泥彩绘,表现手法较为灵活。据碑文记载,该殿堂是由大众出资建造,属于民间造像艺术,因此,在表现风格上较为自由,与皇家造像艺术形成鲜明对比。

2.观音殿雕像的雕刻方法

通过对大同观音堂辽代雕像的实地考察,了解这十七尊雕像为整体圆雕石质造像,它们构图单纯、动态鲜明,每尊明王像正面及头部雕刻细致,背部雕刻相对简单。服饰雕刻较为概括。

浮雕按表现的强弱立体度可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大同观音堂明王雕像群高浮雕主要表现在每尊雕像的发饰雕刻上,如明王的怒发运用高浮雕的手法表现,菩萨的花冠、天衣、巾带、裙和裤运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

雕刻与绘画紧密结合,几乎各门类的造型艺术中都有“线”的表现。在石雕艺术中,线条始终是造型中的重要手段,人物衣纹的处理方面,体现了线条的功夫和魅力。大同观音堂石雕造像中部分衣纹的皱褶采用浅阴线雕刻方法,线条刚劲流畅,将雕像服装表现的极为真实。

在石雕艺术上运用镶嵌手法,主要集中在雕像眼睛的表现上,将黑色玻璃球镶嵌在雕像眼珠处,起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作用,从而使雕像更加生动。

大同观音堂观音殿内的十七尊雕像是在石雕的基础上进行包泥彩绘,与距它几公里远的云冈石窟第五、六、七、八等窟的彩绘雕像在手法上有相似之处。从现存雕像的面部及上肢彩绘脱落处可以看到,这十七尊雕像均为细沙岩石雕刻。面部和上身雕刻细腻;下身,尤其腿部雕刻粗狂,刀痕清晰。雕像包泥较薄,手法细腻,五官及手指等细致部分清晰可见。

四、大同观音堂辽代雕像的现存状况

大同观音堂自辽重熙六年建造后,于辽代保大二年(1122)金兵攻陷西京,观音堂惨遭破坏。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姜镶兵变”,清兵屠城,寺庙又遭兵火,清顺治八年,兵部左侍郎佟养量出资在旧址上重修。其后据记载,清代康熙五十二年,乾隆二十八年,道光二年都曾进行过整修。殿内石像多为辽代遗物,因此它是契丹人民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2003年省、市政府又拨款进行保护性维修和美化绿化。

现观音堂观音殿内所塑的十七尊雕像保存完好,色彩虽有少许脱落,但大都位于雕像的膝部以下。寺内供品摆放整齐,前来参观的游客和祭拜者络绎不绝。

五、结束语

通过对大同观音堂碑文及历史相关资料的考证,认定观音殿内的十七尊雕像为辽代所塑,他们虽然历经战火,又多次重修,却依然体现了辽代民间佛教造像的特点。

大同观音堂位于云冈石窟沿线的东侧,优越的地域条件,为观音堂辽代造像的参考提供了便利,成为观音堂石雕造像群在造像和彩绘方面的摹本。大同观音堂观音殿辽代雕像是云冈石窟石雕艺术的延续,也体现了皇家崇佛思想对民间佛教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书·仪轨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P333.

【2】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中国佛教艺术[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3年9月.

【3】赵晓梅.中国密教大典[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8月.P624.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P2.

【5】刘浦江.辽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会影响[J].佛学研究,1996.P231.

关于观音堂的始建时间,从现有碑碣和文献资料记载看有以下五种说法:

其一,观音堂腰门内西侧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吴伯与撰《礼观音堂序》碑碣文称:“堂去城十五里,地名蝦蟆石湾。金重熙年间,大士忽现金身,偕左右菩萨明王,来自秦之万佛洞,住水门顶山头而降众魔。寻以地方祷请,移驻山下而堂成矣。”

其二,观音堂钟亭碑廊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陈所学撰《云中城西十五里观音古刹碑记》说:“云中城以西越十五里之遥,有观音古刹流传,原名虾蟆石湾,怪物数扰其间,民用不宁,道路阻塞。金重熙年之六月又九日,忽大士现丈六金身,偕左右菩萨明王,从秦万佛洞飞往水门头顶山头,从此妖魔降灭,地方宁谧。父老聚族而议,山势峣屼不便修庙貌,请得移平地,便旋像神显灵异,顿从坦途。繇是大众鸠工立寺。”

其三,观音堂腰门左侧清顺治八年(1651年)钦命总督宣大山西、兵部右侍郎佟养量撰无题碑文记载:“如大同西距十五里蝦蟆湾,旧有观音菩萨及十大明王像,叩之土人,云像自秦之万佛洞飞来,缘此地妖孽为害,随响而至,祟即寝灭,斯非千万亿化身以声闻大觉者乎!然庙创于拓跋氏,迄今兴废洊臻而法像犹存,似不能与世推移也,明矣!”

其四,观音堂鼓亭碑廊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泽撰《重修观音堂碑记》碑文云:“如云郡城西十五里观音堂者,盖古刹也。刹东湾有石形似蝦蟆,旧传物曾作祟,居民被扰非一日矣。忽灵感大士发大慈悲,偕诸菩萨十大明王,於金淳熙间,自西秦万佛洞降临,现像山巅,妖乃降伏,人民顶感,移像於兹,遂建寺焉。”

其五,清代黎中辅撰《道光大同县志》卷五“营建”之“观音堂”条曰:“观音堂,在城西十五里佛字湾,辽重熙六年建,明宣德三年修,万历三十五年重修,提学副使陈所学记碑存。


以上内容由楠山居主侯楠山收集整理,欢迎分享

(0)

相关推荐

  • 文物中的汉传佛教---准提菩萨像

    准提菩萨像 尺寸:高83厘米.宽75厘米 雕刻年代:1886年 所依经典:<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造像量度经> 绘者:1878年山阴张国瑞 准提又作准胝.尊提,译曰清 ...

  • 契丹的浩大|辽菩萨坐像:刚健中温婉雅丽,在尚武尚金中达到颜值巅峰

    鉴一件宝, 见一座城. 在大同市博物馆, 一件件文物化身"讲述者", 为你打开历史的通道, 揭秘藏在时光深处的故事. 本期推出的, 是听大同市博物馆藏辽铜鎏金菩萨坐像 讲述它的故事 ...

  • 杨俊芳:辽代佛教造像的民族风格研究

    辽代留存至近代的佛教造像主要分布在晋北.辽宁.河北.天津几个地区,其中造像水平最高的莫过于大型佛寺中的雕塑群和壁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的天津独乐寺(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 ...

  • 大同观音堂精美辽代造像

    大同观音堂,辽石胎像,后补.观音堂在辽代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辽太宗在北京大悲阁见到白衣观音像,惊诧异常,因为他梦中见过此大士,并指示他援石敬瑭入主"中国",就在完成此事回京时见到菩 ...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观音堂

    大同观音堂创建于辽重熙年间(1032-1056年)天辅六年(1122年)毁于兵火.明清时期多次修葺,现存建筑系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 寺院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布局紧凑,戏台.观音堂.三真殿. ...

  • 山西大同:观音堂·关帝庙

                  离开云冈石窟返回大同途中,距城区约7.5公里,有一座小山岗,此处建有一座古寺"观音堂",而且在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七),我们路过当然 ...

  • 转花乡新发地村潘家庙    寻观音堂、七圣神祠二碑

    丰台区三普目录记载在花乡新发地村潘家庙南有两座碑,一座是"七圣神祠碑",另一座是"观音堂碑".经过有关人士的指点,终于见到这两座碑.这两座碑均是近代也就是民国时 ...

  • 大坪到乌泥洞顶观音耸石窝的徒步|谭老师随性作诗三首!

    编者语: 2021年1月9日(周六),汝城徒步转松群一行20余人,8点20在东站集合,8点30分乘公汽出发.在大坪镇联村圭岗下车后徒步开始,经联村李家.廖家.鸭屎垅.上乌泥洞公路.防火带.观音耸石窝. ...

  • 终其一生难得一见:石胎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大禹的母亲女嬉在七天七夜的阵痛后,产下了一个「石胎」,突然一阵天崩地裂,石胎分为两半,从中迸出了大禹.虽然这只是历史故事中的神话,但「石胎」这个词在医学领域确实存在. 先来看一个丁 ...

  • 山西平遥:婴溪村三教庙观音堂

    古建名称:山西晋中平遥县婴溪村三教庙观音堂 文物等级:未知 时代:清 地址:平遥古城东约十八公里婴溪村 状况:庙宇荒废,房屋坍塌严重 2021年4月"山野老农"拍摄的婴溪村观音堂现 ...

  • 【大地史书】10 水与土可以碰撞出怎样的艺术?去大同土林看看吧

    天哥地说,说点地球的奥秘 野外视频,无图文,请配合颜值观看视频. 大家好,我是天哥,说起土林,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云南元谋土林,没错,无论从观赏性还是规模角度来讲,都首推元谋土林.但是比如说我是北方的 ...

  • 穴位后面和左右石墩环立,小明堂石墩石桩环围的奇妙地!

    穴位后面和左右石墩环立,小明堂石墩石桩环围的奇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