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一个成语背后的辛酸与苦难

话说春秋时代,有一个小国叫杞国,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不会塌下来,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很是苦恼。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件事造出了一个成语:杞人忧天,用来形容那些吃饱了没事瞎担心的人。

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成语时,也只是付之一笑,原来世上还有这么2的人,还忧天,天怎么可能掉下来呢?

当自己慢慢长大,尤其是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后,不经意间再次看到这个成语,才发现自己原来根本就不懂杞人。

一个成语,凝聚了多少辛酸与苦难啊!

杞人忧天,图片来自网络

一 大禹后裔的幸运与不幸

杞国,是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一个小国。

时间可以上溯到夏朝初建的时候。那时大禹,就是那个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不入”的大禹,他的儿子夏启刚刚登上天子的宝座,开启了华夏历史“家天下”的时代。

夏启坐了江山,自然要分封宗族同姓为诸侯。其中,有一支族人就被分封到了杞地,建立了杞国。这时杞国的故址,就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的杞县。

所以,杞国人是正儿八经的大禹后裔。

也正是“大禹后裔”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使得杞国这样一个蕞尔小国居然奇迹般地存在了1500年。

春秋时期的杞国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史记·夏本纪》)

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商汤推翻之后,杞国却没有遭到覆巢之灾,而是被特许保存了下来。

《大戴礼记·少闲篇》记载:

成汤卒受天命,不忍天下粒食之民刈戮,不得以疾死,故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

为什么商朝的统治者要把杞国这个前朝余孽保留下来呢?

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传统,叫“灭国不绝祀”。

人家的江山社稷都丢了,好歹给人家留一块地方,让人家的子孙后代不至于绝种。

当时夏朝分封的诸侯有很多,为什么杞国能成为一个幸运儿呢?

这个就不太清楚了,也可能是觉得杞国比较小,而且地处中原,比较好控制。

总而言之,存续夏代香火的责任,就落到了杞国的头上。

大禹塑像

从此,杞国就这样在新的王朝里生存了下来。不过呢,杞国在商朝的日子过得并不是很滋润。据《史记》记载,杞国在殷商“或封或绝”,时不时地被商朝统治者把爵位就给捋掉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又恢复了,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居然也活了下来。

想想也很正常,一个“前朝欲孽”,靠着祖宗的牌位苟延残喘,实际上生存是没有保障的。说不定哪天殷商天子不高兴了,就随手把杞国给撸了。过几天高兴了,又随手给恢复了。

等到武王伐纣,商朝也灭亡的时候,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杞国,同样没有为难他,而是让他继续主持对大禹的祭祀,为姒姓后裔保留一丝香火。

杞国人没有选择,只有跪拜磕头,接受新天子的训示。

从夏朝到周朝,杞国人活得像一个古董。每换一届新主人,都要把他叫到跟前,指着他对一帮新的诸侯说:“瞧瞧吧,这就是杞国,大禹的后裔哩。”

面对一波又一波地好奇的眼光,杞国人面不改色心不跳,把尊严装进了裤裆里。

他们不敢造反,因为肩膀上还担着延续祖宗香火的重任。

就是造反也不可能成功,因为杞国太小了,估计连二十辆兵车都凑不够。

二 杞国多难,也没有兴邦

春秋初期,华夏大地上还散布着为数众多的小国,如虞、虢、焦、滑、霍、扬、韩、魏、杞、曹、莒、鄫、许、滕、陈、蔡等。

这些小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被大国蚕食鲸吞。杞国身为小国之一,为了自保,只得四处寻求庇护,积极地缴纳保护费,以求在乱世中保住宗庙社稷。

杞国先后跟鲁国、宋国、晋国等大国联姻通婚。跟这些大国的联姻,确实让杞国在诸侯兼并中保住了身家性命,但常言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周边的大国诸侯虽然不敢直接灭了杞国,但时不时地骚扰一下还是可以的。

就是跟杞国有着姻亲关系的鲁国、宋国,也没有放过嘴边的这块肥肉,尤其是鲁国,屡次以杞国“不敬”为名义,发兵讨伐,每次都能逼迫杞国割让一部分土地。

此外,还有周边的淮夷、徐夷等部族,也经常到杞国侵扰掳掠一番,最严重的时候甚至逼得杞国迁国以避之。

据史籍记载,杞国曾多次迁都,先是从杞地迁到了缘陵(今山东省昌乐县),后又迁至淳于(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

春秋时期的杞国人,长期以来都生活在动乱和迁徙中。多难,但也没有兴邦。

直到杞桓公把杞女嫁给了晋悼公,攀上了晋国这条大腿,才算是真正有了撑腰的人。

《左传·成公十八年》:秋,杞桓公来朝,劳公,且问晋故。公以晋君语之。杞伯于是骤朝于晋而请为昏。

新继位的晋悼公正在拉拢诸侯,杞国虽小,但身份特殊,所以通婚也算是般配。于是,晋悼公就迎娶了杞国女子,史称晋悼夫人。

晋悼夫人也很争气,生下一个儿子,就是以后的晋平公。

晋平公,图片来自网络

晋平公继位后,对杞国也很照顾,特地召集诸侯为杞国修缮城池,另外还派晋国的司马女叔侯前往鲁国,敦促鲁国尽快退还先前侵占杞国的土地。

在为杞国修缮城池这件事上,诸侯们之间的意见很大,因为杞国不过是个小国,要不是因为晋国这层关系,平时谁都不会拿正眼看他。诸侯们心想,我们自己国家的城池还需要修缮呢,晋国作为盟主,也太偏心自家的亲戚了!

比如卫国人就对郑国人说:“杞国算个什么东西,不过是夏朝的余孽罢了,竟然动用我们来给他修城!”

在诸侯们的一片抱怨和不满中,晋国司马女叔侯没有让鲁国全部退还先前侵占杞国的土地,而是保留了一部分。

晋悼夫人听说后,当时就发飙了,亲自跑去质问女叔侯,要他给个说法。

面对来势汹汹的晋悼夫人,女叔侯不慌不忙地说:“夫人啊,想当初周武王分封诸侯,那时大家的地盘都差不多,但到了现在您再看看,我晋国的面积相当于其他诸侯好几倍,如果不是侵占弱小的国家,怎么能有现在的疆土呢?”

他接着说:“杞国,不过是夏朝的余孽,而鲁国,则是我晋国的同姓,为什么要损害鲁国的利益,去扩大杞国的地盘呢?要是依我的意思,就是把杞国封给鲁国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对杞国这么照顾?”

晋国大夫的意思很明确,晋平公给杞国撑腰,无非是看在自己的母亲是杞国人的份上,做做姿态罢了,还真能为此去得罪鲁国?夫人啊夫人,果真是妇人之见啊!

晋悼夫人沉默了。是啊,她自己身为晋国这个大国的夫人,享受着晋国先君们多年来打下的江山,作为一名既得利益者,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别人呢?

况且,自己的丈夫,那个英明神武的晋悼公已经去世了,自己这位君夫人在晋国的影响力,也正在慢慢的淡化。

要不然,那女叔侯又怎么敢在自己面前如此放肆?

晋悼夫人没有再说什么,而是默默地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赏赐给了那些帮助杞国修缮城池的民夫。也只有这样,才能平衡一下自己身为一名杞国人的愧疚之情。

杞国故址

三 第二只鞋子落地的声音

有一个笑话,说是一个老年人住在一楼,而楼上的邻居每天晚上睡得很晚,临睡觉前总喜欢把拖鞋重重地往地上一扔,发出“咚”地一声响,每次都把老人吵醒。为此,老人每天晚上都得等两声“咚”响过之后才能入睡。

直到有一天晚上,楼上的邻居在扔完第一只鞋后,突然良心发现,就没有扔第二只鞋,而是轻轻地放在了地板上。

他以为这样就不会打扰楼下的老人休息了。可他哪里知道,楼下的老人为了等第二只鞋子扔下,硬是整个晚上都没睡着。

整整一千多年,杞国人一直在等“第二只鞋子”落地的声音。

鞋子落地,图片来自网络

天是什么?杞人并不知道,杞人只知道“天子”。

夏天子、商天子、周天子。

但这些高高在上、宛如神明一样的天子,结果还不是一个个身死国灭,沦为了历史的尘土。

一个国家,经历了一次亡国之痛也就足以刻骨铭心了,而杞国,经历了三次。

每一次王朝更迭,江山易主,对杞国人来说,无疑是“天塌了”。

这片天,足足塌了三次。

杞国人开始怀疑头上这片天宇的稳定性。

似乎脚下的这片大地,说不定哪天也会崩溃掉吧?

所以杞人的精神开始有些恍惚,神智也不大清醒,成天嘴里念叨着“天塌了怎么办?天塌了怎么办?”

有好事者,见而怜之,于是就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团充盈的气体,就是掉下来也砸不死你,而脚下的大地是一望无际的块垒,无处不在,地又怎么会崩溃呢?你呀,不要太担心了。”

于是杞人释然了,从此不再担心天地会崩溃的事情。

而这种释然,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公元前532年,晋平公去世。自此之后,杞国就很少在春秋的国际舞台上露面了。靠山没有了,为人还是低调些比较好。

除了外部的忧患外,杞国内部虽然不像大国那样多事,但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杞国虽小,但也是一个国家,五脏俱全,该有的都会有。

在失去了晋国这一强力的庇护后,杞国内部仿佛也失去了自我的约束,长期以来还算和睦的杞国贵族之间也上演了谋朝篡位的戏码。

《史记·陈杞世家》:悼公十二年卒,子隐公乞立。七月,隐公弟遂弑隐公自立,是为釐公。釐公十九年卒,子湣公维立。湣公十五年,楚惠王灭陈。十六年,湣公弟阏路弑湣公代立,是为哀公。

公元前506年,杞隐公的弟弟公子过就杀了哥哥,自立为君,是为杞釐公。杞釐公在位十九年,传位给儿子杞闵公,十六年后,杞闵公的弟弟公子阏路也杀了自己的哥哥,自立为君,是为杞哀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