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鼻祖孟诜:药食同源不等于以食代药
近年来,药食同源的理念在热爱养生的人群中越来越高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确实有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但是在追捧的同时,我们也要冷静的思考一下,食物和药物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说起食疗,不得不说起被誉为“世界食疗鼻祖”的孟诜(shen)。孟诜是唐代著名医学家,食疗学家。四十多岁时师从药王孙思邈。孟诜生平尤其重视各类食药禁忌,提倡稳中求效,晚年因治愈唐睿宗李旦旧疾,睿宗以“孟氏岐黄、余泽百世”之意,赐孟诜中医膳食养生药号“孟余堂”,虽经数次断代,但仍由孟氏后人传承至今,已经入选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余堂的招牌方剂“三宝”和“回春五方”成为中医食治经典,至今仍在造福一方百姓。
孟诜晚年所著《食疗本草》,实乃食疗医学的精髓所在。重视食药禁忌。详细记录了食药的禁忌,如胡瓜,性寒。不可多食,易动风及引起恶寒发热。杨梅多食损人齿及筋。其条目内容与实际十分符合。此外,还注意到妊产妇及小儿的饮食问题。明确了动物脏器的食疗功效,提出因人因时因地的、与四时季节变化相应的思想,如“春养脾气;夏养肺气;秋养肝气;冬养心气;每月要抽出来18天,养肾气。”
《食疗本草》还收录有丰富藻菌类的食疗应用,包括紫菜、船底苔、干苔、海藻、木耳等品种,除了记录有食药的性味主治、食物宜忌外,还附有很多简便实用的食疗验方等,实用性很强,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成为笑谈。举个栗子,有研究报告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预极小,正因如此,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因如此,食物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即使站在传统医学的立场,过度强调食物疗疾,也很难做到逻辑自洽。孙思邈和孟诜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故在《千金食治》的序论中明确承认药与食为两途,所以建议医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但是,并没有以食疗代药疗的意思。
总的来说,食疗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和环境中。一些细微的问题,通过食疗解决,或者在服药的过程中用食疗作为辅助,这就是食疗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