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青年手工艺人——游国荣

题  记

手艺人,内心是以手艺为美的,也以手艺而崇高的。他们在做的不是用来收藏的只能锁在保险柜 的珍品,也不是毫无情感的摆设品,而是贴近人内心的东西。每每悠闲的午后或深夜,伴着喜欢的音乐,埋首在一方石上,将每把刻刀工具信手拈来,神情自若,犹如从容地游走在自己的战场,左右逢源,战无不胜。手中的刻刀在那一刻被赋予了生命,让石头与手艺人实现了今生最完美的相遇。

A

BOUTYOU

游国荣

游国荣,助理工艺美术师,大专学历。 1990年生于福建罗源,进修于福建教育学院。师承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郑福,擅长人物、圆雕、浮雕、山水等创作。2015年多件作品于福州三坊七巷“海艺堂”,参加《秋满石艺--陈亮典藏寿山石雕展》。现为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员, 福州寿山石行业协会会员, 罗源县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蚌仙献珠

石材晶莹剔透,温润可人。

海蚌女神曼妙优雅

神态恬静而自信

海洋生物紧密而友好簇拥她的身边

是其亲密无间的伙伴

作品线条比例和谐,人物形象婀娜多姿,极具现代气息!

游国荣眼中的罗汉

罗汉全称为阿罗汉,是修小乘佛法的最高境界。《智度论》对阿罗汉释义为:“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游国荣认为,一切烦恼都破除了,又得世间诸天人供养,后世更不来“苦多乐少”的“娑婆世界”,当然不应该是愁眉苦脸的。据玄奘译《法注记》,释迦牟尼曾令十六罗汉常住人间,济度众生。这里所说的济度首先是指“法施”,即用佛理来教化众生,使其也能破除一切烦恼。而这一教化的基础是众生能够并乐于接受。

游国荣按照自己对佛学经典的独到见解来雕刻罗汉形象,他把塑造形象的亲和力放在首位,其作品或似慈祥的长者,或似智慧尊者,或似和蔼可亲的邻里,或似单位的良师益友正娓娓而谈。努力塑造亲和力不仅符合佛教经典的本义,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善良内敛的民族特点,自然得到最广大的认同和喜爱。

雕刻罗汉还要传神,要雕刻出罗汉的神通力。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释迦牟尼佛驻世时是不允许弟子卖弄神通的,严禁在寺庙占卜问卦。而我们民间不仅有许多罗汉神通力的故事和传说,还给十八罗汉每尊一特殊的神通力如降龙罗汉、伏虎罗汉、长臂罗汉、戏狮罗汉、长眉罗汉……这些神通力也表现在每一尊罗汉形象的塑造上,成为这尊罗汉有别于其他罗汉的标记。十八罗汉最早见于绘画和雕塑,始于五代张玄和贯休所画的十八罗汉像,现存于日本,据中央电视台海外寻宝节目所述,保存于日本的也只有十六罗汉。是当时只画了十六罗汉还是丢失了两幅至今说法不一。 这十六罗汉的形象和我们今天所见的罗汉形象差异颇大,这说明,罗汉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佛教本土化的发展一直在变化的。但从近现代历史看来,表现罗汉神通力的特征还是相对固定的。

游国荣雕刻罗汉,从这一历史和现实状况出发,在着力塑造人物的亲和力同时也力求生动的表现神通力。充分利用石材的天然纹理和俏色,用极具张力的夸张手法,把每一尊罗汉的特定标记——神通力,生动地表现出来。

游国荣介绍说,罗汉雕刻中最难的是把每尊罗汉都雕刻的极具个性。十八罗汉是佛祖驻世时,常侍左右的弟子,初时是十六位大罗汉,从五代以后逐渐演变成十八罗汉,十八罗汉都是有名有姓的活生生的现实中人。罗汉作为小乘佛学的最高果位,佛祖在世以及嗣后的年代应该还有很多很多的修学之士获得这一果位,民间常说的三百罗汉,五百罗汉,就是这个道理。罗汉雕塑所要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极具生动个性的群体。

为了做到每一尊罗汉都有不同的个性,游国荣在掌握寿山石雕刻技法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历朝历代有关罗汉的绘画和雕刻资料,用心学习揣摩;同时还广泛收集现代美学刻画人物表情的影像资料,融古今中西于方寸之间,使每尊罗汉都充满了生动的个性,毫无雷同之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