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闽南语音乐正当道,方言歌曲创作路在何方?
从草东没有派对「爆冷门」地在 2017 年金曲奖上打败五月天获得最佳乐团奖,到今年独立音乐以席卷之势问鼎金曲奖——落日飞车、YELLOW、Leo 王纷纷获奖,近年来台湾岛内掀起了一阵独立音乐的创作热潮。
独立音乐(Independent Music)指
从录音到出版的整个制作过程都由音乐家独立完成的音乐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类音乐正随着这股浪潮逐渐窜起,那便是台湾本土的闽南语音乐。过去,对于年轻人而言,闽南语歌通常伴随着俗气与过时的标签,现今这样的刻板印象却逐渐被反转。这两年红遍两岸的茄子蛋,以一曲《浪流连》,开拓闽南语情歌新视野,歌曲至今点阅率甚至超过五千万。更有美秀集团、董事长乐团、拍谢少年等一众出色的音乐制作人涌现在乐坛之上,选用闽南语作为歌曲创作的第一语言,俨然将新潮的闽南语音乐打造成我们这个世代的共同记忆。
反观大陆,尤其是闽南地区。在这块闽南文化的起源地上,虽说这两年也有出现为人叫好的流行歌曲和乐队组合,但和台湾相比,总体上来说还尚未形成一股较为强劲的闽南语音乐的创作势头,这实在是让我颇为遗憾。难道闽南语音乐,还有各地的方言音乐就注定小众?注定难以发展吗?如果真是如此,那带有浓浓「台」味的闽南语音乐的流行就只能算是个偶然?
泉州本土的Double明是当下具有代表性的闽南语乐团
其实不然,方言流行歌曲要兴起,关键仍在于青年人「母语意识」的觉醒。
母语意识不仅停留在使用层面,更融合了一个族群对母语的认同、自豪与期许。简单来说,站在我的立场上,就是我会说、爱说闽南语,且乐于用闽南语进行创作。在愈来愈多年轻人不太会说闽南语的情况下,许多长辈常会叹息道:「你们这辈都不会说闽南话了!」这种叹息背后反映的是一代人对一代人文化失根的焦虑,而化解这种焦虑的绝佳途径就是点燃年轻人的母语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本土语言的无限可能性,并鼓励他们用本土语言进行创作。
当我们看到台湾年轻人将台湾闽南语歌曲打造成席卷大众耳朵的流行乐时,其实我们大可利用这个契机探索如何重新激发我们的文化与根的活力——或许音乐,就是其中最富有活力和传播力的文化符号。
倘若「母语意识」成功地在年轻人心中得以建构,青年一代便能拾回语言中的文化遗物,将之转化为这个世代的文化目标,使得方言创作的生力军愈发壮大。届时,我们都将成为本土文化根源的耕种者,也是母语复兴的时代见证者。
有没有哪一段闽南语音乐特别抓你耳呢?
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