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后,张桂梅登上天安门城楼:那些走出大山的女高学生们,如今怎么样了?

文/才华水木君
来源/水木君说(ID:shuimujunshuo)
大家好,我是水木君。
张桂梅每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总能“收割”一大波泪水。
从她身上,既能看出疼痛,也能看出对命运的不屈。
7月1日,她在万众瞩目中,胸前挂着“七一勋章”,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与她获得的荣誉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她贴满膏药的双手。
那双手,改变了大山里的女孩的命运。
如今,她的身体不再硬朗,需要工作人员搀扶着,才能站稳、走稳。
可当她一开口,她的身影又变得无比高大。她说: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张桂梅一点没夸大。
为了华坪女高,她十几年如一日地吃素、穿旧衣服,把多年的奖金都投了进去。
曾经,她不舍得吃肉,把钱省下来,塞给了学生。
如今,她不再能吃肉,一吃就会呕吐。
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炎、严重骨质疏松、神经鞘瘤、高血压……17种疾病缠身,把她的体重“榨”成了“骨架”。
可她还觉得不够,一度想过提前预支丧葬费:
“我要亲眼看着钱都用在孩子们身上。”
她有一股执念,希望在有生之年培养出清华、北大的学生。
这股执念支撑她走到了今天。
她很早就发现,“每一个孤儿背后,都有一个悲剧性的母亲。”
所以她认为,一个受教育的女性,能改变三代人的命运。
而她,要让山里的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脱贫”。
曾有记者追问,“那您要付出的是什么?”
她一听,眼泪扑簌簌往下掉,“我们几乎付出的是生命。”
办学13年,她一身伤病,几乎可以说油尽灯枯。
恐怕没人不好奇,那些承载着张桂梅期望的、走出大山的女高学生们,现在怎么样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从华坪女高走出的1800多名女孩,被张桂梅“唤醒”了灵魂,如今奔赴到全国各地,绽放自己的生命。
在张桂梅荣获“时代楷模”的现场,女高的毕业生们给她送了一个特别的礼物。
那是毕业生们共同录制的一个视频。
当张桂梅听到学生们一一说出自己的职业时,她忍不住掩面而泣。
“我现在是一名教师。”
“我现在是一名交通警察。”
“我现在是云南中医药大学的一名研究生。”
“我现在是一名实习律师。”
“我现在是一名医生。”
像是心有灵犀一般,学生们的“首选职业”并不能“赚大钱”。
她们纷纷成为了医生、教师、警察、部队,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所为的,是走上“成为”张桂梅的路。
周云丽是女高的第一届学生。
她身世悲惨,母亲早早患癌去世,父亲则有小儿麻痹症。
对于这样的女孩而言,能平安长大已是幸运。
读书,接受教育,走出大山,是她想都不敢想的梦。
后来,女高“收留”了她,给她把所有东西都准备齐全。
当她看到宿舍床位上贴着自己的名字时,她不禁痛哭起来。
她松了口气,觉得自己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原本,不谙世事的她,也想着将来要赚大钱,过上富足的生活。
可当她从女高毕业后,想法发生了巨变。
钱,不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
原本,她读完大学就考上了有正式编制的教师岗位。
一听说母校缺老师,她毫不犹豫就放弃了“金饭碗”。
回到母校当老师,帮助大山里的女孩追梦。
也许有人会觉得可惜,但她笑得很开心:
“这都是张老师教育我们的,自己强大了,也要记得去帮助别人。”
无独有偶。
去年,女高有两个女孩到了西藏当兵。
张桂梅得知了,舍不得,很心疼:
“海拔那么高,你们怎么受得了?”
女孩轻描淡写的回答让她泪目:
“不是您鼓励我们去艰苦的地方吗?”
“放心吧,我们不会当逃兵,不给您丢脸。”
张桂梅由衷感到欣慰。
学生们走出了大山,并没有在大城市的繁华中迷失自己,而是有着清晰的人生定位。
这是女高教育的成功。
女高就像造梦师,左端是骨感的现实,右边是丰满的梦想。
一进,一出,源源不断制造奇迹。
因为女高来者不拒,刚来的学生起点很低,成绩惨不忍睹。
学生中,成绩最差的数学才考6分,总分是150分。
说句不客气的话,蒙都不止这个分。
考得差,悟性也低,有的学生1道题讲8遍还是听不懂。
但女高没有视她们为累赘。
通过老师苦教,学生苦学,高考成绩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11年,女高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
放榜后,她们的成绩震惊了整个县城。
查一个成绩,尖叫一声。
96名学生,全部如愿考上了大学。
综合上线率100%,一本上线率4.26%。
2017年,女高的一本上线率比县一中还要高出10-20个百分比,拿下全县文科和理科的第一名。
去年,女高高考600分以上的有17人,理科最高651分,文科最高619分。
但张桂梅还“不满意”。
似乎,她的“不知足”,冥冥之中印证了女高校训的精神: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谁说大山里的女孩就不如城市里的?
她们无力改变自己的起点,但完全可以左右自己所站的“高度”。
很多人应该都还记得,去年,张桂梅因为“反对当全职太太”上了热搜。
事情起因很简单。
女高第一届的学生黄付燕给母校捐款时,被张桂梅拒绝了。
仅仅因为黄付燕全职带娃的“身份”。
黄付燕当时,不无哀怨地问道:“张老师,您是看不起我吗?”
张桂梅的回答,字字扎心:“对,我就是看不起你。拿着你的钱给我出去。”
网友们很快吵起来了。
谁都能看出来,张桂梅这番话,太“政治不正确”了。
多少键盘侠站在道德高地上,居高临下地指责她“否定全职主妇的价值”。
张桂梅没有过多解释,反而是当时被骂的黄付燕替恩师辩解:
“张老师这个人,她就是刀子嘴豆腐心。”
“她说得在理,话丑理正。”
张桂梅一番话,激起舆论界的千层浪花,也激起了黄付燕心中的涟漪。
原本家庭美满、与丈夫琴瑟和谐的她,最终还是从柴米油盐中挣脱出来。
2019年5月,黄付燕考上了贵州的特岗教师,成为贵州农村小学教育岗位上的一名数学老师。
她从贫困山区走出来,最后又走进了农村。
曾经那么地渴望要逃离贫瘠的土地,最终却决定要回到贫瘠之上,用教育改变贫瘠的现状。
这或许,是黄付燕对张桂梅最好的报答。
张桂梅曾经说过,她对毕业生没有任何要求。
她只希望学生毕业后要“走得远远的,飞得高高的,竭尽自己的全能去为社会服务,为我们的整个国家去服务”。
“不要老背着这个女高为你做了什么的包袱,不要老背着这个张老师为你做了什么的包袱。不要再回来。”
神奇的是,张桂梅越是强调不要带着负罪感,毕业生们越是懂得反哺之恩。
如黄付燕心系母校,冒着被“骂”的“风险”,回来捐款。
当然,更让人感动的,是走出大山,又回来反哺大山的女孩们。
高世婷的父母在2008年时先后去世,是张桂梅接纳了她,给她补助生活费,抚慰她的心灵。
她从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华坪县医院工作,怀着感激的心情:
“没有张桂梅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喊她阿妈。”
女高首届毕业生何先慧,因为贫穷奋发读书,毕业后却没有忘本,也回到了华坪县当中学老师。
周末,还到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帮忙。
她说,只要张桂梅需要,她随时“待命”。
这就是纯粹的“女高精神”!
很多人觉得,如果是自己身处大山,如今有了奔赴大城市的能力,应该能走多远走多远。
彻底远离过去的贫困,摇身一变成为“城市人”。
可女高的学生不这么想。
在张桂梅的感染下,她们早就剔除了自私的想法。
曾有“见过世面”的女高学生给张桂梅写纸条:
“在昆明见到了很多从前没见过、没吃过的东西。我还觉得华坪够大了,我就够可以了。
结果出去以后发现世界好大,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从大山走出去再回来把家乡建设得比昆明还漂亮。”
张桂梅为女孩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还以为她们会一去不复返。
没想到,她们心有灵犀一般,带着张桂梅的“烙印”回来了。
自发而成的光,总有一天会汇聚成团,把大山全部照亮。
点个“赞”和“在看”,为张桂梅们不掺杂一丝一毫杂质的大爱!

作者:才华水木君,来源:水木君说(ID:shuimujunshuo),剖析社会,分享教育观,与500万读者一起成长。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每晚21:21,与你不见不散。让我们的呼声,成为推动世界改变的音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