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歙北富堨:因水利工程而得名和兴旺的古村落
【行走徽州】歙北富堨:因水利工程而得名和兴旺的古村落
司马狂/文
说起富堨,首先得说说这个堨字到底怎么读。要说堨字怎么读,先得搞明白富堨村名的由来,读音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富堨,又名富溪,志书称为“成果里”,唐朝时候汪华十一世孙率族人迁居于此,在村子边上的富资河筑坝拦堤,兴建水利工程。在我老家歙县南乡管这种水利工程为“fo”,而歙北方言读音我无法正确发音。按照《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富堨当取其拦水的堰之意,音为“e”(去声)。由此可知,富堨的村名意思是富资河上修建的堰。
现在的富堨是个镇,面积很大,也是个行政村,周遭很多村落都划归其管辖。而这些周边的村落中亦是人才辈出,譬如冯塘程霖生,被誉为“中国哈同”,既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地产商,还开有卷烟厂、味精厂、钱庄、金号等。此君独自出资种植从歙县县城到昱岭关的公路两旁的树木,返乡为母亲修墓后顺手将发电机赠送给了屯溪电灯公司。这里不赘述,下次再表。边上的王家宅村则是富堨王氏内科的所在。自清代中期王履中师从冯塘程有功开始,代代相传,皆为名医,后世孙中王任之曾任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庐山会议的保健医师。等等等等,诸如此种,本文皆不再提及,留待下次另外行文,本文只写富堨本村。
(上面这张图,只有认识我的人,才知道亮点是什么,哈哈。)
车子到达富堨村,进村的地方有一个油榨厂,别看它不起眼,却曾在《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集《心传》里面出现。老村长程亚忠和他妻子汪红华,都在这部誉满天下的纪录片中展现真实的自己。近些年来,还时常有摄影爱好者,特地登门来拍摄此间榨油时候的景致,这也成了富堨村一个特殊的景点。只是我去的时候,并未看到多少有关《舌尖上的中国》在此拍摄的宣传,颇有些遗憾。毕竟在我大歙县这样不适合发展工业的地方,这本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旅游和农产品行业的契机。
说起富堨村,村民都会强烈推荐我去看看那在民间几乎被神话了的红豆树。如今这富堨的红豆树,依旧生命旺盛,原本的两株红豆树,其中一株的根蘖处竟然复又长出一株红豆树来。这红豆树大有来历,乾隆元年时候汪元恂入宫行医,得乾隆帝御赐娑罗双树,返乡后,建娑罗园护之。其子汪世渡不仅医术高超,还善舞文弄墨,结有娑罗园诗社。其孙汪大顺亦奉旨入宫诊脉,乾隆皇帝有圣旨御封他们家,这圣旨后来还在中国首届中医药文化博览会上展出过。汪氏一族七代行医,实乃新安杏林望族。
穿行在富堨村落中,不由感叹着,此间阡陌交通,街道与巷陌错落有致,足见当年何其兴旺发达。世人熟知的江南才子唐伯虎,曾经在公元1505年在富堨创作了名画《双鉴行窝图》,这幅画现在存于北京博物馆(一说南京博物馆)。行窝是指古代隐士居住的别院,富堨人汪时萃建造房舍于双池之上,故名双鉴行窝。唐寅在画上题有“双鉴行窝吴郡唐寅为新安富溪汪君作”的落款。
富堨名人中,个人最为推崇的是汪士慎,此君被誉为“扬州八怪”的第一怪。37岁时候,汪士慎背井离乡,前往扬州投奔徽州祁门的马氏兄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54岁渺左目,67岁双眼俱盲,却依旧能够挥墨泼毫书写狂草,署款“心观”。意为盲于眼,不盲于心。不过令人诧异的是,当时的书画家大抵会在落款处书写自己的籍贯,汪士慎却从来不写籍贯,以至于有人说他是休宁富溪乡人。汪士慎曾有诗曰“身依故土家何有,鬓欲成翁事已非。寄语故人应怜我,我怜无处对春晖”,诗文中处处可见他年近不惑离乡背井的无奈,只是斯人已去,究竟当年是什么样的变故,造成汪士慎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呢?或许,也只有历史的尘封中故去的那些人才知道啦。
据史料记载,富堨汪氏宗祠有仁和堂、仁安堂、仁清堂、绥远堂、大本堂、敦本堂、余庆堂、嘉德堂共计八处。仅从如此多的祠堂便能知晓当初富堨的富庶,以至于很多人对于富堨的村名给出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因堨而聚,因富甲一方而命名为富。只是奈何,一种名为“血吸虫”的虫子肆虐富堨,整个村的人四散奔走,一时间十室九空,直到解放后很多年,依旧有饱受血吸虫折磨的人去医院求医问诊。雪白的墙壁已然剥落,鲜红的消灭血吸虫病的标语却依旧触目惊心!
离开富堨之前,信步到了富堨粮站,粮站内没有人,与正街上的鼎沸形成鲜明的对比。那日的天,特别的蓝,碧空如洗,大标语刷在上个世纪中叶的建筑物墙壁上,似乎令人恍惚间,又回到了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富堨离县城太近,村民富裕的比较早,前人遗留下的古宅早早的被荒弃,所幸近些年来保护意识加重,能够留下一些足够回忆往昔的所在,那么,如何利用和保护这些古建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