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关林

【为国虎臣 刚而自矜】
--- 洛阳关林 ---
    洛阳,半部中国历史的现场。虽然从我的寻访角度来说,“洛阳”只剩下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但是仅仅念及这个名字就令人神往。第一次南下洛阳,已经远在四分之一世纪之前。二十五年前仅是一个“旅游者”,所到皆为“名胜”,但即便是今天,洛阳也是必到之处。时隔二十五年后重到洛阳,实是无意之举,“雪舞中原”的行程中,并没有洛阳规划,且并未进入洛阳城,只在途径中重游关林。今天是母亲生日,饭间偶然与弟弟说起了当年在关林的一小段往事,引起了我二十五年前的记忆。于是,这第二次到洛阳途径的唯一景点,就成了这一小段往事的寄托点。

【洛阳关林·明、清·“国保”标志牌】

【关林·明、清·现代彩塑】

    母亲的生日中,吃饭间无意中说起母亲“晕车”,我弟弟就随了她。虽然弟弟早已是在汽车上度过二十多年的“老司机”了,但至今晕车,真是个有趣的事情。
    公元1995年五月中旬,我和弟弟两个人从太原坐火车去洛阳旅游,我们14号早上到洛阳,先去白马寺、少林寺等。我弟弟记忆犹新,15日早上我两租坐一辆三轮车,到洛阳关林的戏台前下车。就这么小一段路,他就晕车了。
    结果,买票进入关林的大门时,弟弟已面色苍白,恹恹无力,实在扛不住了“我得睡会儿”。他对我说了一句,然后就坐在关林大门内的百狮“丹陛”前睡了。我就在旁边一直守着他,他大约睡了有一个小时才缓过神来。所以洛阳关林的戏台和大门我印象最深。
    “你这二十多年是怎么开车过来的。”我笑他。
    我母亲说“我年轻时候在天津,每天坐无轨电车上下学,从来不晕车的。”   

【关林·明、清·戏台】

【关林·明、清·大门】

【关林·明、清·仪门】

【关林·明、清·铁狮】

    洛阳名胜古迹,若论本地的人气和知名度,恐怕龙门石窟和白马寺都得靠后。那个时候的关林虽然还在“城外”,就已经是香火旺盛的小集市了,现在只是被扩入了市区中而已。
    现在的关林,身处闹市区,门口虽然清净了许多,但庙院里还是一个样:百狮丹陛的望柱上,大殿前的台明勾栏上,各殿前后到处搭架着钢管架,上面栓着一堆堆莫名其妙的红布条。好端端的一处历史遗迹,被搞的神神叨叨,颇煞心情。
    一千多年的关公崇拜,致使海内外的关庙数以万计。其中,更不乏规模巨大如解州关庙者,年代久远如阳泉和定襄关庙者,但真正和二爷本人能扯上直接关系的,只有常平关庙,那是他家;当阳关庙,那是他的身体所葬;再者就是这座洛阳关庙,他的头葬在这里。这就是所谓的“身在当阳,头在洛阳”的典故。
    洛阳关林又是这三座关庙中之最大者,该庙位于洛阳旧城南,坐北向南,沿中轴线建有戏台、大门、仪门、百狮丹陛、献殿、拜殿、崇宁殿、春秋殿、汉寿亭侯坊、中央宛在坊、碑亭和墓冢,总面积有200亩。
    关林现存规制为明代形成,现存构筑物多为清代所遗,但庙院中古柏森森,历代碑碣石刻数以百计,氛围古朴,气象庄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九朝故都洛阳的重要形象象征之一。

【关林·明、清·“百狮丹陛”】

【关林·明、清·献殿前院】

【关林·明、清·献殿及拜殿】

【关林·明、清·拜殿内景】

【关林·明、清·焚帛炉及华表】

【关林·明、清·献殿与大殿之间】

【关林·明、清·崇宁殿及内景】

    遍布全国各个角落数以万计的关庙,普遍叫“关帝庙”,虽然现存构筑物九成九都是清代所遗,但是很多不同的名字偶尔也保留下来,比如晋国有几座早期的关庙叫“关王庙”。还有些生僻的名字叫崇宁真君庙、义勇武安王庙,这也都是早期的名称;还有叫伏魔宫、伏魔大帝庙等。我们晋中这边都俗称“老爷庙”,凡是称“老爷庙”的都是专指关帝庙。
    关帝庙还有个名字叫“武庙”,这是相对于“文庙”而称的,人们也知道这是指关帝庙。其实“武庙”是指“关岳庙”,专指关帝庙并不确切。但是,岳飞岳大爷的名声比关二爷差太远了,所以大家有点“无视”他。实际上,若论“武”,岳大爷比关二爷高的不知道多少倍,岳大爷生前从未被打败过,不论是做排长带三二十个兵,还是做集团军总指挥带几十万人。
    那么,怎么会搞成这样子呢?说好听点,这是因为二爷“忠义”,大家都需要他的这种精神,所以大家都崇拜他,越搞越大。说实际点,就是为了某种目的炒的。其实除了年龄差太多,岳大爷在“忠义”方面丝毫不差,甚至比关二爷还有过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就知道“关羽崇拜”更多是为了某种目的炒作。
    关二爷的真实事迹,主要记载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关羽传》中,但是这篇不足千字的传记,对中国人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大家都没看过。大家知道二爷的勇武忠义,都是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今天,有关二爷的几乎所有故事和崇拜也都是因为这本书。《三国演义》写的实在太好了,被称为“良史”的《三国志》根本不及其万一。在《三国志》中不足千字的“关羽传”,主要地记载了五件事:
    一、刘备斩车胄,夺取徐州,关羽驻守下邳,行太守事。
    二、曹公袭击徐州,活捉关羽后,斩颜良以报曹公。
    三、刘备取西川,关羽董督荆州事。
    四、刮骨疗毒。
    五、失荆州,败死麦城。
    在传记后面,陈寿对“五虎上将”还有个“总评”,其中这样评价二爷“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国虎臣。羽报效曹公....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博文题目即取自此)

【关林·明、清·崇宁殿后及春秋殿】

【关林·明、清·石坊及碑亭】

    可见,历史上的关羽,作为一个大英雄,他的基本立足资本是“义”字,就是很仁义,讲信义。而曹公也是这样的人,所以二爷不光和曹公本人关系不错,和曹公手下的诸如张辽、徐晃等人关系也很好,都是哥们。陈寿可能也是借以发挥,说曹公的好话。
    但毕竟是敌人,该较真的时候也不能含糊。所以,汉王大哥那边一站稳脚,他就对曹公发起攻击。“威震华夏”不是演义里炫的,是《三国志》说的,估计是他一家伙确实把曹公整够呛,当时已经是魏王的曹操,差点掉头就跑。
    别说汉王屡战屡背,就是英明如魏王,冷不丁一下子被搞狼狈,也不止一次,第一次被张绣,第二次被马超。问题是,关羽面对的是“三国”,不仅仅是敌我双方,旁边还站着吴王呢。
    之前吴王想和他结亲,但他“刚而自矜”,看不起吴王也就算了,还骂人家。那吴王什么人,想把魏王放炉子上烤熟的人,能受的了这气?结果二爷栽了。麻烦的是,他始终不是一个人,还有两哥们。他这一栽不要紧,形成了“多米诺效应”,那两哥们也跟着栽了。
    最后,吴王杀掉二爷,又故伎重演,把他的头送给了魏王,再次把魏王放在了火炉上烤了烤。魏王就把他的头以“诸侯之礼”葬在了洛阳城南门外。二爷是汉献帝封的汉寿亭侯,所以他的墓叫“汉寿亭侯墓”。后来,后主侄儿才给他追了个谥“壮繆侯”。

【关林·明、清·石坊细部】

【关林·明、清·墓冢】

    关二爷生前的正式爵位是汉寿亭侯,和大哥汉王是一个级别,刘备的“汉王”是自封的,大汉给他的爵位是宜城亭侯。在他们那会儿,“侯”这一级分三等:县侯、乡侯和亭侯。二爷和他汉王大哥是最低一级,后来武侯就是“武乡侯”,比他俩还高点。
   在蜀汉景耀三(公元260)年,关二爷被侄儿后主“追封”了一下子,虽然仅仅追了个“壮繆(读穆)侯”,但已是侯爵里最高的了。
    这个“壮繆侯”就有点意思了,岳大爷死后的爵位是“武穆王”。这两“武”有个相同点就是都有个“穆(繆)”字。在古代的谥号中,“穆”和“繆”大致上是一个意思,但就是两个字,且两个字都用。这里面很有意思,岳大爷用的就是“穆”,而关二爷用的就是“繆”,很明显,这个“繆”字是有贬义的。
    再一个,就是这个“壮”字,别看字面挺好,在谥号里是有严重的贬义:死于原野曰壮、好力致勇曰壮、武而不绥曰壮....还有其他贬义,但这三条最适合二爷。看来他这个侄儿后主并不傻,还有点精明。
    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二爷的“武功”并非是好的,所以这个“壮繆侯”并不是一个褒谥。尽管当时,二爷的哥们都没了,但侄儿是皇帝,朝廷断不敢小觑二爷。
    二爷生前的最高职位“假节钺董督荆州事襄阳太守”,军衔最高“前将军”。
    他这一堆名号里面,最生猛的就是“假节钺”,这是汉王授予他的最高权力,意思就是“你就是我!”。所以,二爷可以下令当时他节制的所有蜀军,向襄樊进军。即便没有汉王的命令,他也可以这么做。所以,现在人们争议二爷发起“襄樊之战”是不是得到了汉王的授权,根本没必要。
    他虽然是襄阳市长,但只是“遥领”,因为襄阳在魏王手里。一番混战后,曹洪和徐晃被打跑,于禁被拿,庞德被杀,襄阳到手了。你知道,徐晃、于禁都是魏王的“五子良将”,是当时魏国(汉国)最高级的军事统帅,两楞没弄过他一个,还赔上了一个前锋大将庞德。
    不过,这里面也有个小问题,就是我们都知道“水淹七军”的事,罗贯中的演义里说是二爷干的。但《三国志》没说是谁干的,只说“七军被淹”,因当时正是雨季。
    “襄樊之战”是二爷一生中最辉煌的顶峰,仅以四万蜀军,把十二万魏军打的满地找牙不说,差点搞的魏王迁都。
    但是这件事有公私两个严重后果,一个是导致“三国”力量平衡点严重倾斜,吴王不得不出手,这是“与公”;“与私”的严重后果是,因为庞德被杀,四十四年后他自己被灭门。怎么回事呢?
    当时二爷把于禁和庞德全拿了,于禁立即投降了,魏王知道后很伤心,对老于深深的失望(后来吴王取得荆州,把于禁送回了魏国)。这个庞德,原是马超的部下,后来投奔了魏王,魏王很抬举他,所以老庞誓死效忠。没办法,二爷就把他杀掉了。
    按说,当时拿了庞德,他完全可以另做处理,不一定非得杀掉。况且古代虽然没有明文的“战争规则”,但杀降杀俘都为人所不齿。斩杀象庞德这样的先锋大将,更是有违“仁义”的。虽说老庞誓死不降,但他毕竟是战俘,已经没有了攻击能力。
    这个时候,庞德的故主马超已经是汉王的右将军,庞德是他小弟。而且汉王手下还有庞德的亲哥哥庞柔,跟着汉王混的相当不错。如果二爷把庞德交给他们处理,是杀是刮就没他啥事了,只要汉王同意。
    但他“刚而自矜”,私自就把庞大将军给杀了,这么一来,搞的右将军马超和亲哥哥庞柔很没面子。虽然他“假节钺”,有临机处置的专权,汉王也没有追责,但那二位心里肯定很不舒服。
   更严重的是,这事根本没完。距此事四十四年后的公元263年,由钟会和邓艾率领的魏军拿下了成都,蜀汉灭亡。在这支大军中,有个小头目叫做庞会,他进入成都的第一件事,就是率兵直奔关府,杀的鸡犬不留!这个庞会就是庞德的儿子。
    不过,作为对大英雄的安慰,中原一带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说荆州丢失后,关平的妻子带着儿子跑到了魏国,并且后来一直住在洛阳关林看墓。

【关林·明、清·墓冢上的象征性墓门】

【关林·明、清·石刻勾栏望柱】


【关林·明、清·砖雕】

【关林·明、清·碑林】

【关林·明、清·大门内】

【关林·明、清·外围现状】

【关林·明、清·我第一次使用的门券】

【关林·明、清·此次使用的门票】

    历史地看,关二爷是个很普通的人物,所谓“忠义仁勇”在他身上确实具有。但是他这样的品质,在和很多具备相同品质的古代英雄人物的对比中,并没有多么突出而耀眼,就比如武穆王岳大爷。
    他之所以能被抬到今天的地步,滥觞在大宋那个奇葩皇帝赵佶那里,他是最先捧二爷的人。所谓“由侯而公、而王”就是他慷慨的,除了追封二爷为“忠惠公”和“义勇武安王”外,还给二爷搞了一顶“崇宁真君”的大礼帽。此后,二爷就官运亨通,一发不可收拾了。
    之后不久,主要地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渲染,关二爷的“忠义仁勇”被无限夸大而声名如日。而跟“演义风”并不止是普通人,阴谋野心家、别有用心者,特别是专制极权者,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一哄而上,反正是死人,多么慷慨也不会有利益冲突....其实就是自愚愚人而已。当然,叫做“武圣文化”更悦耳一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