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会直击|成功迈入“千亿阵营”后,业绩下滑、拿地放缓的远洋集团下一步打算如何走?
在一年前的业绩发布会上,远洋集团立下了“千亿销售目标”。一年后,远洋集团如约完成了。
然而,成功步入“千亿房企”之列的远洋集团并不轻松,在回款速度和拿地速度双双下滑的情况下,远洋集团未来又将如何破局?
1
业绩下滑
虽然2018年远洋集团的销售金额大幅增长,但这一增长并未能体现于公司的财务报表之中。
业绩报告显示,远洋集团在2018年的营业收入为414.22亿元,较去上年同期下降10%。公司解释称,这主要因为2018年一季度环保停工导致工期推后,以及部分项目以股权转让形式出售,收益未计入营业额。
同期,远洋集团实现的归母净利润为35.74亿元,较2017年的51.15亿元下降30%。这主要由于结转收入下降,不包括一次性项目和投资物业公平价值收益。核心利润较2017年40.22亿元下降35%至26.19亿元,核心利润率与2017年相比下降3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远洋集团几年前就宣布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但目前物业开发业务仍然贡献最多。2018年,公司的物业开发收入达到354.93亿元,同比下降了15%,占总营业额的86%。
从区域看,北京作为远洋集团的总部,在2018年贡献了约公司营业收入的30%,达到126.24亿元。
为了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远洋集团开始增加财务杠杆,其负债情况也出现了变化。
截至2018年末,远洋集团的总资产为2493.62亿元,同比增加30%;总负债为1862.24亿元,同比增长39.84%;资产负债率为74.68%,较2017年同期上涨5.28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高值;净借贷比率约为73%,而2017年为约62%,增长了11个百分点。
流动资金方面,截至2018年底,公司的现金资源总额(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受限制银行存款)达425.71亿元,流动比率为1.6倍,连同尚未使用的授信额度约1894亿元。
2
拿地速度放缓
远洋集团连续两年销售金额增速均超过40%,这与其大手笔拿地不无关联。
2017年,远洋集团购入59幅土地及7个成熟项目,土地储备增加57%至约3408.8万平方米,而土地储备应占权益部分则上升35%至1849万平方米。
在当年的业绩发布会上,远洋集团董事会主席李明表示,土地储备上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远洋集团在2017年都有很大的增长。2018年还是继续保持这种势头,一是坚持投资,二是加快住宅开发的速度。
但实际上,2018年远洋集团的拿地速度有了明显放缓。
2018年,公司购入了59幅土地及2个成熟项目,土地储备增加19%至约4044.4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应占权益部分上升18%至2176.1万平方米,总楼面面积及应占权益面积分别为1018.1万平方米及567.2平方米。其中,新购入土地的平均购买成本为每平方米约7100元。按可售总楼面面积计算,公司土地储备的每平方米平均土地成本约为6900元,同比上涨6.15%。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拿地速度放缓其实是对于市场降温所持的一种保守态度,是保守型的投资思路。总体上看,远洋集团本身是在做调整,尤其是要在积极配合央企调整。另一方面,这也有可能是出于资金方面的考虑。至于公司未来是否会有积极拿地的做法,关键是看销售业绩是否能够得到提振。
从土储分布来看,截至2018年底,除了“大本营”京津冀地区,远洋集团在珠三角地区的土地储备最为丰富,土地储备达到1024.3万平方米,同比增加72.59%,远超过公司整体土储增长速度。
如今看来,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正式出台前,远洋集团就已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先机。
在去年的业绩发布会上,李明还指出,“关于公司未来的土地储备和拿地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大湾区,珠三角、上海周边、长三角和京津冀。我们非常看好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我们在大湾区土地储备和业务情况都非常好,尤其在深圳的旧城改造,中山传统的城市改善上。”
总体来看,远洋集团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土地储备组合。
公告显示,公司在京津冀地区的开发收入占比由2017年的37%下降至2018年的26%,其他区域有所上升。2018年,远洋集团79%的开发收入来自于五大城巿群,包括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
编辑 沈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