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个体发展看人类发展,推测距离人类的终点最少还有1万年

人从幼儿、少年、青年、壮年到中年、老年,直至死亡,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对物质的需求和产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壮年时达到顶峰,随后逐步降低。而对于精神的需求和产生的精神产品,从幼儿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持续增加,过程中内容有转换,但总体呈增长趋势。

人总体来看更像是一个容器,随着年龄的增加,容器也在同步完善。

一个年龄阶段有一个年龄阶段的需求和能力。比如幼儿的任务就是吃喝玩乐休息,对精神的需求就是父母的关爱,幼儿还没有能力去爱,对于物质的需求仅仅局限于食物、玩具,种类少品种单一。到了少年,随着生理功能的完善,对于物质就有了更多的需求,在精神生活方面,不仅需要父母的爱,还需要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精神需求已经延伸到社会。随着生理心理结构完善,少年具备了爱的能力和认知能力。紧接着的青年、壮年生理成熟稳定,对于物质的需求达到了顶峰,产出物质的能力也达到了顶峰,爱的需求和能力、认知能力与年龄匹配,得到进一步提高。从中年开始,生理开始走下坡路,对于物质的需求在降低,产出物质的能力也在降低,而心理却更加成熟,爱的需求的层次在提高和转化,爱的能力在增加,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增加。到了老年,身体衰弱,各方面的需求在减弱,产出物质的能力也在减弱,而精神生活却不断在完善。

我们看到了一个现象,个体发展需求和能力由偏重物质走向偏重精神,展现出由实向虚的趋势。

如果按照当今的科学体系去解释,精神的本质也是物理现象,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需要物质基础,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和物质条件相匹配的需求和能力。

社会由个体构成,群体的发展一定会打上个体发展模式的烙印,实际上,社会发展模式与个体发展模式的确非常接近,也遵循着由实向虚的大趋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人类受自身条件限制,只能走由实向虚的路。

观察社会发展现象,完全印证了这个判断,从人类诞生开始,经过几十万年的准备,在近5000年开始,才有了可记录的文明,又经过几千年,从近400年开始,现代科技的萌芽出现了,直到近20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从依靠手工转变为依靠机器,在物质产出方面开始发力,直至后来的第二次能源革命,人类利用外部力量产出能力达到顶峰,第三次信息革命,机器设备中软件成分越来越大,强调物质发展的同时,精神需求供给和产出极速增长,社会发展开始由实向虚,由物质为主导走向由精神为主导。

北美洲有一种十七年蝉,它们在地底蛰伏17年始出,尔后附上树枝“金蝉脱壳”后,在最后的2个月雄蝉交配后即死去,母蝉亦于产卵后死,这是它们最后的辉煌,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生育以延续种群。而普通的蝉也需要在地下蛰伏3年或5年。同样,百万年历史的人类,用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去生存,当人类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意味着人类开始进入最后的阶段,而这最后的时光也是最辉煌的时光,就如蜡烛到了最后,火苗突然增大。人类走上发展阶段,期间的进步抵得过前几个阶段所有进步的总和还要多。而最后的阶段的巨变,将人类推向一个新高度,完成延续人类种群的任务。

十七年蝉的这种生命发展形态是为了避开天敌而最大程度地保障生存,那是蝉无意识采取的种群生命布局,人类是否也具备这样无意识的反应呢!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去计算,这一期人类剩余的时间至少还有1万年。纵观人类目前的状态,我们不难猜出人类最后科技发展到最后会以什么方式结束当前的人类,而新人类的会以什么形态继续在宇宙中存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