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真的可以重来一次,会有什么不同吗?

“我怎么活得这么失败?”

“我为何如此懦弱?为什么什么都做不好?”

“我好羡慕嫉妒TA…我也能成为那样成功的人吗?”

“好想成为那样闪闪发光的人啊…”

假如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你能过出一个不同的人生,成为一个截然不同的人吗?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

如果,我告诉你,不能呢?再活一百次,你也只能是现在的模样?你永远也无法像他们一样成功,富有,你只能这样平庸地挣扎完一生?

就像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失去紫霞仙子的他在痛苦的时候说出了那段经典名言:

电影《大话西游》

可是,如果再来一次,至尊宝真的有可能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吗?毕竟,这背后需要的,是他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拥有完全不同的性格,价值观和勇气。

如果即使再来一万次,他还是说不出那句我爱你,还是会一次次做出一样的选择,一次次失去紫霞仙子呢?

电影《志明与春娇》

弗洛伊德等传统心理学大师都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养成的,就像恋爱养成游戏一样,我们周围的环境,父母养育的选择我等等造就了我们。

但是,如果并不是这样呢?如果我们完全是,基因的产物呢?

如果我们的性格,我们的爱好,我们的职业,我们的人生…都全都是基因早就谱写好了的呢?

警告:

此文高能慎点。

极度反乌托邦。

明尼苏达双胞胎实验

遗传还是环境的心理学研究几乎全部都开始于一项著名且细思极恐的研究—明尼苏达双胞胎实验。

1979年,随着生物学的进步与流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开始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基因在我们的人格形成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个体在能力,性格,兴趣,或者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究竟是来自于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影响?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脑洞出了一个十分清奇的实验方案—双胞胎实验。

双胞胎实验中工作一样的双胞胎

双胞胎在生物学上分为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高中生物课一定都学过哦。而这个双胞胎实验就选择了同卵双胞胎作为受试。

这是因为同卵双胞胎由同一个卵子分裂而来,因而分享着同一组基因;他们之间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也因此势必是由环境造成为主。

通过比对他们,我们或许能够得出我们是遗传还是环境的产物的结论。而这个实验酷炫就酷炫在,他们真的通过社会招募,福利院,领养中心等途径找了超过100多对从小就生长在不同环境的双胞胎。

这些双胞胎从小就被寄养于不同的家庭,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人生中一直分开,直到成人甚至中年成家立业后才重新团圆。

他们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国家,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还有中国。

在实验中,他们需要分别进行长达五小时的药理和心理测评,从身体素质到性格特质,职业兴趣,智商情商等各个方面。

除此之外,每个受试的生活经历,性经历,精神病史等等也都被详细记录了下来。

结果让人就有些细思恐极了。

每一对在相差甚远的环境中接受不同教育长得双胞胎,却在各个方面都惊人的相似。身体状况,智商这些也就算了,可这些双胞胎却连行为,兴趣,信仰都几乎保持了高度一致!

甚至有的双胞胎的伴侣都非常相似,不光是长相,年纪,有的伴侣连名字都一样。

这些双胞胎有的还是在同样的年龄结的婚,做着同样的工作,收入社会地位齐平等等…

总而言之,连生活经历这些双胞胎都高度雷同。

结婚的双胞胎们

这是不是非常的细思恐极?

在完全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个体,却因为基因的一致,所以在不同的地方却顶着同样的脸庞过着同样的人生。我们,到底有没有个人意志?

小编一度因为这个实验陷入深思——心理学一直认为我们的经历塑造了我们的个体,所以我们花大篇幅去讨论原生家庭,两性关系,创伤经历等等。

但如果,按照明尼苏达双胞胎实验的结果,我们这些经历,其实并不能影响我们,因为无形之中这些经历也都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

我们会做哪些事选择哪些人哪些东西,其实,都是一串写好的基因代码而已。那我们,到底是什么?心理学的边界又在哪里?

明尼苏达双胞胎实验是基因还是环境之争的第一炮,也用事实推翻了传统观念,坐实了基因的C位,证明了它在我们人格形成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基因真的决定了我们的一切

这又在生活中代表什么呢

你想过,如果基因真的能决定一切,这代表什么吗?

如果重来一次,你还是只能是你,你的一切都已经注定了呢?

就像电影无问西东开头的那句疑问:“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电影《无问西东》

这其实是真的很可怕的。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赚了很多的钱或者拥有很高的地位,那这究竟是他周围环境带给他的积极影响还是仅仅是他基因决定的?

我们所认为的那些成功所必备的品质—果敢,心细,擅长社交,思维宽广…...

如果并不是由正确的教育,引导和爱灌溉出来的,而是都是天注定的基因,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电影《返老还童》

又或者,我们的社会对于一些恶行是零容忍的。

比如家暴,因此而被封杀或甚至判刑的明星艺人也不在话下;

再比如杀人,诈骗…...

可是,如果这都不是这些人的个人意志决定,而仅仅是因为他的基因就注定了他有这样的性格倾向做出这类行为,我们该做出如何选择?

是将他早早关押,因为教育与引导都没有用吗?

再往深了讲,既然我们对基因没有选择权,那我们真的有资格谴责这些人吗?

我们又该如何区分立法判刑中的“具备完全行为能力”这一条呢?

电影《猜火车》

因而,明白基因到底占据了多大比重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代的认知科学家开始普遍认为一些传统心理学,比如著名的弗洛伊德,很可能把我们都送上了错误的思维道路。

我们的关键人格特质不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如何对待教育我们,而是来自于他们遗传给了我们怎样的基因。

一些基因心理学研究认为,我们每个人之间的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差异,有大约50%是直接由我们的基因差异所导致的。

不过,尽管听起来好像环境也负责了50%让我们觉得好像还可以哦,但实际这50%并不是由那些我们可以影响的环境因素比如教育方式沟通方式等组成的,而是来自于无法预测的事件。

因为那些我们可以影响的环境因素,这些本身也仅仅是基因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如何理解呢?

比如,即使这些环境因素被改变,基因决定了我们如何应对理解这些改变的方式还是一样的。

我们获得信息是受基因控制的,因而本质上改变环境并没有真正影响到我们。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我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我们小时候会通过观察其他孩子的打架之类的暴力行为自己从而也变得暴力。

但是,基因心理学会说,事实上基因决定了我们选择观察哪些东西;

比如我们都见过打架,也见过生活美好的一面比如小朋友们和谐的一起过家家,基因决定了我们会集中在哪类事件上并从中调整我们的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那么,什么是这50%会对我们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呢?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抑郁症。现在认知科学已经实锤了抑郁症具有遗传性,风险是写在基因里的。

假如在得抑郁症得风险方面我们得基因有100点差异,普通人有50点换抑郁症的可能,而基因中有10点抑郁症DNA的人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就会远小于基因中有90点的人。

然而,最终谁会得抑郁症呢?有90 点的人就一定会得,而10点的人就一定不会吗?而这中间会不会得抑郁症的最终因素,就来自于这50%的不可预测事件了。

也许10点的人遇到了巨大人生打击因而得了抑郁,而90的人却一直安安稳稳没有碰到任何的危险从而快乐度过一生。

这也解释了前文提到的双胞胎实验中双胞胎们不同的那部分的原因:尽管我们先天基因就决定了我们的某些特质,但是这些特质会不会呈现/会如何呈现,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环境养成。

危险的研究——基因心理学

关于基因心理学的研究在不断推进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也是巨大的争议性。

因为随着基因的巨大影响的确诊,一些社会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比如,著名的心理学家Francis Galton作为遗传派的领军人之一,就提出了一些高危言论。

他认为既然我们都是基因的产物,我们的聪慧程度和成功特质都是基因决定的,那我们的社会就该鼓励“优质基因”——比如更聪明,更擅长社交,更果断的人结婚多生孩子;而那些不那么具有这些特质的人,就不应该结婚生孩子。

电影《科学怪人》

不过,基因心理学也会带来积极的作用。

比如,对于穷人我们过往难免多少有些“歧视”,因为这代表他们不够努力,不够聪明等等;但是如果这都是基因作祟,那他们并不对自己的贫穷负责,毕竟他们都没有选择权啊。

因而,对于消除某些歧视方面,基因心理学也许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这也是其危险所在:如何正确利用和看待这些科学研究的结果,就是一大难题了呢。

电影《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

基因注定心理的思考是可怕的。

如果你的所有苦难都是你写在基因里的枷锁,你最痛恨自己的部分—软弱,胆小,犹豫,无能…都是你究其一生努力也摆脱不了的注定呢?

例如在上文我们提到了抑郁症的例子,那如果,按照基因心理学的思路,其实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心理疾病”,因为这都是我们天生具有的特质。

疾病在英文中写作“disorder”,由dis和order两部分组成。Dis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消失掉,而order代表秩序,而disorder因而最直接的理解为消失掉的秩序,这也是对疾病最根本理解。

然而,如果秩序一开始就没有消失掉呢?

如果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等就是写在你基因里的秩序,你从出生就注定了承受这些痛苦…

我们又该如何前行呢?

你,该如何接纳自己的人生?

电影《名扬四海》

现在,遗传还是环境的battle还没有定论,基因到底有多重要还没有百分百的确诊。

但是它确实是我们在心理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客观事实。

只不过,前文提到了如果你只能是自己,永远都无法变成那个闪闪发光的TA,你该如何面对自己这啼笑皆非的人生。

对于小编来说,或许可以用一句话回答:

电影《花样年华》

可是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