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水烫猫一尸五命”男子被评价是“老实人”,你愤怒了吗?

近期一则新闻冲上微博热搜,山西太原一名男子将猫诱至一个笼子里,然后用开水将猫活活烫死,事后救助人员更发现这只小猫已经怀孕。网上不仅引起了众多群众的强烈反应,甚至引起了央视的关注。
事后“嫌疑人”的父亲接受了采访,从透露出来的采访视频中对他的评价是“很老实,挺听话的……好奇心强”。
这样的太过平淡的反应,显然带着对于民众激烈反应的“难以共情”。
“聪明”“老实”的……“好人”?
结果可想而知,回应视频一出瞬间令更多人感到不适,网友的反应也是加速地激烈起来,并将重点聚焦在了“老实人”三个字上。
确实,当我们面对一个生命的消逝,如果只是评价为“他好奇心强”,这样的解释一定是会触痛很多人的。
反对虐待动物,反对的是以强势之躯去肆意蹂躏弱势的一方,真正扰动我们情绪的,也许是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中,我们总会成为某种关系里的弱势方,这种被欺凌被肆意处决的感受,会从被虐待致死的猫身上产生共鸣。
这不是圣母婊一般的“悲悯世人”,而是对生命起码的尊重,以及对于我们人类自身的警醒。然而面对中国的国情,虐待动物相关的法律,在多次被人大提案之后依旧久久没有落实。这背后的社会和体制问题我们无法评判,但是“民众的口嗨”过后,将愤怒转变为给他的家人寄花圈,以暴制暴显然是不正确的。
也许我们从“老实人”这个评价作为切入口,会有机会去思考这些施暴者,以及难以与我们共情的这些“冷漠者”,那些令很多人无法理解的行为背后,他们到底经历过什么,感受过什么?
电视剧《范海辛》
此时,我们可以聊聊另外一件曾轰动全国的连环杀人案。
杨新海从2000年9月起直至2003年8月流窜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四省,作案26起,杀死67人,伤10人,强奸23人。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关于杨的背景和采访的记录:
“海儿从小特别聪明,喜欢画画,画啥像啥。”杨新海的父亲杨俊关说。
“他那时光着上身,穿着短裤,干活很卖力。”杨新海的姐姐杨新爱说。
村民对他的评价是——勤快,是个好孩子,老实得很。因为学习勤奋,杨新海成为家中唯一能够读上高中的人。同时,据警方传出的消息,杨新海辍学的原因是想外出闯荡,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图片来自“新浪新闻中心”
如果没有后来的案件,从小学习勤奋,勤快,聪明,干活卖力,希望靠自己双手过上好日子,这些标签贴在同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你还会把他和一个穷凶极恶的连环杀人狂魔关联在一起吗?
“沙中线理论”道德界限的模糊
在现代人们的生活规范中,法律是最后的底线,一般人不会去触碰,指导人们如何去生活的更多是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学校教育以及生活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多数人在多数时间会有一条明确的线去指导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即使做了这件事可能并没有受到惩罚。
道德界限就像上面这幅图中的沙丘的中线,我们非常明确的知道它就在那里,但是当人们慢慢靠近它的时候,会发现这个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逐渐消失,而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可能已经站在中线上,或者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另一边。
我们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作为一个现代人,人们都知道闯红灯是不被允许的,即使没人天天用法律规章来监督你,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会阻止我们去做这样的事情。无论在任何场合下讨论是否应该闯红灯的问题时,不会有人理直气壮地认为闯红灯是一件可以被允许的事情。但是,事实上有很多已经发生的闯红灯的违法行为,难道都是人们,不记得闯红灯是不被允许的吗?
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设想,当出现很多人在等红灯,只有一个人闯红灯时候,即使你没有去阻止,也一定会在心里想,这个人是不道德的;换个场景想像一下,如果在人行道上,很多人都在闯红灯的时候,你会不会先犹豫一下,然后跟了上去?人们在那一刻的犹豫表明他能意识到闯红灯是错误的,但还是跟了上去,道德界限在人们靠近这件事情的时候变得模糊不清了,从而导致人们做出了错误的认知判断和行为。
人性中“本我”和“超我”的冲突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性存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简而言之,“本我”是人的动物本能,遵循即时享乐原则,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时,就要立即得到。
“超我”是人性的最高层,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等内化而来的道德化自我,如要孝敬父母、尊重师长、遵守法律等等,是理想化的目标,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自我”是作为“本我”和“超我”的调节器,解决“本我”和“超我”两者之间的冲突,遵循现实原则,在不违背“超我”的前提下延迟满足“本我”的需求。
图释:“人格系统”马代表“本我”,按本能行事;车夫代表“自我”,对乘客的目标和马的本能进行调节;车中的乘客则是“超我”,有清晰的目标,但不是时刻能保持清醒。
上面这段可能有些理论化,虽然已经尽可能地将之简化,但可能仍然不太容易理解。我们将其还原到三个现实案例中,可能更容易解释清楚。
过马路是“本我”的即时需求,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是“超我”规范,而那一刻的犹豫是“自我”在调节两者的冲突。
文章开头的虐猫事件,被伤害之后的报复是“本我”的即时需求,不能虐待动物是“超我”的规范,约束报复的行为是“自我”的调节,但这里非常明显他的调节失败了,越界的后果将是受到惩罚。
杨新海案中,过上好日子是他“本我”的即时需求,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得到幸福是“超我”的规范,通过时间和辛苦的积累来获取财富是“自我”的调节,这又是一个调节失败的案例,严重的越界行为使之受到法律的严惩,在2004年被判处死刑。
电影《釜山行》
“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是水与火的冲突,兽性与文明之间的冲突,每次出现的时候都会是非常激烈的,即使在外界的表现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显示的非常明显。压制“本我”是解决冲突的第一选择,但是,一味的压制会消耗人的能量,一旦压制不住会导致欲望强烈的反弹。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粉色大象实验”。
在你的身边放置一个闹钟,在计时的5分钟内,你可以想像任何东西,但是绝对不允许去想一头粉色的大象。
对于正常人而言,这不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挑战,在这个时间段内,你可以很好地用意志力控制自己的想法。但当闹钟响起的时候,对你进行约束的5分钟限制结束,此时人们的脑海中会持续出现粉色的大象,甚至在接下来很长的时间内都会在脑中挥之不去。
大脑里神秘的声音
人们需要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无论是用行为的取代,还是将冲突合理化。潜意识并非总是兽性和充满欲望的,在很大程度上,潜意识是中性的,无所谓好与坏,在人们平静的人格面具之下,其实暗流涌动,瞬息万变。
动机与欲望、冲突和困扰构成了真正的人性。

接纳这种反差,学会调节控制,化干戈为玉帛,才是人生和生活的意义所在。
“好人”突然做恶的可能性?
从前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做恶的人在早年都有着较为正常的心理表现,没有明显的或无缘由的顽劣表现。相反,人们后来的行为大多有着明显的后天社会化缺陷问题,有行为问题的形成背景和条件。
但是也存在一些看不出行为成因的案例,2017年的拉斯维加斯枪击案,一名枪手突然从一家酒店的套房里向音乐会现场扫射,最终造成58人死亡,527人受伤,枪手也自杀身亡。
电影《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第一次看相关新闻的时候,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这是个变态!精神病?邪教份子?这是美帝不禁枪的报应?
但根据后续的调查,从枪手背景来看,完全看不出这个人有行凶的理由。退休会计,多处房产和私人飞机,住在高档的退休老人社区,尸体进行解剖后体内没有发现疾病异常,排除可能患有脑瘤或精神疾病的猜测。
最终FBI的调查结论是,这名枪手没有宗教、社会或政治动机,也没有同伙协助。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很难找到任何单一的动机来解释他令人发指的暴力行为。
贴标签的行为可以让人们更快地对发生的事件产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但是却无法让人形成对一个事件有整体性的准确的认知。
电影《告白》
当人们面对一个社会事件的时候,情绪上的反应肯定是最快的。大脑在很大程度上是懒惰的,没错,就是懒惰,大脑将我们从各种途径获取的社会经验整理起来进行简单的分类。
当面对一种类型事件的时候,潜意识会快速调动我们大脑中存储的这些分类,进行标签化的定义。但这个时候的定义很容易出现谬误,因为现实世界远比我们接触到或感知到的世界要复杂的多。
因此我们在发泄个人情绪之前,也应该需要去进行自我调节,调动意识去思考和平衡本能的情绪反应和社会规则之间的冲突,不要让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惯性条件下的贴标签行为成为自己犯下其他错误的缘由。
《犯罪心理》第二季
人性分好坏吗?
人们习惯于从道德、情感、经验、知识、宗教等等角度去做出判断,当然人们很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事件来形成判断的依据,大脑会将我们从途径获取的信息整理起来,以达到简化判断、快速处理的目的,这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
但是也应该考虑到,人类本身和社会也在持续不断地进化当中,要考虑到总会有当下的知识、信息和认知触及不到的地方,这对人们的进步成长来说意义重大。
电影《烈日灼心》
人性并无好坏之分,本能有时候会做好事,有时候需要做坏事。
让一个人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也是对人性的扭曲,当然这个扭曲并非是贬义的,人类社会的各自规范(如道德、法制、传统)是整体社会进步和维护公平的根本。
只是道德与人性并非一体,是强硬地嵌入到了人性之中的。道德无法代替人性。
所以,在看一个好人突然变成坏人的时候,不仅要从道德的层面看,还要从人性的层面看,这就是人本主义。
电影《烈日灼心》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提出了处理心理问题的三个制动系统,观念、信念和信仰。既从社会生活中自己亲身的观察、体验、学习到的经验形成的观念,这些观念进行的系统化的认知过程形成信念,在超越现实的人的生命和感知到的有限世界之外形成的信仰。
但这三个系统不会一朝一夕形成,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体验和逐步的强化。我们期待一个美好的世界,需要通过各种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为,但是也要思考人性的本质。
仅仅强调人们所做的好事并没有那么好的效果,如果只是强调道德成就,人们就会觉得自己已经打了勾,有了道德认证,他们可能反而更容易放松对道德目标的追求,进步永无止境,人们应该时刻保持警醒。
作者:局    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