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用力保护一个人,等于勒死他。
如果有这么一款黑科技产品,它能够:
精准掌握孩子的动态;
监听孩子的视听语言;
看到孩子眼里的世界;
测试孩子的体质情况;
过滤掉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垃圾信息”;
比如,当孩子看到令他们惊吓、恐惧等引起皮质醇水平上升的内容,系统就会自动开启过滤功能,给那些东西打上马赛克和声音处理。
……
你会选择它吗?
相信许多爱孩子的父母都会心动,特别是初为人母/父。
毕竟,伴随着孩子一步一步成长,有太多让父母担惊受怕的时刻。
这下,再也不用担心小孩子磕着、碰着,不用害怕孩子走丢,不用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寸步不离,怀疑孩子早恋……
电影《黑镜》第四季的第二集,就讲到拥有这么一个“大天使”的亲子故事。
只是,它不是一个喜剧,而是一个让人痛彻心扉、发人警醒的悲剧。
玛丽是一位坚强的女性,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辛辛苦苦生下女儿萨拉。又一个人开启了单身母亲的生活。
在她们的关系中,玛丽完全以萨拉为中心。她对萨拉的爱,也是深入人心,满满将要溢出屏幕。可是,在萨拉三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玛丽崩溃的事。
萨拉因为一只流浪猫走丢,玛丽如同疯了一般四处寻找。最后,即将失去理智的玛丽终于找回女儿,她激动大哭,不停对女儿说:“抱歉,抱歉!”
这件事在玛丽的内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于是,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款名叫“大天使”的热销黑科技产品,产品口号是“为孩子保驾护航”,功能在前面已经介绍过。
玛丽终于可以安心地陪女儿玩躲猫猫游戏;补充她体内缺乏的营养物质;不用担心她害怕邻居家的大狗。
电影,源自于生活。
像玛丽这样“过度保护”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无菌世界”的父母,有一句话形容她们特别贴切:用最真的爱,行最深的伤害!
父母为什么会过度保护?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对父母有所依赖自然是正常的,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为什么仍然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惯性呢?
1.创伤经历影响。
“我的孩子找不到了!”这对家长来说,可能是人生当中最可怕的一句话,简直就是噩梦!
仅仅是想到那种境遇,都会让每个父母感到害怕,那种惊慌的感觉无法言说。
父母首先会不由自主的担心孩子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
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就是被什么好玩的吸引,暂时没跟上父母的步伐,但是,仅仅是短暂的走失对孩子和父母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害怕孩子发生意外的应激状态,父母就会整体焦虑不安,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甚至可能会整晚睡不着,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攻击行为。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正常人的行为一般是受理智支配的,因为他们的理智可以控制情绪。然而在PTSD患者中,这种主导关系可能出现了障碍,反而可能是情绪去调配我们的理智。
情绪上越担心孩子出现意外的父母,越容易产生对孩子过度保护的行为。
2.角色意识过强。
这样的情况大多数出现在单亲并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或者控制欲过强的父母身上。
我们能看到很多母亲在经历了婚姻的失败后,内心受到了创伤,把责任都推给了丈夫,觉得自己被抛弃。这种被抛弃的内心经历,会对她的自我价值感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这时候,只有孩子在她身边,所以就理所当然的会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想要通过培养一个好孩子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父母照顾孩子的方式往往会太过强势,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不允许孩子做出违背她意愿的事,她惧怕孩子会脱离自己掌控。她接受不了这一点,孩子是她全部的价值所在,是她未来人生的希望,她不允许孩子脱离自己。
过度保护对孩子产生的后果。
《黑镜》中玛丽利用黑科技“大天使”对萨拉的监控,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
萨拉对现实世界的另一面一无所知。
因为一无所知,所以更好奇。
想知道血的颜色,她开始自残;
她与不良打架少年特里克成为朋友,背着玛丽恋爱,意外怀孕;
她对玛丽不知轻重地使用暴力;
最后离家出走,永远消失在玛丽面前……
那么,现实当中父母的过度保护会给孩子造成哪些影响呢?
1.自我怀疑:我真的行吗?
孩子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每次他一表达,就会被母亲强势地压下去。
在长大以后,他遇到问题后会回避,性格也会变得内向,非常惧怕面对夫妻之间的矛盾,一点小矛盾就会逃开,性格也会变得自卑。他们会活得很糟糕。
2.独立自主意识被剥夺。
父母在控制孩子,看起来很强大,但其实他们的内心很恐惧,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价值寄托在孩子身上,就非常害怕孩子不需要自己,一旦孩子表现出他们自己的意愿,就会激发父母心中的恐惧。
所以,父母总会用自己的权威打压孩子,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长期会处于被压迫的状态,独立自主意识被剥夺。
3.天性被压抑。
如果孩子每次跟母亲诉说自己的想法的时候,都被母亲如此强势的压下去。
这样会压抑孩子的天性,使孩子不敢表现自己,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甚至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的懦弱,不敢承担责任,喜欢逃避问题。
性格也会变得内向自卑,不敢在人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害怕和别人争执,不敢对抗别人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等等。
这样的孩子活得很糟糕!
如何避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1.降低焦虑情绪,转变“糟糕至极”的思维方式。
糟糕至极的结果——对事情的结果非常悲观,总是习惯性的预想最坏的结果,因为这种幻想使自己非常焦虑害怕,这是一种不理性的思维方式。
比如,孩子刚学会走路,还没走两步父母觉得摔坏了怎么办?
比如,孩子准备上幼儿园,还没开学,父母就担心如果在学校不主动吃饭挨饿怎么办?跟老师相处不好、被同学欺负怎么办?
比如,孩子上中学,不准她跟异性同学来往,交个朋友都被父母当作“早恋”;
比如,孩子去外省上大学,父母担心出事,坚持一起陪读……
父母爱孩子,想给他们制造一个无菌的世界,可以理解,但是,无菌的世界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书中提出减轻焦虑的两个小办法:
1)渐进式放松训练,这个方法需要我们先紧绷全身肌肉然后放松,每次持续做十分钟。
2)冥想,需要我们静静地坐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呼吸上,这个方法不但可以减少我们的焦虑,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意志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能力后,就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自己的碗、整理桌子,叠衣服等。遇到问题,也能够独立解决,自己想办法。
父母要学会给孩子自由,不要过分约束孩子。成长是需要空间去自己摸索的。
父母因为爱孩子,所以总是处处为孩子考虑,孩子的一点小事也会让父母有操不完的心。
总是担心孩子走错路,在外面受苦,恨不得帮孩子安排好人生的每一步。
当孩子长大了,可以为自己做主对自己负责的时候,很多家长还不能意识到孩子的成长,过度干扰孩子的行为意愿。
这样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导致家庭矛盾。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可以对孩子的想法进行理智中立的分析,并适当给予意见,把主导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
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父母切记:不要用最真的爱,行最深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