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中风
5 类似中风的8种病证·类中风
指类似中风的8种病证,《医宗必读》分为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1]。这些病证临床表现类似中风,但实非中风[1]。
5.1 火中
火中为病证名[2]。类中风之一[2]。见《医宗必读·类中风》。又名中火[2]。
5.1.1 病因病机
《医学心悟·类中风》:“一曰火中……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
5.1.2 症状
症见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言语不出,口眼㖞斜,瘫痪,面赤,烦渴,便秘等[2]。
5.1.3 治疗
心火盛实者,治宜清心泻火,宣窍宁神,方用牛黄清心丸、凉膈散等[2]。
若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宜滋水以敛火,选用六味地黄丸或灭火汤。痰多者,用贝母瓜蒌散加减[2]。
5.2 虚中
虚中为病证名[3]。类中风之一[3]。指元气虚衰而致的卒然昏愦等症[3]。
5.2.1 病因病机
《医宗必读·类中风》:“虚中,东垣以卒倒昏愦,皆属气虚。过于劳役,耗损真元,脾胃虚衰,痰生气壅,宜六君子汤;虚而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因于房劳者,六味地黄丸。”
5.2.2 症状
《证治准绳·杂病》:“中风,有元气素弱,或过于劳役,或伤于嗜欲,而卒然厥仆,状类中风者……亦有不仆而舌强语涩,痰壅,口眼斜,肢体不遂者。”
5.2.3 治疗
《类证治裁·中风》:“虚中,皆属气虚,烦劳气陷,补中汤;房劳精脱,生脉补精汤。”
治宜益气为主[3]。若见手撒、口开等症,急需大剂参芪以益气固脱[3]。气虚有痰者,《丹溪心法》用浓煎参汤加竹沥、姜汁[3]。
5.3 湿中
湿中为病证名[4]。类中风之一[4]。见《医宗必读·类中风》。又名痰中[4]。指痰湿酿热生风而致突然昏仆之证[4]。
5.3.1 病因病机及治疗
《医学心悟·类中风》:“湿中者,即痰中也。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乳酪,则湿从内受。或山岚瘴气,久雨阴晦,或远行涉水,坐卧湿地,则湿从外受。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卒然昏倒无知也。苍白二陈汤主之。”
5.4 寒中
寒中为病证名[5]。类中风之一[5]。又名中寒[5]。
5.4.1 病因病机
由于暴中寒邪所致[5]。
5.4.2 症状
《医宗必读·类中风》:“寒中,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
5.4.3 治疗
治宜温里散寒[5]。用姜附汤或附子麻黄汤加减[5]。重证先用苏合香丸以开其闭[5]。
5.5 暑中
暑中为病证名[6]。类中风之一[6]。见《医宗必读·类中风》。又名中暑(《万病回春》列为类中风之一)[6]。
5.5.1 病因病机
因夏季酷热,猝中暑邪所致[6]。
5.5.2 症状
症见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或渴[6]。
5.5.3 治疗
可先予通窍法,用苏合香丸灌服[6]。
《医学心悟·类中风》:“暑中,暑气逼迫,卒然昏倒,自汗面垢,昏不知人。急用《备急千金要方》消暑丸灌之……灌醒后,以益元散清之,或以四味香薷饮去厚朴加丹参、茯苓、黄连治之。虚者加人参。”
5.6 气中
气中为类中风证之一种[7]。又名中气[7]。
5.6.1 病因病机
5.6.2 症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论诸风气中:“因事激挫忿怒而不得宣泄,逆气上行,忽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手足拘挛,其状与中风无异,但口内无涎声。此证只是中气,不可妄投取涎发汗等药,反生他病。但可与七气汤,分解其气,散其壅结。”
5.6.3 治疗
《医宗必读·类中风》:“但风中身温,气中身冷,……急以苏合香丸灌之,候醒,以八味顺气散加香附,或木香调气散。”
5.7 食中
食中为病证名[8]。类中风类型之一[8]。见《医宗必读·类中风》。又名中食[8]。
5.7.1 病因病机
多由醉饱过度,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食滞于中,胃气不行,升降不通所致[8]。
5.7.2 症状
症见忽然昏倒,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胸膈满闷等[8]。
5.7.3 治疗
先用姜盐汤探吐,再服疏邪化滞、理气和胃之剂[8]。方用藿香正气散、神术散、平胃散等[8]。
5.8 恶中
恶中为病证名[9]。类中风之一[9]。见《万病回春》。又名中恶[9]。
5.8.1 病因病机
因冒犯不正之气所致[9]。
5.8.2 症状及治疗
《医宗必读·类中风》:“恶中,……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闭口紧,昏晕不知人。宜苏合香丸灌之,俟少醒,服调气平胃散。”
《医学心悟·类中风》:“恶中,登冢入庙,冷屋栖迟,以致邪气相侵,卒然错语妄言,或头面青黯,昏不知人。急用葱姜汤灌之,次以神术散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