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草书之四:引碑入草
(廖雨兵草书作品)
汉字发展史上出现过五种字体:篆隶草行楷。
每种新字体的出现,都是书法史上的大事。
书风渐变,陆续出现一个个新字体的代表书家……审美视野得到了新的拓展,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发掘新字体潜在的审美可能……
五种字体,唐朝时已经全部发展出来。
从那以后,书法史上,其影响可以媲美新字体出现的事情,我觉得只发生了一件,就是清代碑学的兴起。
(王羲之《采菊贴》)
(王献之《敬祖贴》)
王羲之,书圣,加上儿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二王为代表,清朗俊逸的帖学书风,起起伏伏,流传千年,发展到清代,问题很多了,陈陈相因,越写越弱。
清代外族入主,文字狱盛行。文化人兴趣转向考据,金石学大兴。有识之士,大量发现了有别于帖学的碑学资料,并逐渐学会欣赏它们别具一格的美。
这无异于发现了书法领域的新大陆。
(龙门二十品,选刊)
从清前期到民国,碑学从萌芽到成熟,终成书坛主流,名家辈出:
金农、郑板桥、邓石如、阮元、包世臣、赵之谦、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李瑞清、于右任……
碑学繁荣以后,书法艺术的主流趋势是碑帖结合,努力争取把碑学的朴实厚重,雄强方拙,和帖学的潇洒飘逸,雅致圆秀,打成一片,融为一炉……
书法诸体中,草书与碑学的风貌距离最远。
草书,尤其通过大草(狂草),实践碑帖结合,难度最高。
(李志敏在北大自题校训前)
北大教授李志敏先生,在汲取前辈书家碑帖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明确提出引碑入草,并大胆尝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狂草探索。
我认为,写草书,难处主要不在圆,在方。
有圆没方,效果就是柔多刚少。
少看,看小札还好,看多了,看长篇巨制,兜兜转转,嘟噜嘟噜的,难免有点乏味……
李志敏引碑入草,方笔圆笔,杂糅妙用,浑然一体。
(李志敏狂草作品三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