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一批)贵州省—-—黎平县肇兴村以民族文化助推侗寨脱贫

肇兴侗寨新颜

黎平县肇兴村位于黎平县南部,是肇兴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6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村寨,素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全村共有1284户,5395人,其中,原建档立卡贫困户168户,贫困人口524人。近几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肇兴村的脱贫攻坚行动取得瞩目成效,至今已脱贫贫困户95户,脱贫人口341人。现仍有贫困户73户,贫困人口183人。近年来,黎平县抢抓“高铁时代”机遇,全面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加快肇兴村开发建设的步伐,开辟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新路子。2016年,肇兴村共接待游客110 万人次,同比增长 39.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58%,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0元,同比增长16%。

山美水美的肇兴景区,古朴典雅的肇兴侗寨 杨代富/摄

一、主要做法

(一)秉承文化为魂、旅游为本、保护为根的开发理念。黎平县委、县政府在开发建设肇兴的过程中,以传统侗族文化为核心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强文化习俗的传承、保护和弘扬,深度挖掘侗文化内涵,强力推进村落传统风貌的保护。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将文化从业贯穿于开发建设的整个过程,以率先实现旅游产业突破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承载能力,成立古民居保护协会。在文化保护方面,强化村民自治,建立文化保护与旅游收益分配相关联的制度,防止传统文化异化,推动景区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融入民族文化的智团鼓楼 陆根茂 /摄

(二)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配合的开发模式。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负责规划建设,先后编制了《肇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肇兴侗寨保护与整治规划》、《肇兴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完成了98个项目的设计与开工建设,完成总投资4.8亿元;在政府的主导、引导和鼓励下,民间资本大量涌入,千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有8个,到位资金2.1亿元,个体工商户达286家,投入资金达3470万元。企业的广泛参与,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作用;在开发过程中,当地群众积极配合,完成3279亩土地的征收,为基础设施及旅游项目建设做出了贡献。多数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保护、景区管理、产业经营等工作中。通过多渠道的有效合作,肇兴景区拉开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三)采用市场开发、产业融合、成果共享的开发方式。景区通过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着力开发旅游市场,与全国137家旅行社合作并签订旅游合作协议,组织泥人节、谷雨节、芦笙节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制定灵活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多样的促销手段,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强力推进旅游业与文化、农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展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和产业链,突显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和提升旅游综合收益;在发展过程中,政府税收得到提高、企业利润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实现了三赢目标。

肇兴寨门

肇兴街景

二、取得的成效

(一)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目前,肇兴村旅游产业发展走向成熟。有餐饮店37家,可同时接待1804人就餐,酒店和客栈68家,床位1608个,旅游运输车辆34辆,旅游标识标牌得到完善,旅游步道和观景台建设完工,旅游商品购物店发展到87家,现有专业文艺表演队2个,民间文艺表演队2个。2016年,肇兴景区共接待游客人数110 万人次,同比增长 39.2%;实现旅游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景区购票游客人数为16.8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50%,门票收入1280万元,同比去年增长63.9%。

醉美肇兴音画歌舞剧

(二)群众增收效果明显。一是带动就业增收。旅游公司聘请员工295人,平均工资2500元;住宿、餐饮及购物店聘请人员387人,平均工资2000元。二是参与经营增收。当地群众开住宿店经营26家,家庭年收平均收入7万元以上;开展餐饮店经营21家,年均收入8万余元;开展购物店经营42家,年均收入8万余元;从事远输经营18家,年均收入6万余元。三是产业带动增收,房屋出租121户,年均收入8万元;农副产品生产与销售27家,年均收入5000元;门票收益分红,2016年250万元,户均增收入2500元;手工制品生产45家,年均收入4000余元。

(三)示范带动作用突显。肇兴村以传统民族文化为核心资源,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这种提高村民收入的发展模式,在黎平县境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县内陆扪、堂安、滚正、铜关、四寨、黄岗等十多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借鉴肇兴村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带动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