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九要论》
要 论四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乎梢者焉。夫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论。捶以内而发外,气由身而达梢,故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形诸梢,则实而仍虚,梢亦乌可不讲。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四梢维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于四体,似不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必本诸发以论气,要不能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其他如舌为肉梢,而肉为气囊,气不能形诸肉之梢,即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后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未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亦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解 析 要 论四(四梢)
用王芗斋老先生桩法只要能求出“三节”,再加以时日“四梢齐”是必然的。气、力不达四梢功夫再好也是功亏一篑,实而仍虚。
什么是四梢?毛发为血梢,血是气之海,王老先生前经常讲“毛发如竖起”“全身似穿堂风”。这就说明气已贯血梢,通过正确的长期的桩功练习,力可自然贯到毛发,觉得毛发有力有竖起来的感觉,身体有吸气呼气的感觉,这时说明气已贯血梢。
舌头为肉梢,肉是气之囊,经过长期的,正确的桩功练习,气可自然达到舌头,舌头感觉有力,有顶卷力这说明气已贯肉梢。
牙为骨梢,气生于骨,经过长期站桩,牙齿感觉异常有才,有咬合力,不是咬牙,牙齿没接触也有咬合力,这说明气已贯骨梢。
十指(脚指和手指)为筋梢,气生于骨而连于筋,王老生常讲“十指如透电”、“指过留痕”、“手动锋棱起”。就是在说气贯筋梢,持桩久站,手指自然异常有力,有鹰爪力;脚趾也异常有力,有抓力、有刺力,说明气已贯筋梢。四梢齐则气足。
如果说古代武术需要十年练成的话,经过养气,伸筋而知动、静学,三节学,四梢学达到这种程度大概应需要八年左右的时间。此时拳术基本功已经基本完成,用王芗斋老先生的话说基本桩已经基本完成,也有了技击的基础,在往下练就应该是技击桩了。
要 论五
今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草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义,而必准之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武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胸膈为肺经之位,而为诸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静。两乳之中为心,而肺包护之,肺之下,胃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而两肋之间,左为肝,右为脾,背脊十四骨节,皆为肾,此固五脏之位。然五脏之系,皆系于背脊,通于肾髓,故为肾。至于腰,则两肾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尤为诸脏之根源。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机,此乃五脏之位也。且五脏之存于内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自有所专属,领顶脑骨背,肾是也。两耳亦为肾,两唇两腮,皆脾也。两发则为肺。天庭为六阳之首,而萃五脏之精华,实为头面之主脑,不啻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阳明胃气之冲,天庭性起,机由此达,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实为天庭之枢机也。两目皆为肝,而究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则为肾,实为五脏之精华所聚,而不得专谓之肝也。鼻孔为肺,两颐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耳后之高骨,亦肾也。鼻为中央之土,万物资生之源,实中气之主也。人中为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庭,亦为至要之所。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上与天庭相应,亦肾经位也。领顶颈项者,五脏之道途,气血之总会,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要领。两乳为肝,两肩为肺,两肘为肾,四肢为脾,两肩背膊皆为脾,而十指为心,肝,脾,肺,肾是也。膝与胫,皆肾也。两脚根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大约身之所系凸者为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气力大甚无穷,肝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其为用也,用其经,举凡身之所属于某经者,终不能无意焉,是在当局者自为体认,而非笔墨所能为者也。至于生克制化,、虽别有论,而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四体三心,合为一气,奚必昭昭于某一经络,而支支节节言之哉。
解 析 要 论五(五行)
练好了养气、阴阳(动静、呼吸)力达三节,气贯四梢,五行合一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达到了。
所谓五行合一就是心、肝、脾、肺、肾经过正确的练习,它们可以非常好的协调工作,发挥自已的职能,把人通过呼吸进入体内的氧气和通过嘴吃进的各种食物转变成气,输送到人体各部位,直至梢节。通过易筋使气变成实实在在的力,气能达到的地方就能有实实在在的力,人体五脏工作顺利,自然会反映到人体表面,眼、鼻、口、耳、皮肤、关节、肌肉等人体外表也会有质的变化,这就是五行内外相表里。
人体表面的变化就是王芗斋老先生常讲的神形,内部是意、力、气,外部就是神、形。意、力、气是见不到的,但神、形是可以用眼观察到的。王芗斋先生生前常说“一坐、一立、一动都要有劲”就是这个道理,有功夫要达到内外相表里,从外表可以看出内在的功夫修为。
芗斋先生曾说过:我一生与人比武没输过,但是并不是说全国没有比我强的人,人的功夫好坏一看就知道,就是知道是在我之上还是在我之下,看神看得出来,看形也能看出来,不用看动作,坐着、站着、走着都能看出来。有一次经人介绍要与一位少林拳世巨匠切磋武技,结果见面我一看这人功夫就在我之上,就认输了,向人家学习。芗斋先生一席话就说明了,五行能合一,五行相表里的道理,通过神形可以观察到功夫的高低,但必须是内行人,外行人是看不出来的,因为你没到这种程度,没有这种体会自然也就看不出来。
芗斋先生在鉴定字画、古玩上特别有造诣,京城许多名店都常邀请老先生帮助签定字画、古玩,老先生屡试不爽。其实老先生在签赏方面没有太大功夫,他就用的拳术上的功夫。老先生曾说不管是字是画还是古玩,我一看就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凡是真的就有力,假的作品一看它是没力的,真的有神,假的无神,有神有力的作品它是有功夫的,有功夫的作者的作品就是真的。王老先生是用拳术中的神与力去观察字画、古玩的。
人达到五行各一,五行相表里的程度,说明通过站桩来改造人的生理基本完成,此时从养生角度说,气血充盈并灌溉全身,阴阳平衡,抵抗力极强百病不得,从运动角度讲,应是力大无穷,活若灵猿,并且头脑聪明,这时不管从事什么事业都应该是非常优秀的。
要 论六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岂但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形百骸,悉用其中矣。
解 析 要 论六(六合)
“要论六”讲六合,分为内三合、外三合,内合外合总之一合而无不合,一动而无不动。王芗斋先生把六合总结为神合,力合,光线合,其中最主要的是力合,力合而无不合,力合自然神合,这是五形相表里的原因,力合自然则光线合。
王芗斋老先生所传功法是用站桩(技击桩)、试力、搭手的方法来求六合,用桩法(技击桩)来求力合,用王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求点力之均整。用桩法求出的各个关节、各个部位的力能够非常熟练的同时出现,王老先生叫“整”,就是岳武穆王所说的六合。但这时的六合是在不偏不倚的状态下求得的,再用试力的方法(王老先生所说几个经典试力)求在偏倚状态下的力合,也叫虚实之偏倚,在试力中求得力合,光线合,但这是在不持重的状态下求出的六合。继而再作搭手的练习,搭手是在有对手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持重的情况下求六合,只有在持重的情况下能求出六合,才能算出是真正的求出六合,六合最重要的是内六合,有了内六合,外六合不难求出,只有同时做到内六合、外六合,内三合、外三合才叫真正懂得六合。最关键的是全身各关节各部位的力合,全身力一合,内外六合的求得是非常容易的。具体的说不管作任何动作,全身各关节、各部位的力都能同时出现,而且不断续,这时就叫六合,内三合,外三合,内六合,外六合统统包含在其中。
六合的基础是一气、二阴阳、三节、四梢、五形合一。阴阳主要的是呼吸与动静,口的出入。求六合要循环渐进,不可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求六合,否则也枉然。站桩得法,持桩久练应能明白一气、二阴阳、三节、四梢、五形合一。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进而求六合,如果整个拳学需要十年左右的话,一气、二阴阳、三节、四梢、五形合一应耗时八年左右,六合、七进、八身法、九步法加起来耗时应为二年左右,这是很多武术大家的共识,形意拳巨匠李洛能、郭云深、尚云祥,少林拳巨匠谢铁夫,八封巨匠程庭华,以及王芗斋先生都这样认为,这都是口传心授传下来的,后学者不可不重视。
要 论七
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此是赖。故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进而手则却不前矣,此所以膊贵于进也。气聚中腕,机关在腰,腰不进,而气则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堂然无能为矣。此所以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须进右,上右必须进左,其为七进,孰非所以著力之地欤,而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而俱无抽扯游移之形。
解 析 要 论七(上法)
“要论七”论述:头进、手进、膊进、腰进、步进、上左进右、上右进左,统为七进。如果七进全能做到必是全身各关节,各部位无处不进。要想做到全身百骸无处不进,必需做到全身各关节、各部位都具有力量,所以说还是三节、四梢、五行、六合同时进,而且还要加上身法、步法,所以说七进实际上是一气、二阴阳、三节、四梢、五形、六合、七进、八身法,九腿法的综合运用。王芗斋老先生称此为上法,“上法难”是武穆王在“要论九”中提出的,王芗斋老先生以及中国古代各位武术大家都一口同声的认为“上法难”,王老先生经常讲“手要打人,头要撞人,身要漆人,脚要过人,神要逼人,气要袭人”,这实际上讲的就是上法。
为什么说上法难?综上所述已经非常明了,“上法”是“九要”的综合运用。这九要明了就需要十年纯功,什么是纯功,纯功就是以练功为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专业”。专业练习还得有明师指点,在不走弯路的情况下才能练得上法。但这还不能说“上法”就做的完美了,在对抗中两力相接楞用“上法”,如果碰上力比自已大的就上不去,碰上力小的楞用上法,上去了也是楞撞上去的,这不叫上法而叫顶。人有了功夫也不能保证你在世界上力就是最大的,碰上力大的硬上是上不去的,而实际上真得上法后碰上力大的照样能上去。人的力再大,他在使竖力时必无横力,有横力时必无竖力。练古代武术功夫的得到“动静”之后,具有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能力,这时得到的力是“中力”。王芗斋老先生常说“持环得中,以应无穷”,就是讲的这种“中力”,“中力”的运用最大特点是不用动作,在不动中可以完成上下左右前后力的转换,所以在和力大的交手,瞬间可在对方横、竖力转换时利用这个虚点,用“上法”钻进去。老先生经常说:“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见顺不起,见横起”就是这个道理,岳武穆王称其为“借法”,“借法容易上法难”,因为上法包括借法,借法是上法的其中一个部分,上法是古代武术的总和,武穆王说,“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以处静有借法,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上法”的掌握还需要环境、氛围,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要想掌握上法,几乎是不可能的。让一个博士去搞宇宙飞船,经过艰苦奋斗就可成功,但把他放在自行车厂造自行车,那他只能造自行车,让他造儿童玩具他也就能造个儿童玩具,所以说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环境造就的。
王老先生说他赶上了中国武术的一个尾巴,在他年轻的时候中国还有一批大家都能熟练的掌握“上法”,比如说李瑞东、谢铁夫、郭云琛、尚云祥等等,王老先生有机会和这些高手交流,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也就掌握了“上法”。环境经历是造就武术大家的必备条件。
王芗斋先生常讲“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拔草,手到脚不到,打人不为妙”。怎样才能做到手到脚也到?就是上法,只有做到全身各关节,各部位能一块上,自然是手脚齐上。手脚齐到指的不是外形,指的是内力,是“三节”、“四梢”、“五行合一”、“六合”、“身法”、“步法”,总之一句话是“上法”。手到脚不到打人不为妙,为什么手到脚不到还能打人?在手到脚不到的情况下只能是“打虚”,即出手就打中敌人要害,这叫“打虚”。打虚是在对手比较弱的情况下才能发生,遇到强大的对手不可能一下就击中对方要害,所以说“手到脚不到打人不为妙”。换句话说就是打虚不为妙,中国古代武术是讲究打实的,为什么要在“养气”、“动静”、“三节”、“四梢”、“五形”、“六合”、“上法”、“身法”、“步法”下那么大功夫?就是为了能打实,中国武术讲究“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击虚击之便中是对手水平低,碰上高手时击虚,对方的变化非常多,或闪躲,或封,虚瞬间即变实,可反击,这样对自已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什么叫击实?击实即是接触,不管接触到哪,一接触即运用上法击打对手,这也叫“硬打硬进无遮拦”。表面看是硬打硬进,实际上是上法的运用,能硬打硬进者必是大家,有大功夫,有大学问,有着非常科学的训练方法。
要 论八
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若有增长之势。低则抑其身,而身若有攒捉之形。当进则进,殚其身而勇往直冲;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伏势。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使左右无敢当我,而要非拘拘焉为之也。必先察人之强弱,运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不可执格而论。时而宜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而亦实以赖其进。若反顾后,顾其后而亦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令而行矣,身而却,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解 析 要 论八(身法)
岳武穆王论述身法,简单、梗概的说就是高、低、进、退、反、则。通过王芗斋老先生所传功法,经站桩、试力、搭手可得动静,即动作无虚点,力达三节,即有屈折,有面积,四梢可得力,力实到家、五行合一即内外相合,即六合,即全身各关节、各部位全合,身法练习还有摇法,旋法,摇法即身体前后左右晃,脚底不动,如同一棵大树前后左右晃动。旋法即转腰,晃身、转腰都要有力,有点力有虚实之偏倚。松紧之偏倚,在偏倚状态下力的运用也都在动静、三节、四梢、五行中。通过低势桩、低势试力可拉长腿部筋,使腿在弯屈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均可得力,可以做到低则抑其身。只要能做到低则抑其身,必能做到高则扬其身。能做到高则扬其身,不一定就能做到低则抑其身,不能互推。
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阻。纵中有横,横中有纵,高中有低,低中有高,力才能充实,才能让对手防不胜防。王老先生称此为“力之松紧、纵横,高低、互为根用”,这是中国武术的妙用。
“旋法”表面看是横力,用纵力时加上旋法(横力)方锐不可挡。与人交手低势相接,发力时突然转为高势,或高势相接发力时突然转化为低势锐不可挡,摇法也是同理。身法不明浑身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