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讲座:从起承转合说起

一、

1、律诗中起承转合是对应首颌颈尾。

“起”也就是首联:一般以景或情起句。

“承”也就是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转”也就是颈联:由情转到景或者由景转到情来表达更深一层意思。
“合”也就是尾联:是画龙点睛之笔。
颌联和颈联最本质的区别:“颌联承,颈联转 ”大家一定牢记。颌联和颈联另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一景与一情。
颌联,就是用景语按照主题写一副成联。
颈联,就是用情语,按照主题写一副成联。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颌联还是颈联,绝对不是单纯的对联,而是不能脱离主题的对联。它不象单纯的对联那样要求严格,可以宽对。
2、颈联,也就是“转句”。是下章的开始,是56句,和34句一样,必须对仗,没有选择。转的时候,若还是在前面的景语上铺展,就是拖泥带水,但若直接转情语,却又会断裂。因此,转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第五句要跟着第四句来。
来看诗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里的“万里”,扣着前面的长江,就没有出现断裂。很自然的从景语转到了情语,这就是转。
3、颈联对仗的要求,和颌联一样。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景语,一个是情语。
4、结合平仄和律,说下颌联和颈联。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请大家注意颌联的“万”字,这是什么声字呢?这是去声字。它的位置在第三位。
在五律中,按音律来看,与七律不同的是,七律五个音节,五律四个音节。第三字,通常为第二音节按字排,在第三位。
这里使用去声字的目的,是拔高音调。诗是唱的,这个“万”字,对整句诗而言,就起到了“抑扬顿挫”的效果。
颈联的“故”字有同样的效果。读来,抑扬顿挫感立出。
这个抑扬顿挫的效果通常用在两个对仗处,或最后合句上。这种情况,在填词的时候,尤其多。
5、关于去声字与顿的关系,朋友们在读和抄写的时候,多注意一下就会很容易掌握的。
七律五个音节,五律四个音节。
七律:12、34、5、6、7
五律:12、3、4、5
6、大家可以看看,七律韵句的第五字,是不是都是仄声字?
那么,如果在这个第五字该仄声的时候,使用入声字,就会出现暂停的效果,按音律,这里,使用去声和上声为佳。一般不使用入声字。
7、通常诗中不会连续两个去声字的。除非是在前四字中的词组才会体现。
若放在后三个音节连续是顿,就不能够更好的体现抑扬顿挫的效果。
中国字比较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因此,能避免的可以尽量避免,以求音律的完美。
通常去声字安排在第2 3 5音节处就行(七律中)具体根据自己写的内容来决定。
8、平上去入,总是交错进行的,在填词的时候,尤其明显,比律诗更为明显。因此,并不是该仄的时候,用上去入都是对的。
9、“排律”首先说“对”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从中不难看出: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的2 4 6字位置的平仄与第一句、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相同位置字的相反。这就是“对”。比如,第一句是:2211122,第二句应该是什么?答:1122211
10、接着说“粘”,“粘”的意思和“对”正好相反
大家可以看出: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的2 4 6位置字的平仄,分别与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相同位置字的平仄完全一样。这就是“粘”。
比如,第四句是2211221,那么,第五句应该是?答:2211122
再比如,第六是1122211,那么第七句应该是?答:1122112
“粘”指的是3 5 7句,2 4 6 8句是“对”。
11、“韵不入诗”指的是:诗中的句子里,除尾字外,不可以出现所压韵部的字。
谁来说下这首诗的韵字在什么韵部?
答:上平[十四寒],也就是说除了尾字,诗中不能出现[十四寒]韵部的字。平起平收,第一句的寒,是韵字,是压韵。
12、写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技巧。
(1)诗中尽量不使用词组。
(2)能够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绝不使用两个字。
(3)结合主题,可以在名词(一个字)前,加形容词来增加力度。
(4)另外一个技巧就是:颌联和颈联同一位置的字,避免词性的重复。
13、唐人最忌讳的,是窜韵、倒韵、僻韵、险韵、窄韵这些错误。
(1)窄韵:指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作品里所使用的韵字大多数属于同一词性。
(2)倒韵。单看字面,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为了压韵,在创作过程中,颠倒用字。
比如,本来应该是“天空”,但为了压“天”字的韵,非要写成“空天”。这个就叫做倒韵
(3)僻韵指的是,压韵所使用的韵字,都是生僻的,平时基本上见不着的。这样压韵,就属于僻韵。
如果压韵都拿一些大多数人都不认识的僻字来压,这就是显摆,当忌。
(4)险韵,指的是,所使用韵字所在的韵部的字少。比如[三江]韵。
比如,排律,却非要压[三江]韵。这个就属于险韵,当忌。也是显摆的一种。
如果作品是七绝,压[三江]韵,就没有险韵的嫌疑了。
因此,大家在以后的创作中要养成使用平水韵的习惯。
如果作品按照普通话来压,这个时候就非常容易出现错误。
14、大家看诗例:
杜甫《客旧馆》:
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
重来梨叶赤,依旧竹叶青。
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
无由出江汉,愁绪日冥冥。
这里,韵字“声”属于[八庚],其他三个“亭”“青”“冥”属[九青]。这个就叫做窜韵。
关于窜韵,有必要多解释一下。象这种压了两个(或两个以上)韵部的,在非正式情况下,就叫做“私韵”。
在正式情况下,就叫做“窜韵”。
所谓非正式,就是指平时自己创作或闲暇朋友间相互唱和。
所谓正式,就是指官方性的、或在正式的场合作诗。
窜韵和私韵,所犯的性质是一样的。但也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私韵是可以被接受的。而窜韵是不允许的,当忌。
15、作品压韵的时候,还要忌讳双声和叠韵。
双声,这里的“声”指的是声母。“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双声,指的是声母相同。
叠韵,这里的韵,指的是韵母。叠韵,指的是韵母相同。
二、
1、“炼字”是以切境、切情、切题为前提,对词语进行反复的推敲、修炼、修改,从而达到声音优美、语言精炼、形象鲜明、情趣浓郁等目的。
“炼字”必须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整首作品在已经完成的基础上,自己反复吟颂,以检查哪个字可以做得更好,哪个字更符合主题。
炼字的前提是必须在整首作品完成的条件下再去炼。开始,只能是按照起承转合去写,炼字,是写完以后的事。
读+改==炼字。作品还未形成整体,那不叫炼字,叫识字。句子不是诗,诗是由句子组成的。我们要求美的是整体,是诗的美,不是句子的美。
2、再说下平仄。要说的是:平上去入在作品中的合理性。我们都知道,抑扬顿挫是律诗的特征之一。
怎么完成这那个抑扬顿挫呢?具体表现在句子中,就是平上去入这四者的合理结合。
每句不可缺少的字是“去”。当然,平肯定不会缺少的,所以就不谈平声字,只说仄声字。入声现在大多数地方已经消失,分到三声里,今天就不具体说。
当句子的气势高了些的时候,就适合运用上声字,平稳一下。但句子的气势低了的时候,就适合运用去声字来稍微提升一下。用这个方法来控制整体的气势。避免时高时低,产生跌宕。
如果一句里,去声字出现两个。那么,具体的操作办法是:要么,连续两个,要么,就间隔大一些。
3、律诗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起承转合;
(2)、章法;
(3)、情语 景语;
这三个是诗非常基本的特征,做好了,就是有诗味。
其他小的三个方面
(1)、韵律;
(2)、音律;
(3)、声律;
平仄、排律、对仗这些都不是问题,就不说了。我们把起承转合再更细的交流一下。
首先说“转”,这个是把握程度相对比其他三个方面略欠的。
也就是颈联,相对于起、承来讲,颈联是由内向外的。起承是景语,是通过外在的景的描写,经过眼睛,进入内心。
而转,是通过内心,去解读外在的景。合也是这样。这就是一半外,一半内,泾渭分明。那么,在写转句(颈联)的时候,就不能再继续在景语上继续。把景语和情语分开,才能够很快的掌握起承转合。因此,为了尽快的掌握起承转合,才使用景语和情语较分明的方式,来进行交流。
没有起、承、转、合的基础,写出来的东西不会有“诗味”,换句话讲,就不是诗,连象诗也困难。
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泾渭分明,景语和情语清楚明白,由外到内。现在不说绝句,以后会讲的,绝句比律句难一些。论坛上的绝句,基本上不合格,都是乱来的。完全没有章法。
古人说“见”和“看”,这是有区别的。见,由外向内;看,由内向外;
比如:我们睁着眼睛,景物自然就进入视线,这就是见。比如,我们很注意的去看景物,这就是看。
看是主动的,而见则是被动的,这个是不一样的。
起句和承句所写的东西,当然也是看到的,更准确的讲,应该是“见”到的。
转句和合句下的东西,就是“看”到的。
因此,情景分开,是最容易掌握,没什么难度的就掌握了。起承转合,还有全部是情语、景语,也有先情后景的。
转的时候,一定不要断裂。也就是说转句的情语,不能完全和景语剥离,如果有剥离,就是断裂。
因此,转句也有承“承句”的作用,事实上,每一句,都是承前一句。这就是连接,句子之间的连接,不可以断裂。
要保持整体的流畅性。
除了起句以外,后面三句,都是承前面的。在写转句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前面的承句(颌联),不可转得太急,一下子就断裂。就刚才举的例子,大家注意看,就没有断裂的问题 ,很连贯。一外一内==一景一情。
5、谁来说下这首绝句的景语是?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就是在承句的基础上转。相对于起 承来讲,颈联“举头望明月”也就是转句是由内向外的。
大家记得:起句重点就是紧扣主题的景。承句是在起句的基础上拓展,都是外在景物的描写,这一半是外。是景语。
而转句是在承接颔联的基础上,是通过内心,去解读外在的景,合也是这样。这一半是内。是情语。
我的老师讲过:写诗就是“凑字”或者说是“填空”也就是按照格律,把字填进去或凑进去。有了句子,再选韵字。
填的时候,尽量用常见的字。事实上,常见的字已经足够去填这些空了。根本就不需要使用生僻字。
先构思一个框架,再起句,估计一下用什么韵。就开始填第一句的空。后面的,就一句一句承下去,很简单的。
起了句就容易。后面的,一句一句展开就是了。
承就按照承来填空,转就按照转来填空,合就按照合来填空。但是无论哪个步骤,都要符合主题。
举例七字一句,填空的时候也很简单。比如,起句开始两字是名词,那么,承句的开始两字,我就凑一个动词,另加一个助词,就有了两个字。既然有了动词,后面就跟上个宾语,四个字就有了。然后看看韵字,就有了五个字,再把第六字和第七字塞进去,填空就完成。一句七字,结束。
凑完后看看通顺与否,不通顺,改动一下。这样,对仗的上联就有了,然后对下联。
对大家来说对联就简单容易了嘛。凑字的时候,都是因意而句呀,选择相邻的字联系起来,通顺的。总不能说:选择联系相邻起来的字,这样讲就费解了。
诗也是这样,诗句的道理,就和说话是一样的,要清楚、明白。有连贯性,和说话一样,不能颠倒到着说。这就是语言的逻辑性。
(0)

相关推荐

  • 格律诗创作之禁忌

    文/高福林 "诗病(四声八病)"说起源于齐梁,加之有唐以来各朝代对诗创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禁忌",当代人把这些汇总以后,"诗病"和&quo ...

  • 律诗写作第三讲:格律诗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格律诗的形成 "格"就是规格.格式.法度,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方面的规定性,比如诗的句式.字数.平仄.粘对替求: "律"就是规律.音律.气韵,是节奏.结构等内 ...

  • 《听雨》作品点评

    诗海选粹格律诗社 名誉顾问 董学增 熊东遨 杨逸明 顾      问 云海紫光 拈花一笑  武贝子 汉唐使者 邓世广 半隐庐  终南山人 倪平波 总      编 荒岛 主      编 心淡薄冰(袁 ...

  • 律诗讲座:从起承转合说起(二)

    ​        1."炼字"是以切境.切情.切题为前提,对词语进行反复的推敲.修炼.修改,从而达到声音优美.语言精炼.形象鲜明.情趣浓郁等目的.        "炼字& ...

  • 律诗讲座:从起承转合说起  (四)

    ​        1.律诗的"起 承 转 合",即:"发生.扩展.转变.总结". "起 承 转 合"属于格律中的"格"部 ...

  • 律诗讲座:从起承转合说起(3)

    幽兰飘香 1.律诗押韵句的倒数第三字论不论?怎么论? 答:论,以去声为主. 对,是要论的.当然这个规则不是死的,有时还应以诗中的实际情感和内容而定.有时适当的用入声或是上声则会效果更佳.大家看苏轼的这 ...

  • 律诗讲座:从起承转合说起(2)

    一 1."合句"的方法有几种,比如:合题,也叫做题结.这就是以前我们一直要求的方式,给全诗作一个总结.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稍微离题一点,从"意"上去写合.给前面未 ...

  • 浅谈律诗中的起承转合 || 马帮诗歌

    顾问:潜东篱 廊桥水落痕 威力 潮 辰龙 下雨不愁 乡心梦 风尘儒侠 宣传:徐学文 心灯 林丽蓉 题刊:黄孟炜 浅谈律诗中的起承转合 作者:潮 我们通常在写诗时,或点评诗,或欣赏诗时,总会谈到诗的起承 ...

  • 论律诗起承转合的连贯性

    例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采用的布局方法是什么呢? 是典型的起承转合法.起承转合分别对应着首 ...

  • 论律诗起承转合的独立性

    我们仍就之前那首诗进行分析,以便于大家对比学习. 先看例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起的独立性 青 ...

  • 律诗的章法之起承转合法②

    律诗的章法--起承转合法 所谓起承转合法,并不是一二三四联固定的,也可以是一句起,也可以是一联起.可以是一句承,也可以是一联承,也可以是两联都承,要看具体情况.转也可以是一联转,也可以只是第七句转,也 ...

  • 律诗的章法之起承转合法①

    律诗的章法 近体是相对古体而言的,主要指律绝而言.五律在六朝晚期基本上已经很成熟了,在前面谈源流时举了很多例子,在初唐四杰集中,五律多者占二分之一,少者亦在四分之一以上.可见四杰是继承六朝,并不是陈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