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供哥哥读书让弟弟辍学,多年后哥哥当军需官,弟弟成开国元帅
山西五台县的河边村,是阎锡山的老家。这里位于山峦之间,民国时期经济并不发达,交通也不便利,唯一富庶的地方就是河边村。所以当地有“县不如镇,镇不如村”的说法。
与河边村隔河的是一个叫做永安村的村落,村里绝大部分的人都姓徐。永安村还出了一个大人物,叫做徐生坎,当过大清朝的两广总督。
到了清末,永安村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光,村里很多大户人家此时也慢慢败落。曾有一个徐鹤林的人,年轻时雄心勃勃,想通过经商重振徐氏家族的家业,可惜他却没有晋商的风范和头脑,风风火火干了多年,却一无所获,连本都折了进去,从此一蹶不振,重新干起农活,安心度日。
徐鹤林有个儿子徐懋淮曾考中秀才,可惜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功名。不过在那个时代,目不识丁的人很多,徐懋淮能够考中秀才也是很不错的了,后来被聘为私塾先生,常年在外教书育人,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职业。
徐懋淮的妻子赵金銮,虽说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不认识几个字,但贤淑良德。丈夫常年在外,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全靠赵金銮一个人操持。
徐懋淮与赵金銮共生下五个孩子,其中两个男孩。徐懋淮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他虽为私塾先生,却没有教三个女儿教书识字,而是把徐家的希望放在两个儿子身上。
大儿子叫徐受谦,小儿子叫徐象谦。徐受谦是长子,年龄不大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而他之所以最受父亲器重,却是因为书读得好。徐懋淮希望他有一天能够有个好出息,光宗耀祖。
小儿子徐象谦读了两年私塾后,就转到沱阳小学读书。这座新式小学不同古板的私塾教育,除了语文、算术,英语也是主要课程,另外还有历史、地理、格致(理化)等副课。从这些新课程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以后给予这个社会带来的新气象。
刚入学时,徐象谦还是有些不适应这么多的课程,对于英语更不理解,为何要学外国人的话?
带着疑问,徐象谦进入了这个新的环境,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些新课程,因为它们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和学识,懂得了很多从来没听说过的新知识。
入学一年后的一天,从外地归来的徐懋淮想考一考徐象谦的成绩。徐懋淮接受的传统教育,考试儿子就是作文章。
其实在沱阳小学里,徐象谦的语文成绩一直是优等,他对于父亲的考试非常有信心。可是徐懋淮习惯用八股文的规范来看文章,所以徐象谦的作文让他非常不满意,这也让徐象谦出乎意料。
看到儿子成绩的“退步”,他对徐象谦说:“看来你以后就不要去东冶(沱阳小学所在地)读书了,你写的文章越来越差了。”
徐象谦虽然再三央求父亲不要这样,但最终还是回到私塾读书。
一年后,徐家的状况越来越差,条件也只能允许供一个儿子读书。长子徐受谦书读的本分,文章也写得好,所以机会最后留给了徐受谦,小儿子徐象谦留在家里务农。
光在家里干农活没有什么出息,徐懋淮就和妻子商量让小儿子学门手艺,徐懋淮知道徐象谦爱读书,就托人在阜平县找了一家书店,让徐象谦在店里当学徒。
白马过隙,两年多很快过去了,徐象谦在书店里学会了不少东西,更是把店里的书读了个遍。
这时大哥徐受谦托人给他带个信,说是太原国民师范招生,让他去试一下,没想到徐象谦顺利考入。
后来徐象谦毕业后,就回五台县当了小学教员,但因向学生宣传爱国思想被辞退。三年后徐象谦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一期生,也开始了一生的军旅生涯。
几十年后,他已成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他就是徐向前。
而他的哥哥徐受谦,早年曾在晋军里当过军需官,建国后成为太原文史馆的工作人员,成就平凡。徐懋淮也没想到,最终给徐家光宗耀祖的竟是自己没有看重的小儿子。
“以人物带动人文,用文章传递文化”,徽脸文化,致力于发扬安徽文化,宣传安徽人物。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