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有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伴随着“非典”的退却,分餐制便鲜有人提及。

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制再度进入社会视野。根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主要途径之一。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指出,传统的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比如幽门螺杆菌、感冒病毒等都可能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间传染给他人。还有比如感冒、肝炎、痢疾等疾病,都会通过口水、筷子和餐具传播。

此前,各地公布的疫情案例中,已发生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病例。专家表示,很多家庭聚集性感染的发生,都与共餐密不可分。

(摘编自新华社新媒体2020年3月24日,《分餐制,落实真那么难吗?》)

材料二:

根据新华睿思·数媒智慧分析平台数据,在最近两个月来,关于分餐制话题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全国范围内信息量累计达到1039539条。其中,3月14日的单日信息量高达30183条。

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自疫情发生以来,已经有多个省市明确倡议使用公筷公勺,部分地区还将公筷公勺使用情况列入优秀评选标准,促进餐饮服务单位推广使用。各地的呼吁倡议得到了网民的积极响应,多数网民对分餐制表示支持。

(摘编自新华网2020年4月6日,《大数据告诉你推行分餐制“卡”在哪》)

材料三:

这些年,公筷、分餐等一直没能大范围推广,一个毋庸讳言的原因是有些人觉得此举太矫情,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可实际上,“分餐制”并非什么“舶来品”,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一直都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不少流传千载的文献和画作都对我国古代“分餐制”有详细生动的描述。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画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一人一份。这种饮食方式再往上追溯,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史前民族文化时代。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木质食案,长仅1米,宽30厘米,只供一人使用,被认为是分餐制的产物。只不过,此后由于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渐成了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2月29日,《除了禁食野味,还有一项“餐桌革命”迫在眉睫》)

材料四:

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意识,而很多人没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类”。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4成网友赞成分餐制推广,而3成网友则表示反对。很多人没有建立起使用公筷的习惯。有的饭店会在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但大多数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着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但之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没采用“公筷制”,主要因为经营者觉得“反正不会用”“放了也是白放”。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进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位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等特殊技艺的菜品需确保上菜时的完整性。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此次疫情之前,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指导政策。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规定和倡议最后不了了之。

(摘编自信网传媒2020年3月25日,《疫情成推广分餐制契机“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同筑》)

1.下列关于“分餐制”与“合餐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多种病毒、细菌会通过口水、筷子和餐具在就餐者之间传播。疫情之下,易发生家庭聚集性感染。

B.“合餐制”后来成为中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主要是由于漫长历史中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

C.“分餐制”并非是专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是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的。

D.“分餐制”难以落实主要受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中国人都喜欢热闹,认为分餐显得“高冷”“不合群”“见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表1:“分餐制”话题信息量趋势演变图显示,疫情爆发以来,“分餐制”话题信息量在3月14日达到舆论热度的峰值。

B.图表2显示,有近4成的网友认同“分餐制”,超过一半的网友倾向于“公筷公勺”制,仅有一成左右的网友存在抵触心理。

C.对于以盘装菜为主的中餐而言,“公筷公勺”相对于“分餐制”更容易为人接受,网民对公筷公勺的认可度也更高。

D.“分餐制”话题往往在疫情爆发时被热议,而在疫情后被忽略。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分餐制”话题关注也不例外。

3.当前推进“分餐制”“公勺公筷”制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河流

潘新日

①河边的民谣都是野生的,和桃花红、梨花白一起,用花朵上的时光喊疼故乡。村子里,年轻人都成了河里的水,随着风四处漂流,都跟着河水走远了。一下子,村庄空了,老人就成了剩下的根,在土做的乡下,顶着最后的果实,用一枚粮食味的野草帖慰藉亲人和自己的晚年。

②我的父亲就是暴露在地上的那根沧桑的根,满脸皱纹,历经风霜,他一辈子就是把自己的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们身上,我们丰满起来,他却慢慢干枯成一棵树,干巴巴的在家里支着。

③我一次次想把父亲树一样移栽到我们的城市,可他却偏偏俨然如门前的那条河流,自顾沿着自己的河道流淌着,头也不回。这老头固执得要命。我明白,他这一生注定要和河流一起变成沙砾,变成沙滩。他在用最后的生命,为我们浇灌乡情。

④农忙的时候,父亲佝偻着身子,在田间劳作。他割麦、插秧、收稻、种菜,用一生的劲儿把自己长到庄稼里,越老,越是保持着劳动的姿势。稻子、麦子都直起了腰身,他的腰却弯了下去。

⑤变形的骨头是他对河流弯曲的模仿。这辈子,他的青春豪迈和坚挺早交给了河岸,文给了土地,交给了我们。弯着的腰,是对大地和河流最大的敬畏。

⑥本来,我们也应该和父亲一样,一辈子圈养在田地里,但我们的生命里,早已厌倦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下模式,拼命地从父亲身边挣脱和逃离,把父亲的庄稼和河流远远地抛在身后。当然,我们愿望的归结点是城市,只有城市里的灯光和车流才能点燃我们的内心。我们留给父亲的,只有村庄和河流,还有一望无际的庄稼和叹息。

⑦闲不住的父亲,就是灌进水田里的河水,只要有一点空隙就把自己耗进去。这辈子,他是在用一整条命滋润土地,养育庄稼。不管何时何地,每一天、每一根神经、每一条血管都连着河流,他和河水一起奔涌,把思念当作沙沉淀在水底,安静地等待打捞。

⑧门前的柳树长大了,长高了,父亲却矮了下来。他在用身体,建立起内心的精神高地。

⑨遥远的故乡里,父亲在田野里站成一棵树。他的一生很简单,树是他的时钟,河水是他的季节,指引着他的劳作和一日三餐。与土地打交道,河流永远都是庄稼生生世世相伴的情侣,父亲是乡村最老的庄稼。

⑩离乡的人,总喜欢用河流去丈量一个人的心。河流是一个人的精神闪电,刹那间的光亮可以燃烧每一个人的情怀,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邻居、父亲、坟地,死去的、活着的,只不过是黄河这条线上的一个小小的标点,小得就像一个沙粒。

⑪河水静静地流淌,就像外出的人急着归家,各种方言交织在一起,各种清亮的语言交织在一起,黄河就变得浑浊。在这些迁徙的水珠里,有父亲的眼神,有母亲的泪水,有无数游子纷乱的脚步。当岸边的灯光亮起,好多人的眼睛都是湿的。

⑫一盏灯就是一颗心。河流之外,遍布的辉煌里,万家灯火深不见底,都是一个一个用家叠出来的故园。母亲说,走得再远,黄河都会跟在我们的身后,河水牵着大地的衣襟,是最顽皮的小孩。

⑬我不止一次地拜父亲为河上的王,一年四季在心里默默地朝拜他,敬仰他,把他放在心灵的最高处。然而,父亲更是庄稼的王,他有十万麦子,千万桃花,黄河是他的轿子。他就是一个会伺弄庄稼的土著,一天一天,不停地用土镶濯洗自己的灵魂,一辈子都把自己交给田地,交给会走路的粮食。

⑭他不停地劳作,河流成了他的精神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得就像河水,安静而柔软着。

⑮我不愿意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庄稼的王,我的精神世界里,有很多山头,每一个山头都绚烂无比,这些充满诱惑的精神栖息地,时常弥漫着花香和朝气。而远方的父亲,他固守的领地一直不变,整个生命呈现的,只有河流和庄稼。

⑯我很明白,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一生要经历很多,像父亲这样的农民,黄土快埋到脖子了,还依然把家乡当作自己的封地,那么虔诚地与土地为伍,他只把自己看作一株庄稼,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开花,结果,了了一生。

⑰即便这样,父亲内心是丰富的,充满希冀的,但他老了,已经不善表达了。这辈子,他的语言都交给了手掌,手掌成了他和植物们交流的桥梁。

⑱河,是人和庄稼匍匐在水里的血。父亲把它当作亲成,时常坐在一起。水鸟飞过来,支着长腿,把乡下用旧的日子一个个择出来,在水里洗净。也把父亲掉在河里的眼神捞上来,在风里晾干。

⑲父亲,作为岸边的第一高峰,为我们定格出故乡的坐标,距离再远,我们都不会迷失自己。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的一生既是忙碌的,又是简单的,他不停地劳作,生命中呈现的只有河流与庄稼,对此,“我”既有褒奖,也有批判。

B.文章开头通过对乡村现状的描绘,既突出了乡村空巢老人生活的孤独与伤感,同时也为下文描写父亲做了铺垫。

C.父亲的生活与河水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河水在父亲心中的分量很重,它照亮了父亲的内心,也寄寓着父亲的精神世界。

D.文章写岸边灯光亮起时“好多人的眼睛都是湿的”和河流之外万家灯火的场景,意在借灯火的意象表明人们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们丰满起来”与“他却慢慢干枯成一棵树”形成对比,体现了父亲对孩子们的爱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

B.文章写父亲不肯跟“我”到城市生活时,用词形象生动,“移栽”一词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父亲的固执。

C.文中写河流是父亲的“精神领地”,土地是父亲的“封地”,父亲是“庄稼的王”,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父亲对故乡乡土的虔诚。

D.文中写水鸟把旧日子在河水中“择出来”“洗净”,把父亲的眼神“捞出来”“晾干”,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水鸟串联起对故乡生活的怀念和父亲对于故乡生活的守望。

E.文章语言既平实质朴,意蕴悠长,又富有哲理性,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强化了情感表达。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言上具有怎样的艺术表达效果?

7.作品为何先写“我们愿望的归结点是城市”,在结尾处又说“为我们定格出故乡的坐标,距离再远,也不会迷失自己”?这样写矛盾吗?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繇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节选自曾巩《学舍记》)

(注)①䝙(chū)虺(huǐ):䝙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虺是毒蛇。②筥(jǔ):圆形的竹筐。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                 假:借助

B.用心一也                 用:使用

C.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     绝:横渡

D.言之所序                 序:叙述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B.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C.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D.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幼时“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不懂得念书的好处,而一旦觉悟,便下决心与古今文章大家并驾齐驱。

B.《劝学》第一段用“登高而招”“假舆马者”等生活现象说明只要“善假于物”,就能提升自己。

C.通过曾巩记叙自己经历风险、颠簸、疾病等种种不幸,因此不能追赶古今的作家,我们可以看出专心致志地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劝学》中通过蚯蚓、螃蟹的对比也论证了这个道理。

D.曾巩呆在“卑巷穷庐”,穿“冗衣”吃“砻饭,芑苋之羹”,虽穷困窘迫却泰然处之,是因为这可以使其“遂其志而有待”,他的行动是《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生动注解。

11.把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写雨后初晴的明丽景色,将弹筝人置于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

B.“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两句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生动形象,意蕴无穷。

C.词中白鹭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以白鹭似乎有意倾慕来衬托出弹筝人的美丽,同时喻指两位听者欣赏乐曲的情形。

D.下片“遣谁听”从听者的角度写出乐曲的哀伤,“烟敛云收”写出了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表现了演奏的效果。

13.最后三句“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颇受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五、情景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的景象进行了描写,痛心不已。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写梦幻中的天姥山天黑之后,熊龙的吼叫使山林震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开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一幅奇妙精美的画面,将听觉、视觉融为一体,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民生来就__________地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这个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种国家和民族__________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中华儿女最为__________而深厚的身体和精神家园。除了外患所迫,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裂国土的__________子孙。即使在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民族意识往往更加强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又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量。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国家、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毫无疑问     归属感     稳定     不肖

B.不容置喙     归宿感     稳定     不肖

C.不容置喙     归属感     稳固     不孝

D.毫无疑问     归宿感     稳固     不孝

1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国家”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有理。

B.下城区作为杭州首个“城市大脑区块链”试点区域,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应用了区块链技术。

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D.老张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哪家超市有免费试吃的,哪个商场可以很容易把厕纸带走。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B.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C.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意识。

D.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国家、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先进的和现代的意识。

七、选择题

18.下面四句诗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B.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C.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D.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八、语言表达

19.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学生会借用学校阶梯教室的申请书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高一年级将于12月24日下午16:OO举行“迎新年对联创作比赛”,共有近百名同学参赛,需要一间能装得下这些选手的教室作为比赛场地。年级学生会反复磋商,拟借用敝校第一阶梯教室,使用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恳请务必批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材料作文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8月,26岁的浙江大学化学系硕士张韫喆放弃上万月薪,重新参加高考,被山东中医药大学养生学专业录取,他说:“当时掉眼泪了,终于等到这一天。

对于这件事情,有人佩服他“为了理想而战”的勇气和毅力,是在给人生做加法;有人则“指责”他没有事先考虑清楚,浪费了大好年华,也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浪费了国家的资源。

对于浙大硕士重新高考事件你有什么思考?请联系个人生活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D项,“'分餐制’难以落实主要受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可见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只是“分餐制”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余例如“只有少数人有分餐意识,而很多人没概念”“经营者觉得'反正不会用’'放了也是白放’”“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等,都是“分餐制”难以落实的原因。

2.D项,“'分餐制’话题往往在疫情爆发时被热议,而在疫情后被忽略。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分餐制’话题关注也不例外”说法错误。首先,原文中说的是“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制再度进入社会视野”,可见文中只提到了在非典疫情和新冠疫情后,“分餐制”被关注,并不是“往往在疫情爆发时被热议”。其次,文中说“伴随着'非典’的退却,分餐制便鲜有人提及”,可见“分餐制”确实在“非典”之后被忽略;但是原文中说“在最近两个月来,关于分餐制话题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自疫情发生以来,已经有多个省市明确倡议使用公筷公勺,部分地区还将公筷公勺使用情况列入优秀评选标准,促进餐饮服务单位推广使用。各地的呼吁倡议得到了网民的积极响应,多数网民对分餐制表示支持”,可见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分餐制”话题一直被社会关注,并没有被忽略,不能说“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分餐制’话题关注也不例外”。

3.①个体层面:民众认知不准确,分餐意识不充分,分餐习惯没养成。②餐饮企业层面:餐厅成本、菜品样式的考虑。③政府层面:政策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④文化层面: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根深蒂固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

4.A“对此,'我’既有褒奖,也有批评”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写父亲的生命中呈现的只有河流和庄稼,是为了体现父亲的勤劳与奉献,“我”对此表示赞美,并没有批评。

5.BD(B.“表现了父亲的固执”错,“移栽”一词运用拟物手法,形象地说明父亲对故乡的依恋,他离不开故乡。D.“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文章中说“水鸟飞过来,支着长腿,把乡下用旧的日子一个个择出来,在水里洗净。也把父亲掉在河里的眼神捞上来,在风里晾干”,把水鸟“拟人化”,把“旧日子”和“父亲的眼神”当做可以打捞\晾晒的“物”,运用的是拟物的修辞手法。)

6.(1)运用短句,用一系列动词描写父亲劳作的内容,形象地写出父亲劳作的繁忙,也表现了一个庄稼人对土地的热爱;(2)“长”字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写出父亲与土地与庄稼的亲密关系;(3)运用对比,写出父亲用自己的辛劳得到丰收;(4)照应上文父亲不肯随“我”回城,也为下文写“弯着的腰,是对大地和河流最大的敬畏”做了铺垫。

7.不矛盾。(1)“我们愿望的归结点是城市”,指出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年轻人的愿望与父亲“一辈子圈养在田地里”的做法形成对比,衬托出父亲对乡村的坚守精神。(2)“为我们定格出故乡的坐标,距离再远,也不会迷失自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的是父辈的精神的指引作用,让后辈不会迷失他们的人生方向。(3)两句话并不矛盾,一个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父亲和故乡,不能丢失精神家园。表达了年轻一代要以父辈为榜样,向父辈学习,才不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的观点。

8.B

9.B

10.B

11.(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有人嫌这屋子太低矮,也有人说它太窄小,我回头笑着说:“这对我来说是很适合的了。”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用心一也”意思是“由于它的心专一”。用:因为、由于。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至于文章,是我平生的爱好和向往,倒是常常写作而没有空闲过。至于那建筑坚固、木材美好、高大壮观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聪明豪俊、有优越条件和强大势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这样愚拙的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

“好慕”是一个词语,作句子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AC;“为”是动词,与“所得”一起构成所字结构,不能断开;“若”一般用于句首,因此在“为”字后断开,排除D。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只要'善假于物’,就能提升自己”说法绝对,原文是用“登高而招”“假舆马者”等生活现象说明要善于借自然界之物,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进而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弥补不足,达到想要的结果。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博学,广泛地学习;参省,检验反省;知,通“智”,智慧。(2)或,有的人;疾,恨、嫌弃;隘,窄小;顾,回头;宜,适合。

参考译文:

(甲)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的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乙)

我年幼时便跟随老师读书,然而这时候,正以与家人小孩们打打闹闹、四处玩耍为乐,对书还不懂得爱好。十六七岁时,看出六经中的话与古今作家的文章,有超过常人的见解,才懂得读书,从此一心一意希望将来能与古今作家并驾齐驱。

然而这时候,家中不幸的事也就连续发生了。从那以来,西北方我到过陈州、蔡州、谯县、苦县,睢水、汴水、淮水、泗水流域,到达京师开封。东方我渡过大江,放舟运河,越过五湖,沿着封山、禺山、会稽山,到达东海边。南方我乘船沿长江而上,抵达夏口,远望洞庭湖,再转向彭蠡泽,登上大庾岭,由浈阳到泷水,直达南海之滨。这便是我进入社会而奔走四方的情形。我因此被弄得精疲力尽,加上又多病,能用言语叙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两点粗略的情况。得到一点空闲时间,拿起书本学习,对于如何立身治民,对社会现存的一切何者当增、何者当损,在好些方面我都未能加以考究观察、讨论分析。因此也就不能专心致志地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从而追赶古今的作家,取得可与他们相比的成绩,以满足我的爱好和向往之情,这就是我回顾自己而深为叹息的。

当今皇帝至和初年,我所受到的干扰和事故之多更加严重,我的力量实在无法应付,于是只得在家休息,而到宅旁的草屋里读书。有人嫌这屋子太低矮,也有人说它太窄小,我回头笑着说:“这对我来说是很适合的了。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我居住小巷陋室,破衣粗食,吃野菜汤,虽穷困而仍然安心,自然是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等待着机会。我所恨的倒也是有的,那就是本可掌握圣贤们的大道,可是学问还达不到。至于文章,是我平生的爱好和向往,倒是常常写作而没有空闲过。至于那建筑坚固、木材美好、高大壮观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聪明豪俊、有优越条件和强大势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这样愚拙的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

于是我一一叙述了自己从少小到成年的经历,以及个人的爱好和向往之心,写成这篇《学舍记》。

12.D“'烟敛云收’写出了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错误,“烟敛云收”不是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渲染乐曲的哀伤,谓大自然也为之感动。

13.①借助侧面烘托来表现音乐的魅力。②这三句意思是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③这样写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14.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能力。

注意以下字形:狸、祠、鸦、鼓、咆、殷、栗、兮、巅、猿啸、渚、清。

15.A

16.A

17.C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毫无疑问:没有一点疑问的。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语境强调中国人民生来就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这个观点是没有疑问的,故此处应选“毫无疑问”。

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也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归宿感:回到家的感觉。语境说的是国家和民族,故此处应选“归属感”。

稳定:稳固安定;没有变动;使稳定。稳固:安稳而巩固;使稳固。语境强调没有变动的身体和精神家园,故此处应选“稳定”。

不肖: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不孝:不孝顺。语境说的是企图从内部分裂国土的子孙,是不好的,故此处应选“不肖”。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国家”的引号作用是强调。

A.此处引号的作用是强调;

B.此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

C.此处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引用古诗句来评价徐悲鸿笔下的马;

D.此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反语,这里的“聪明”是一种讽刺。

故选A。

17.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阶级出现是国家形成的基础,故“阶级”应排在“国家”之前,排除D项。二是搭配不当,“意识”与“制度”不搭配,排除A、B两项。

故选C。

18.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 砌下梨花一堆雪,运用比喻,将梨花比作雪;

B. 月光如水水如天,运用比喻,将月光比作水;两个“水”字首尾相接,运用顶真手法;

C. 烟尘,运用借代手法,用“烟尘”代指战争;

D.翠羽盖,黄金钱,运用比喻手法,将满枝绿叶比作翠绿色的车盖;将黄色花朵比喻成金黄的钱币。

故选C。

19.(1)“装得下”改为“容纳”  (2)“磋商”改为“商量”(3)“敝校”改为“我校” (4)“大约”“左右”重复,任去掉其中一个  (5)删去“务必”

(0)

相关推荐

  • 河南人的分餐习俗

    严格上说,河南的分餐习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活习惯. 我的老家就在河南农村.打小我就养成了,每次吃饭两个碗,一个盛菜,一个盛粥,手里再拿个馒头,找个人多的地方,或者大门口,蹲下来就边吃边聊起来.现在想起 ...

  • 【远方】 新疆《活在人间》 作者:雅儿 主播:学与问

    作者:雅儿 主播:学与问 编辑:小鹿 活在人间 时光压弯柳色,凋零的梅花 趋于定格 盛开的山桃标记去年今日的风景 我泪,我痛,我思,我念 拈花一笑,又是一年 东风扬起漫天梨花雪 我若候鸟 守望睡在故乡 ...

  • 故乡的河流啊,我坦白为何我如此爱你

    既然已踏上了归途,就不再寻找遗失的脚印. 沿着河床向岁月深处潜行. 没有痛,没有悲伤.仿佛我从河里来,又回归到河流里去那样从容. 站在河边,我钟情每一朵浪花的语言,在风的背面,我看见沙滩上留着半片脚丫 ...

  • 润泽我心灵的河流

    □吕志雄至今,我梦里还常在黄河水中沉浮,或是惶恐不安,或是悠哉乐哉.生于黄河岸边,平生的失落与快意,总是与黄河相关.小时候黄河离我家很近,黄河似乎就是我的摇篮.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在河汊里泡,捉小鱼捉小 ...

  • 《安徽诗歌》●每日好诗2021.4.16

    松花江上 文/刘治胜 在四月,你不能靠近 一条沉默许久的河 那种被冰冻的平静下 正积蓄着一种力量 当阳光的手指 划出春的温暖 被囚禁在时间里的思想 会撕开沉寂的冷漠 像青花瓷的开裂 在无声中爆发出令人 ...

  • 看青人顾立旺(《渐行渐远的故乡》之四)

    看青人顾立旺 (<渐行渐远的故乡>之四) 文/康麸子 看青,在我的记忆中可是个好差事.看青人就像战争年代的侦察兵,有时猴在高树上瞭望,有时猫在庄稼地里潜伏,而且不用参加生产队记工员的点名, ...

  • 【凡夫沙龙】以后外出就餐能不能实行分餐制

    读者来函 虽说全国疫情已逐渐好转,但零增长不代表零风险,加之近来境外疫情日趋严峻,输入型确诊病例持续增加,世卫组织已称新冠在全球已具大流行特征.鉴于此,做到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严防疫情非常重要.我们 ...

  • 精品练习|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精品练习之辨析修辞手法专项训练

    [真题再现][2021年高考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 ...

  • 《安徽诗歌》●每日好诗2021.7.18

    知了的春天 文/晚侠 给你整个盛夏的舞台 而你只需枝头一隅寄栖 接近阳光和自由的风 听白云呼吸,也听夜色的宁静 你用高亢的嗓音 渲染汗流浃背的时光 透明的羽翼,背负着渺渺尘世 声声长调,多像醒世的禅语 ...

  • 【散文】魏亚东/伊人江南(外一章)

    让我们以阅读的方式相遇相知 (外一章) 魏亚东 "江南人,留客不说话,只有小雨悄悄地下--",这首儿时听过的朱晓琳的<江南雨>,在我内心深处对你平添了几分神秘,几分向往 ...

  • 《喊故乡》   田禾

    喊故乡 田禾 别人唱故乡,我不会唱 我只能写,写不出来,就喊 喊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在江南 我对着江南喊 用心喊,用笔喊,用我的破嗓子喊 只有喊出声.喊出泪.喊出血 故乡才能听见我颤抖的声音喊故乡 看见 ...

  • 学霸题库|语段综合应用题型专练

    学霸题库|语段综合应用题型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