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贡献价值

2020年4月份,有点头轻脚重。在2、3月集中忙完最新的设计后,在等待物料齐套的日子里,团队一下子松懈下来。手头上紧急的事情似乎少了很多,当然这是一个错觉。我的工作状态也是有点松,很多事情拖到最后马马虎虎地做完就算了。

4月下旬,很多问题一下子都冒了出来。其实也是一些预料之中的问题,只是之前一直也不愿意花时间去解决,所以很多不急的事情慢慢变成了又紧急又重要。“闲时勤练兵”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这就形成了一个工作怪圈,似乎在某一个时间段,所有的事情都堆积而来,时间被分割得难以控制,效率也直线下降。

五一假期的时间,正好可以复盘想一想。

一、自我管理

如何管理好自己,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作为团队的Leader,我有时候也不在状态,有时候也会偷懒应付下工作,或者觉得事情本来就不是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而不以为然。

由此来看,员工偶尔出现一些开小差的现象也是理所当然之事。然而,就像古时候的战争一样,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时练好内功和基本功,则敌人攻打过来的时候,我们只能节节败退。

在开发部,由于大家都是知识工作者,你很难对每个人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只能协助他们。在这个时代,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追求更好的工作效益。

西点军校曾经有一个故事,记者问一个上尉:“在战场混乱的情况下,你如何指挥你的下属?”上尉的回答是:“我是任务最终的唯一负责人,但在我因为距离远而无法告诉我的士兵时,我的任务是训练他们知道在这种情形下应该如何行动。至于实际上该怎么做,应由他们根据情况加以判断。责任虽然在我,但行动的决策却由战场上的每个人自己决定。”

这个故事,我有几点体会:一是我对团结结果负责,出了问题不要找任何人的借口;二是我有更大的责任让员工知道在什么情形下如何行动;三是要让员工能主动地在实践中想解决方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管理者付出思考和行动来设计出这样的训练才行。

团队里实际情况如何呢?很难说让人满意,只有个别人有这个意识,其他人更多就是听指令行事。他们无法意识到,他们的工作成果并不是交付给我或公司,而是整个行业的客户。

如何让大家认识到“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这是我一直在考虑的事情,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

二、团队文化

“企业文化”说起来总是很虚,但是什么驱动了不同的人主动地去工作呢?我认为还是需要归到企业文化上来。说企业文化可能大,说团队文化或许更契合一些。

盖洛普公司有两个调查报告,我读后觉得很有意思。一是不到30%的美国劳动者在工作时能够“全情投入”,约55%的人“心不在焉”,还有19%的人“行为消极”,即不仅对工作不满,还经常向同事诉说感受。另一个调查报告是说,员工在企业的时间越久,对于工作的投入就越低,入职6个月后,仅有38%的人还能全情投入,而入职3年后,这一数字降至22%。

那到底是什么驱动人能够全情投入呢?在四月我有了一点点粗浅的个人理解:管理其实是另外一种的服务。

比如一件最简单的事情:能否让开发人员专注在开发上。这个说起来可能比较简单,但很多人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为下达命令太容易了,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的愉悦感很强烈,但结果往往不那么美妙。

以我自己为例,一些文档工作,如果是我自己来做可能需要半个小时,但吩咐一句可能三分钟就完成了。但员工去做本不属于他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从了解情况到沟通,也许需要2个小时。

所以,我理解管理的本质其实是服务。公司内部,你能否服务好上下游部门?团队内部,能否服务好员工,让他们发挥所长而不是纠缠于各种不相干的事情?

三、要事优先

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一次只做好一件事。这是在安排团队成员维护旧设备过程中突然想到的,以及和其他产品组沟通近期工作时的体会。

在制定了一个计划后,我们可能就放置不管了。但实际上我们应该时常问问自己:“如果我们还没有进行这项工作,现在我们该不该开始这项工作?”如果不是非办不可,那就先放弃这项工作,或者先搁置起来。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放在了过去,那很可能就会浪费新的机会。

四月,我改变了好几次计划,特别是我亲自参与了几款产品的过程中,更是深有体会。在面对昨天的过时产品,浪费团队核心人物的时间,那就意味着在扼杀明天的产品。

2019年的各种问题,给我最深的体会是:在开始做一款新产品时,一定要先删除一项原有的老产品。“膨胀”如不加以控制,团队就容易变得涣散,因为人的聚焦能力是有限的。犹如生物有机体一样,组织和人也必须保持小而精的状态。

在和另外一个产品团队负责人聊天过程中也得到了类似的感慨。因为要做的产品有点多,哪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呢?如果不能区分重要的事,那所有的事情就都不重要了。“推陈出新”,说的是只有推陈才能出新。

四、跨部门之难

身在什么岗位上,就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所以导致部门之间的不合作,导致很多的“屁股指挥脑袋”,不知道整个系统所需要的是什么。

跨部门的协调,总是有各种梗。比如去协调一件事,其他部门给出的答复是:这事就应该你们去做。其实公司内部没有多少事是做不了的,最多是时间长短、效率高低之分。但我们没考虑的事情是:谁做这件事最方便。

所以,在企业里通常有几个怪现象。一是,领导(一般指最高领导)一句话,所有的事情都解决了;二是,所有的部门都不决策,最后什么事都到领导那里;三是,最后谁嗓门大,谁强硬谁得利。

跨部门间的难题,对于员工的伤害更大。我碰到一个实际的例子是:一位同事2019年底对接外部设备,从库房借了一台设备,但到了2020年这台设备却还不回去了。库房说需要报验到质量,质量说需要填质量评估单,填好了各种表单到了财务说跨年的东西无法还了,因为无法动账。可想而知,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员工的内心是崩溃的。很多人可能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类似问题后,渐渐失去了工作的激情和乐趣。

五、理所当然之惑

一个需求提过来开发完,发现最终并不是客户想要的,那就再提一次呗。

以产品需求为例,开发人员对接完成后,被告知还需要改,因为需求变了。

提需求的人可能简单一个动作就行了,但实际的开发呢?

需要重新评估开发任务,重新协调人员,可能需要暂停手头上的其他工作来应对这次需求变更。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没有人去想问题背后的问题,于是很多事情就变成了“房间里的大象”,每个人都觉得问题一大堆,但形成了普遍一致的工作习惯,“那就这样吧”、“先走流程吧”。

我在处理类似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员工的无奈。先把事情做了,会被问:看到派工单了吗,谁让你做的?没主动做的话,会被说:需求都提了,怎么还不执行呢?

没有人意识到,工作激情可能就是在类似的场景中被消耗光的。

六、问题意识

想解决好一个问题,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接到现场的问题反馈后去想一想手头上的产品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发现真正的问题原因并不是最初设想的那样。

产品最初的定义模糊了,反正我是接前任的工作,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这么设计,那就先这样留着吧,出了问题再说。

给客户演示的流程之前就是那样,这次也这样吧。

在一次一次的循环后,我们变得对问题不再敏感,变得墨守成规,于是问题的发生就不是概率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会发生的问题了。

写在最后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在反思自我、反思产品、反思团队管理的过程中,或许很多的问题根源在于自身。以及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正视自身的缺陷,这或许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起点。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再深想一步,我们的价值是什么?只有贡献了自己的价值,才能体会劳动的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