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札记——楚汉浪漫主义(四)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札记——楚汉浪漫主义(四)
一,屈骚传统
南北文艺分野与融合。
理情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南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弥漫在一片奇异想像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代表楚文化。其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柢深沉的文化体系。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远古传统的南方——巫术的文化体系。
比如北方在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
南国屈原主要作品《离骚》,鲜艳又深沉的想像和情感的缤纷世界。美人香草,百亩芝兰,芰荷芙蓉,芳泽衣裳,望舒飞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八龙婉婉......
主人翁是一位“执着、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的追求者”,作者认为,屈原的骚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后世可堪比美的只有《红楼梦》。
作者认为离骚实质上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突出反映了几个问题。一是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二是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三是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像丰富奇异,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知约束。四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虽然在政制上是“汉承秦制”,但是楚汉在文化上是一脉相承的。
例,项羽被围时的“四面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
相比《诗经》、先秦散文的实践理性精神。屈原,庄子及汉代艺术观念弥漫的是远古传下来的种种福州和故事。比如伏羲女娲的蛇身人首等,比如长沙马王堆帛画到汉代北国卜千秋墓室,与《楚辞》、《山海红》里类似,天上、人间和地下在这里连成一片,混而不分。
西汉到东汉,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崇儒术“的意识形态的严重变革。以儒学为标志、以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也日渐染侵入文艺领域和人们观念中,逐渐融成南北文化的混同合作。比如东汉画像石的图景,“人世、历史和现实愈益占据重要的画面位置。
二、琳琅满目的世界
艺术风格:运动、气势和古拙。
汉代儒家和经学盛行,规定了文学艺术领域“厚人伦,美教化”,“惩恶扬善”的现实功利职责。但汉代艺术并没有受这种儒家狭隘的功利信条的束缚。
“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
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这个世界是有意或无意地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作为人的有机或非有机的躯体而表现着的。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
首先,神仙世界,没有苦难的呻吟,而是愉快的渴望,是对生前死后都有永恒幸福的祈求。
其次,与向往神仙相交织并列,是对现实世间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以当时石刻与画像石、画像砖的内容为例。
现了一个马驰牛走、鸟飞鱼跃、狮奔虎啸、凤舞龙潜、人神杂陈、百物交错,一个极为丰富、饱满、充满着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而异常热闹的世界。
理论来源:黑格尔《美学》曾说荷兰小画派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细节精心描述,表现了荷兰人民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热情和爱恋,对自己征服自然(海洋的斗争的肯定和歌颂,因之在平凡中有伟大。
汉代文艺中的“神话——历史——现实三混合的真正五彩浪漫的艺术世界,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
与艺术平等的文学便是汉赋。
脱胎于楚辞,“不歌而诵谓之赋”,是脱离了原始歌舞的纯文学作品。例:《子虚》、《上林》、《两都》、《两京》等。
“人这时不是在其自身的精神世界中,而完全溶化在外在生活和环境中。
汉代极端精美并可说空前绝后的各种工艺品。包括漆器、铜镜、织绵等。
三、气势与古拙
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
气势:运动、力量
例,弯弓射鸟的画像砖,长袖善舞的陶俑,奔驰的马,说书的人等。马踏飞燕或荆轲刺秦王,等。
古拙:古老,笨拙。
例,汉代艺术形象看来,姿态不符合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突出,缺乏柔和。古拙构成气势美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
汉代艺术更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颇有“胡气”。汉代艺术突出呈现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以上均出自李泽厚《美的历程》P69-87)
学习体会:
学习第四章,对汉代政治与文艺的分野及特点有了更明晰的了解。
一、官方意识形态具有渐变性。
在历史的发展中,楚汉这段历史有他的规定性,即始皇帝构建的一系帝国政治制度。汉初基本保持不变,有所损益,在治国思想上经历了“黄老无为”到“罢,独”,国家意识形态到文学艺术领域的影响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到东汉时,文艺领域的生动活泼的局面逐渐为原始图腾、儒家教义、谶纬迷信所取代。
二、民间文艺既有自主性,又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影响
从秦到汉虽经历了一次由贵族政治到平民政治的演变,但工商食官的基本格局未变。这就规定了民间文艺在审美形式和内容上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三、实践理性在汉代仍然占据主流。
实践理性对于一个帝国来说,有着重大作用。因为,在帝国初创之时,统一多民族国家治下幅原辽阔。需要构建对新政体的认同,表现在文化上,比如有始皇帝的巡游,及“焚书坑儒”,李斯一系列经济、政治统一措施,比如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在历史建构上,集体记忆中的一些经典故事,有助于民族集体记忆,以《史记·五帝本纪》天下一家的文化构建最为有力。
其不足之处,在于,成其大者,必捐细流。按照社会契约相关概念,草民在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让渡了大量权利。现在看来,让渡的还不少,但在刚走出贵族,奴隶社会的平民来说,这种权利的让渡还是可以忍受的,是比以前进步的。
实践理性在中国人的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都是被认可的。但是,与掌权的武夫相比,无权的文人,在接下来的文化生活中,将遭遇更多外在的压力与内心的扭曲。请看下回《五,魏晋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