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米到大米 我们的粮食市场究竟怎么了?

近段时间以来,每日粮油公号发布了一些推广软文,引起部分网友不适,在此表示歉意。但由于目前每日粮油也需考虑生活的问题,因此希望大家在查看文章的同时,可以点击一下相关推广软文,再次感谢!

近日,一则关于2018年稻谷竞价交易的信息引起每日粮油的关注,消息称,截至7月24日,今年通过国家交易粮食交易中心公开竞价成交的托市稻谷为701万吨(不含定向销售),2017年全年为1031万吨。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只有专注于这个产业走向的会发现问题:截止目前,临储玉米成交量已经突破了5500万吨,而在2017年临储玉米成交总量为5400多万吨。

一个700万吨,一个5500万吨;再一个1031万吨,一个5400多万吨,大米和玉米市场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的粮食供给怎么了?结构性问题还是我们的方向错了?

  • 粮食市场的怪现象最先就是从“稻强米弱”开始的

与普通农户关心粮食价格不同,近年来,随着麦强面弱、稻强米弱等现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意识到我们在粮油领域实施多年的价格支持措施出现了问题,对市场的干预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

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变化情况(单位:元/公斤)资料来源:wind

数据显示,我国自2004年开始在稻谷主产区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由于国家稻谷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因此,稻谷市场呈现出收购价格高,而下游大米价格相对较弱的趋势。

从客观角度评价,一斤小麦或稻谷上涨一两分钱,对于我国当前这种小农经济来讲,对每家每户的收入不会增长多少,但它的扩散效应就像水中的波纹一样,越往外圈波纹越大,很多加工企业呈现加工多亏的多的怪现象。随后这一现象逐渐转移至小麦市场。

2014年全国大米入统企业8500多个,生产大米1亿多吨,销售收入4000多亿元,实现利润4亿多元,平均每家利润不足5万元。其中,“中国粮食第一股”的金健米业自1998年上市以来,盈利时百万或千万,可一亏就是上亿元;“中国农业第一股”的北大荒前些年“挥泪”甩卖大米业务。

更有数据显示,2016年20家新三板大米概念股实现净利润1.79亿元,较2015年的1.43亿元同比增加0.36亿元,增幅达25.17%。尽管增幅不小,但这20家大米公司的平均年利润不足900万元!这甚至不足以在北京买一套房产。

  •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喜欢做仓储

与粮食加工微利,甚至一不小心就出现亏损不同,这十多年的粮食市场实实在在的是养活了一批仓储企业,就连之前基层已经快消消亡的地方小粮管所也牛气了起来,但在不少粮食人感叹春天又来的时候,我们的粮食产业却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黑。

而做仓储业务的简单之处在于,只要能拿到政策收购指标,就等于拿到了一年的正常利润——考虑到政策性业务一般利润要高于市场,其中的分润空间也就显得非常充足。

因此,建仓库、抢粮源,是这几年涉粮企业的主业,从收购到保管再到出库,每一个环节都有国家财政在后方护航。

正如之前每日粮油在文字中所描述的那样:因连年政策性收储导致粮食库存压力大增,但相对于单个农户每年多增收一二百元,这部分粮食的收购、保管及银行利息却是在家种地的农民永远无法想象的!

  • 新粮入库陈米上市,打造粮食品牌难上加难

大米、面粉等下游商品价格为什么不能涨起来?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国产粮油除了食用油市场,大米和面粉没有有价值的大品牌,提交销售很难。

早前江苏经济报在一篇《“稻强米弱”引发米业“利润危机”》报道中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去年收购的稻谷存放到现在,仅保管、利息等就要一毛多一斤,算上加工成本、人员、电费,大米出厂价早已超出2元/斤,但进口大米到岸才1.7元/斤左右。”中月米业董事长葛忠奎说。

而曾经,我们也一度从这个角度觉得是进口大米冲击了国内市场——如果从企业经营角度这样考虑是没问题的,但从产业角度这样思考就显得有些太幼稚了,进口大米中不是没有高端大米,国内卖的最好的、价格最高的恰恰是进口大米。

直到2017年一篇关于南方企业新稻入库陈米入市的报道才向普通消费者揭开了这层面纱。

由于大米加工利润微薄,大米加工企业将每年收购的新稻谷送入粮库赚取差价,然后通过陈稻轮换拍卖等方式低价采购陈粮进行加工。而这里面的关系链条是,我国库存稻谷竞价交易资格有规定,竞拍企业是“以稻谷为原料的加工用粮企业”。

因此,加工企业收购新粮赚取贸易利润,然后采购陈粮加工维持自己的竞拍资格——这就是农业领域中的“劣币驱良币”。

  • 调结构去库存能否解决困境

据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国家粮食局)新闻发言人陈书玉在年初的一段采访显示,2017年全年我国共收购粮食8500亿斤,消化政策性粮食库存1690亿斤,政策性玉米库存比历史最高点下降28%。

此外,在这一轮的去库存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对一些粮油市场的品种供需结构趋势有了新的了解。在以往我们大谈粮食供应压力、谈到政策性库存庞大的时候,总是以玉米为例,但现在的情况来看,若不改变种植结构,或许玉米未来的需求将会出现供给紧张的局面。

而在稻谷市场,这一最有可能实现品牌认知度,并通过品牌塑造提升农业价值的品种,其供应的约束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尽管我们在稻谷种子研发领域具有比肩世界顶尖的技术,但长久的低质低价,对种植者、消费者来讲都不是好事。

就在最近,随着粮食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开展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的通知》(国办发〔2018〕61号),正式宣告对国家政策性粮食库存进行摸底清查!

根据通知内容,本次清查主要是政策性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包括中央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国家一次性储备粮、地方储备粮等。

注:文中意见观点来自每日粮油个人认知,仅供参考。文中数据来自市场公开资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