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碑刻】观音阁“抗日誓词碑”的故事

复建后的观音阁(向家舟摄)

观音阁,坐落于湖北省长阳县城龙舟坪镇城东,背负九峰山麓,南临滚滚清江。阁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南京户部主事、长阳人李爵所创修。至清咸丰年间,经寺僧怡然募化,又整修一新。民国时期的观音阁,根据一些高龄老人回忆,由楼、台、亭、阁等系列建筑组成,依地形由清江岸边分级布置,全部建在岩穴中。长阳旧志称,观音阁“石龛空阔,俯临清江”,为邑中第一胜景。

观音阁自建阁至1949年前的300多年间,香火旺盛,为远近香客许愿祈福的圣地。1949年以后,观音阁的佛教活动因种种原因一度停止。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因修建长(阳)红(花套)公路、扩建城东出城大通道等原因,观音阁建筑被毁,遗址缩减。直到1999年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开放观音阁佛教活动场所以后,才建成了现在看到的模样。

观音阁,见证了抗日战争的烽火。

1940年日军占据宜昌等长江以北地区以后,凡日机经过长阳上空去轰炸重庆时,都要轰炸县城龙舟坪,前后连续9次,千年古城龙舟坪被炸的面目全非。其间,县政府曾迁驻阁中临时办公。敌机虽多次狂轰滥炸,但因岩穴隐蔽地形,观音阁几乎秋毫无损。

而最为出名的,是当时中国军队在观音阁中的抗日宣誓这件事。

从1943年5月下旬开始,日军分多路进攻长阳,目的在于进攻石牌要塞右翼,进而夺取要塞,直逼陪都重庆,抗战形势万分险恶。值此之时,中国军队也精心制定了鄂西会战的作战计划,其中重要内容是:诱敌深入,将日寇围歼于长阳万山之中。

就在日军长驱直入,侵犯长阳全境之际,驻长阳的国军某军第三师几十名官兵,来到观音阁正殿前,于墙壁上书写了抗日誓词,并焚香集体宣誓,表达了死战到底的决心。根据曾亲见誓词内容的尚福云老人所写回忆文章《观音阁里的抗日誓词》(《长阳抗战回忆录》,1987年12月,政协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其誓词内容大致如下:

“今日登阁,拜见仙颜,其目的欲求神灵助我抗日之胜利。我中华民族,乃五千年文明古国,江山万里,四万万同胞。日本乃弹丸之小国,竟敢兴师侵我中华之神圣领土。我抗战已过六年,国破家倾,大片国土沦陷。广大民众受尽日军之蹂躏。日军之残,惨绝人寰,烧、杀、奸、掳,无恶不作。古人云:'谁无父母,提携捧抚;谁无兄弟,如手如足;谁无妻子,如胶如漆;谁无朋友,如兄如弟。’千百万父老,惨死于日寇枪刀之下;千百万兄弟,战死于沙场;千百万姐妹,遭日军之凌辱。噫嘻!时也命也?上苍之意也?我等坚信,上苍决不灭我中华。我等皆听天命,誓死报此国仇家恨。

我等乃军人也,肩负着卫国保家之重任。若不能雪国耻,报家仇,有负万民之托,有辱先祖之灵,在生无颜见父老兄弟,死后又何以见先祖在天之灵?好男儿当死战场,决与敌寇拼杀到底。愿观音显灵,助我剿除强寇,解万民于倒悬之危,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国之幸也,民之幸也。胜利之日,再揖仙颜,我等将重修阁宇,再塑金身,此誓此言,人神共鉴。

国军第三师部分官兵,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仲夏。

1943年5月21日至6月1日,长阳东半部沦为日军之手。日军肆虐长阳虽仅12天,但所经之地及其人民无不惨遭蹂躏,“凡寇蹄所及之地,不徒财物洗掠一空,即炊具、牲畜、船只及建筑物亦毁灭殆尽”,而这些畜生杀害群众,奸淫妇女,掳掠少壮,更是惨绝人寰、罄竹难书。幸有我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浴血奋战,最终取得“太史桥大捷”,方将日寇赶出全境,取得反攻胜利,保卫了石牌要塞。史称:“鄂西会战之役,长阳实为战局转捩之中心。”短短的十余天间,中国军队惨烈牺牲的将士不计其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有青山。”他们的忠烈可贯日月,碧血将千秋长存!而在整个抗战八年期间,在民族大义驱使下之下,广大长阳人民踊跃响应国家号召,充当民夫、应征入伍、献款献粮、贡献竹木、救治伤兵……,如此等等。长阳儿女对全民族抗战的巨大贡献,亦将永存于史册之中。

抗日誓言碑(向家舟摄)

2011年12月30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为缅怀观音阁抗日宣誓这一历史事件,于新观音阁左侧崖壁间隆重嵌立了一座“抗日誓言碑”,根据尚福云老人回忆的内容,在基本不改变大意的情况下,将当年中国军队的誓言择要刊刻于其上。这座碑通高1.85米,宽1.08米;碑面高1.5米,宽0.78米。此碑所处,前临公路,面朝清江,为过往车辆行人必经之地。每一天,它都静静地伫立在这里,迎着朝阳,送走晚霞,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往事。它像一位长者,无时不刻提醒着和平时期的人们:

只有不忘屈辱亦光荣的历史,铭记祖先的苦难与节气,才能生于忧患,从而克难奋进、开拓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