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木·随笔随言:说鼓IV 20110508林海微澜

一并把“固化剂”的段子给转帖过来吧。
最早见光于2009年初的古典网。
关于这“固化剂”的说辞,原本只是和几位相熟的同好私下交流。
结果让厅座迷糊的一句调侃坏了这“原本的私密”。

(迷糊发表于 2009-1-21 22:25:56 :eddie说:硬化剂是个好东西……)

(架几案发表于 2009-1-22 13:13:10 :防“腐”倡“廉”。)

(林海微澜eddie)

勉为其难话说从前:
话说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初.
某海外红木企业闯到南中国来吃螃蟹.
香港的木工师傅掌握制作;
新加坡人管漆活.

他们的漆活有别于传统广作的生漆山漆,往往是两样东西混合以后再上涂.
本地人不解何故,但新加坡人的"漆活"做出来的确更漂亮,工艺更简单,
效率也更高.而且对木器的保护也非常的不错.
几样优点一综合,大概就是大架兄的所谓"防腐昌廉".
后来跟着新加坡人混熟了,本地人也就跟着他们的说法,把这样的新派漆活,
简单地称做:固化剂.

大致上,就是这么样的一个典故.
真实如何,估计差不多......
如有误导,恕不负责.

(2009-2-12 古典网)

老老实实说一回硬化剂.
一家之言,请勿对号入座.

在下是学化学的,化学意义上的硬化剂,也称为固化剂,大致是这么一回事: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AB胶,在化学上往往称为双组分黏合剂.A组分是树脂(resin),B组分叫做固化剂(hardener).
A加上B,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树脂A从原来的流动性液体变成非流动性的固体,从而把被黏合的底物(substrate)固定在一起,这就是黏合(粘合)的过程.
所以,化学意义上的固化剂,最初的含义很简单.

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渐发现:固化的诱因,或者说导致固化这一结果的产生的因素不一而足,
比如说:光照也可以导致固化,红木爱好者所熟悉的生漆,光照时间长了就会在生漆液体表面产生固化的硬膜,这就是光固化的结果;后来就有科学家研发出了光固化树脂,以及如今很常见的紫外线光固化树脂;
另外,湿度,温度,也可能是导致固化的因素.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鸡蛋的蛋青是蛋白质混合物,常温下是粘稠的液体,如果把温度提高,就好比"加热",如果达到一定的温度,这种在常温下的粘稠液体就会变成固体.煮熟的鸡蛋,就是这样一种"温度"提升所诱发的"固化". 在这个过程中,固化剂是温度.

说远了.
关于漆,传统的大漆,固化是比较复杂而难于精确控制的过程,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大漆是天然漆树树胶的混合体加工而成,化学成分复杂而非单一,而且不同产地的成分有差异,就好比是高矮胖瘦混在一起,没办法穿一个尺寸的衣服.
所以,行家常用的说法是:大漆不听话.就是这么个意思.
既然不听话,这效率就自然低下了,市场经济讲求的是效率与效益,不听话的往往第一个挨枪毙......

往好的方向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有化学家研发出性能越来越好的催干剂以促进与改善固化过程,而且以天然生漆为原料的改性漆也不断完善,这一部分的改性"漆",配合使用上化学家研发出来的"固化剂",做成的"涂装"效果对于底物的保护作用也在不断改善改进中.所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是这个道理.

在此直白一点:从树上割胶收集而成的液体,如果是中国的传统漆树,约定俗成的名称是"生漆";如果是松树,约定俗成的名称叫做"松香".笼统地讲:从树木而来的这些"脂",往往叫做:树脂.

后来,石油工业诞生了,于是就把"树脂"大致分成两类:
从石油加工而来的树脂,叫做:合成树脂(synthetic resin)
从生物中提取而来的树脂,叫做:天然树脂.

现如今在各行各业使用的涂料中,树脂+固化剂这一形式是非常司空见惯的.
家具行业如今比较尖端的涂料是水性木器漆,也叫做水性木器涂料.

红木行业相对而言比较的不那么高科技,所以在些许的特别领域,还是多少有点约定俗成地把这样的非传统性大漆的"新"式涂装一概都称为:固化剂.

既然说到这,大致也扯一句:胶.

从化学的理解来看,涂料,黏合剂,大同小异.
只不过前者固化在底物表面形成包裹性的保护膜;后者固化在被黏合/粘合的底物之间使二者接连.

如果说我们的祖先当年在选择鱼鳔胶或者牛骨胶代表着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话,如今的人类社会早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阶段.

因为今天的物理也好,化学也好,种种现代科技所取得的成就,是我们的祖先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
与他们相比,如今的后人已经置身于他们曾经梦想的天堂,甚至是在天堂之上.
至少在工艺上如此.
这是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动力. (2009-2-12 古典网)

接着看看这白茬的五足黄花梨鼓凳。

人说越黄油性不足,更有言之凿凿地拿出所谓数据,指越黄的油性只有海黄的五分之一云云,以此贬低越黄而抬高海黄。
不知道这个“五分之一”是怎么个科学地比较而出,在下所见的越南黄花梨金红大料,油性充沛的不在少数。
这款白茬的越黄五足鼓凳,就有油性充沛的显山露水。
如图。
先来个不打灯的素颜。

所谓的“内生包浆”,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油性足的硬木,自身会缓慢地分泌出油脂到表面,加上日常使用搓磨,于是形成了油光铮亮的包浆皮壳。

油然而生。
白茬的硬木家具,有时候会有类似的现象。
只不过一开始往往并不显眼,这个白茬的越黄五足鼓凳一放就是三几年,于是日积月累,就成了这个样子。

反正,越南黄花梨也有油性十足的材料。

关于这款五足鼓凳,规范的做法大概是有鼓钉的,而且坐面是五接圈的攒边。
下图的鼓钉纹五足鼓凳是兴隆出品,窃以为是地地道道的高仿。

在下的福建制作白茬五足鼓凳,只能说是照猫画虎,简陋。
不过在下对形制的要求并不高,家具首先是个长物。
于是敝帚自珍。
况且如今的黄花梨早已高不可攀,大概不会再有什么厂家会一根筋地开大料制作这样的鼓凳了吧。
至少如今的兴隆已经笃定不这么做。

这“圆”与“鼓”的“是非”,原本是在下与兴隆主人的某次漫谈,无心插柳而已。
当时伍炳亮先生兴致好而随口提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富贵”凳的“富贵”之名的不靠谱。
结果聊着聊着就跑偏了盯着近在眼前的圆鼓鼓的凳子。
于是有了“有束腰的叫圆凳,没束腰的叫鼓凳”之“伍家之言”。
在下个人认同而已。
不过古典家具文化这一新兴领域的历史车轮,迄今为止还依然是在“诸子百家”的春秋时代,远远未到暴秦之“书同文车同辙”的“一个主义,一个声音,一个词语”,所以称谓上“南腔北调”,不出奇。

还是不分辨了,不提。

上个图。
这是伍氏兴隆眼中的圆凳。

伍先生清清楚楚地记得,这是兴隆1998年的出品。原型是上博藏品陈梦家先生的明黄花梨五足香几。伍炳亮先生加以修改设计成为高度降低的坐具的圆凳。

那一年,伍家乔迁新居,这一水的五张五足圆凳,标志着乔迁之喜。
原本一直在自家用着,兴隆典藏馆于2011年4月23日剪彩,于是挪了过来,如今安放在兴隆典藏馆三楼。

即兴发挥跑个偏:如果将来某天碰巧见到一张前不见古人的黄花梨五足内卷圆台(北方叫法是“桌”,南腔北调,现行),多半与这五张圆凳有“似曾相识”也未可知。

当时与兴隆主人的随意漫谈,首先聊的是小方凳的“富贵”;然后才跑偏了到“圆”与“鼓”。

【随笔随言,有感于网络江湖以讹传讹的小方凳之“富贵凳”称呼】
好久不在(70)主版啰嗦了,正好上个月(2011年2月)和行内某紫黄大家聊到这件东西,谨与同好分享。
该紫黄大家的原意大致是:家具的名称还是规矩些的好。有些叫法,让人如坠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比如“富贵”凳。。。。。。
在下答:这富贵凳的说辞,窃以为最早源自网络上某团购搞手(搞手,专门搞团购之意,无贬义),当时大概是为了推销某无名之小作坊的出品,“灵机”一动,把这款王老书中的小方凳,高抬成“富贵”,从而出人意表,吸引眼球。

如此而已,不想以讹传讹,成就网络一时无二。(一时无二)

其实名称这东西,好比给孩子起名字,从前贫穷人家的孩子,多叫“满仓”,“满囤”,“有财”,“富贵”。无非是个对美好生活的直白向往,那些叫“尚文”“尚武”“有德”“有品”的,大概也是这么个意思,只不过从物质到精神。
追求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
那些叫“德”叫“品”的,往往是为人父母的一厢情愿而已,孩子是否有德有品,另说。

比如叫“世仁”的,就不是个好东西,苍天可鉴白毛女。
叫“高”叫“忠贤”的,前者指鹿为马,后者颠倒黑白,都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阉宦佞臣。

说远了,这原本不过江浙人家常见之用于洗脚摘菜或者童稚坐靠的小方凳,就与“富贵”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

至于制作,窃以为也不过是“物尽其用”,长大规格的材料做大件家具,余下的边角碎料弃之可惜,于是等而下之,就成了这样的小尺寸方凳。制作仔细些,大概也当得起匠心独运。犹如“诗词”的“词”,原本是诗的副产品,故名“诗余”,这小方凳,大概也是个“长物余”。

没那么高级。

早两年在京城偶遇相熟同好,与该网络搞手相熟的,说起该搞手从前的网络团购故事之火爆,同好笑说:那人是个托儿。。。。。。(马甲多多)

“富贵”凳的“富贵”,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话说从头,上月与在下语及“富贵”的行内紫黄大家,是伍氏兴隆主人。

窃以为这物事还是本分些地叫“小方凳”更贴切些。
一天到晚地“富贵”,广东方言有个说辞叫做“大富贵”,类似娱乐行业整日里争来争去的“一哥”“一姐”,争不到“一”,于是成了“二”。

整日把“富贵”挂嘴边的,有时候总不免让人觉得有点“二”。

兴隆当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也曾制作过高仿的“五足圆几”。

关于兴隆仿制的“五足圆几”(上博藏品标示为“五足香几”),在下去年曾与兴隆主人有过交流。
兴隆主人当时明确地表示: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仿制的,器型上“不是很到位。。。。。。”
兴隆之五足圆几仿品,记得在客厅先后多次见过上图,锦地龙同好与漏捡依旧大人均先后用莱卡拍过很出彩的照片。附图来自紫檀叶同好,感谢。

附上原物(《明式家具珍赏》中的明黄花梨五足香几--上博藏品,陈梦家先生遗物)的细节图片。
原物的牙板非常肥厚,内卷五足的足端圆润秀气。
原物足端图片分别是在下在上博拍摄以及来自雅昌Fuleizi版主(感谢)。

两相对比,大概可见端倪了。

关于这“圆”与“鼓”的“分说”,且到此为止吧。
细节之中见江湖。

(0)

相关推荐

  • 自配环氧地坪施工材料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大中华地大物博人才济济,在地坪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不乏"颖悟绝伦"的地坪施工人才,通过多年经验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自配环氧底.中材料体系.而关于不配置面涂的原因,则在于面涂材 ...

  • 半生微澜

    半生微澜 作者: 缪佳祎   编辑  红梅凌风 花枝轻摇,一灯入魂 打碎夜的寂寥 也打破孤独与语言的壁垒 只见暗夜流光,与檐角重叠 与挣扎许久的愤懑交错 那些不可思议的迷路,有了答案 不再纠结哪条是坦 ...

  • 漫话红木·随笔随言:说鼓V 20110508林海微澜

    俺家阳台上也有个把鼓墩. 日晒雨淋了不止一两个春秋. 于是这天然陈化的皮壳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绿檀,整木旋制切削,上中下三接头,绿檀价格江河日下后的暴殄天物.原产南美洲的绿檀于1996年登陆神州,第 ...

  • 漫话红木·随笔随言:说鼓III 20110508林海微澜

    先后两个"鼓",一姓"广",一姓"苏".时间的前后跨度有十五六个年头. 所以关于这"工艺",窃以为不好相比. 上个世纪八 ...

  • 漫话红木·随笔随言:说鼓II 20110508林海微澜

    再来一个"鼓". 六足. 苏工. 材质:大红酸枝上漆 制作年代:公元2010-2011 这个款式,大概不在"谱". 据说是早三几年某次苏富比伦敦拍卖会上露脸过, ...

  • 漫话红木·随笔随言:说鼓I 20110508林海微澜

    [复刻从前,原贴2011年5月8日始于70迷糊的客厅] 好久没折腾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了. 最初的漫话红木,始于2006年的911. 当时只不过看到了因为公元2005黄花梨元年之后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懵懵 ...

  • 林海微澜: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之三 2006-12-15

    如今的红木,成为一种文化了. 如今的文化,何尝不是一种商品.酒文化,茶文化,球鞋文化,地摊文化,连刚刚露脸的几个小姑娘,也成就了超女文化. 于是,最热门的题目,逃不脱"升值"二字. ...

  • 林海微澜: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之二 2006-10-27

    很佩服现如今的这些红木爱好者,真是够钻研的. 把西方式的求证和学术研究方法用来分析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家具物件.如果老祖宗们能从地下爬出来的话,碰上现在的这许许多多的疑问与质问,他们多半得选择还是爬回去的 ...

  • 林海微澜: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之一 2006-9-11

    坛子里潜水,读帖子,日子久了,就有了些漫话.无边际的, 又多少关乎红木. 1.明清家具. 有坚持一定照旧法做的,有仿个差不多就可以的,也有只要是木头差不多就行的. 中国的文人真要命.喜欢家具的时候,说 ...

  • 林海微澜: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之六 越黄 2007-9-11

    去年今天的一篇漫话,周年了. 这一年,看着曾经的丑小鸭乘着火箭飞上天,所谓的越南黄花梨. 不少专家名家曾经是嗤之以鼻的.直到今天,还是此黎非彼梨,尽管当初在花梨前面添了个黄字的始作俑者梁思成,从未有& ...

  • 林海微澜: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之五-海黄 2007-4-22

    物以稀为贵. 可不知道为何,总是对高仿的海黄明清款家具提不起神.反到是对那些形制不入流的海南土做物件存留着一份认同.总是以为,基本上,形制拙朴的,工艺简单的,往往就是没水分的.真的老海南土做,不可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