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波助澜是好戏在后头的玩法

好戏在后头

看新闻,知道新闻说的是什么,这个算正常,可以与之交流八卦之类,找得到乐子;看了这个新闻,能联想到另一个甚至好多个新闻,这个算高明,可以与之探讨问题,必有收获;看到一个新闻,不仅可以联想到很多新闻、很多现象,还能窥见这个新闻背后的动机、动向、走势,这种,才算通透,可以跟着决策,亦步亦趋一般也错不了。

信不信由你。

这两天,大家都在讨论中美高官见面商谈,中方给美方布置了一堆作业,列出了清单,还有点长,美方厚颜无耻地笑了一下,双方不欢而散,很多专家出来说事了,说中方不畏强暴的,只差没用大义凛然,说中美关系彻底凉凉的,还有预测国内外经济社会走向的。专家嘛,问题一个一个,理论一套一套,结果多半有讳莫予深,或语焉不详。

不觉得有人指簪点镯推波助澜吗?

吴越春秋

给尔等解释下指簪点镯:

两夫妻吵架,以致动手,妻明显处于下风,隔壁老王从旁劝解,他不动手把丈夫扯开,却在旁边说:不要打了,头上的簪子太贵了,会摔的!妻气不过,不过了。拔下簪子摔了个骨碎碎;又说,小心手镯!手镯也废了。老王又去护水缸:不要砸了水缸。丈夫举起锄头,不敢砸妻,一锄头砸在水缸上。

谈判中有个铁率:需要什么东西,就得为什么东西埋单。或者说,你需要,你就得让步或者出银子。如果本方处于强势,对方有求于我,这时候当然可以开出条件,作为先决,对方不得不从。若毫无优势,连平等都不可能,开出一大堆本方诉求,无非是告诉对方,本方怕什么,对方大概率也不会依从,而且还会作为筹码,大加利用,这才叫指簪点玉,给对方递刀子呢。

怕什么鬼,什么鬼就会来。这种事很多,网上一搜一大把,无须聒噪。

那么,波、澜何在?何来呢?好戏连台?

聪明的你不需要细说。我只是觉得,眼前波澜不惊的故事有点风起云涌的意思了。

勾践灭吴

讲个历史上或许完全不相干的故事。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这十六字是世人对春秋战国时期名士范蠡的评价。范是楚国人,却因楚国非贵族不能入仕为官而无晋身通道,遂跑到越国去服务越王勾践,他的好友文种也跑到了越国。

于是,范蠡们大显其能,献计献策,助勾践三步灭吴:

一步,投其所好,贿迷其心。准备超多金钱美女送给吴王,令浅薄而好大喜功、志大才疏且爱贪小便宜的夫差妄自尊大,放松警惕;

二步,低调求存,卧薪尝胆。越国自君王、群臣、百姓皆自愿为奴于吴,勾践给吴王牵马还不够,还把女儿嫁给吴王,大臣、百姓也纷纷与吴国结亲,以麻痹吴国君臣上下。吴虽有伍子胥看破机关,惜吴王刚愎自用,不听;

三步,休养生息,施惠于民,善待百姓,同仇敌忾。给婚姻立法,规定到一定年龄必须结婚,并生孩子给奖,重奖多生男丁者,充实后备军。

于此,吴国被灭,伍子胥逃蹿,夫差求情。曾经卧薪尝胆的勾践是这么回答他的:“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

吴国社稷残,宗庙灭。有趣的是,在勾践灭吴这个大新闻名扬天下时,范蠡却逃避了,而不听好友范蠡的劝告,执意要同勾践共享安乐的文种后来被勾践赐死了。

范蠡之看事、观人,千古一人。

范蠡与西施

当初,范蠡和文种双双逃到越国去伺候勾践,不仅在于对当时列国局势的了如指掌,更在于他们看上了勾践可以历患难共患难的格局,他没有当时列国王侯普遍存在的脑满肥肠、虚荣浮华而又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毛病,有共同成就一番事业的性格、智力、知识基础。但文种就没有看出勾践不可共安乐"长颈鸟喙"的小家子气。

史载:范蠡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九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六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要知道,他们两个人都曾在越灭吴之战时收到过夫差内容与此信几乎完全相同的信。只是这封信对了范蠡的心思,却并没有引起仍有侥幸心理的文种的注意。

所谓"观一叶而知秋"。吴之与越,当然不是今之中美。但历史的套路反复变幻、重演也不是无迹可寻。防什么,不会有什么;怕什么来什么;得到什么,很快也将失去什么⋯⋯做文章的人总说:功夫在诗外。

好戏当然总是在后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