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作者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从军行,这是乐府的旧题目,多写军旅生活,很多诗人用这个题目作诗。
不平,指心潮起伏,生了波澜,就是激动。不是一般意义的恨其不公平。相同用法如李商隐诗:“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皇宫门口的楼台。阙是建在宫殿(包括死人住的地宫)门口的楼台。秦国箫史与弄玉骑凤成仙的传说,让帝京有了风城之美名,凤阙也就是皇宫门前的楼台了。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代指塞外敌方据点。王昌龄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百夫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连长。我国军队现在的编制,一个班大约五到十人,一个排三个班,一个连三个排,加上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及司务长等人,大约一百多人。
试翻译如下
烽火燃起,照着长安,心中自然热血澎湃。将军离开皇城,率领铁骑包围敌人的龙城。雪在飘,旗帜上的画暗了,风在响,掺杂着战鼓声。我宁可作一个百夫长,也胜过当一个书生。
赏析
唐代诗人总有这样一种家国情怀,把个人生命的价值与国家兴盛紧紧连在一起。“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就是这种情怀的表达。烽火传到长安,有了敌情了。杨炯一个文官,也是热血澎湃。
这种热情,是建立在唐朝初期全社会呈现出的旺盛的生命力、战必胜的信心之上的。看第二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两句话就将唐朝将军威风写了出来。
但战争的残酷杨炯并非不知道。“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就是写战场上肃杀之气,雪飘飘,旗猎猎,杀得天昏地暗,旗上的画都暗了,这暗,不是信心的磨灭,而一种苍凉和凝重。风飒飒,鼓声声,战士拼杀声呢?听不到了。个体奋斗融入国家争战之中,只是描绘宏大叙事的一笔一画。(对风多杂鼓声的理解,杂入了我的想法,是主观臆断,秉持从文本出发的原则,只能理解为这是从声音上描写战场,与上句“雪暗凋旗画”从颜色上描写战场相对应,都是烘托战场上为国拼杀的壮烈)
把将军的威风与战场上壮烈写透之后,杨炯再照应一下首联中“心中自不平”,发出感叹:“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真个是首尾相顾、浑然一体。
此外,这首诗对仗与平仄几乎达到还未完全确立的律诗的要求(只有百夫长这个固定词组中的百夫二字不合律诗平仄)。这样工整的对偶、铿锵的音韵,与其诗中表达情感相辉映,自有一种慷慨激昂、勇往直前的气势。
附:
杨炯简介
杨炯是华阴人,出身于将军家庭。杨炯和王勃一样,都是神童,十四岁参加童子科考试就进入崇文馆,官不大,一干就是十六年,再参加考试,当了秘书省校书郎,干了六七年,进入太子李显府中,升官了。可一个堂兄弟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杨炯受连累,被贬到四川梓州当个参军小官。这真是“有时无命”!好比打牌,早就占住了座位,却一直抓不到好牌,终于抓到一手好牌,一旁观看的伸手抓他的牌出了一张,点炮了,输得一塌糊涂。这时候杨炯都四十岁了,不过他并没丧气,好好干,不久被调到宫中,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极力吹捧武则天。大概吹捧起了作用,被派到白石县当个知县,他将县名改为“盈川”,后来人就称他为“杨盈川”。据《旧唐书》上说,他当官当得很不好,动不动就打百姓。可是,盈川那地方百姓感戴他为他建的杨公祠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盈川杨炯到底做得如何,如今很难下断语了。在盈川当了一年多县令,杨炯就死去了。
杨炯写了不少赋,成就很大。他在诗歌上尤其有名,但存下来作品数量不多,只三十三首,影响并不大。他自个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就是在排名上,惭愧排在卢照邻前面,耻于排在王勃后面。张说对他的评价是:“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耻王后,愧卢前,谦也。”意思,杨炯说自己惭愧排在卢照邻前、耻于排在王勃后面,是谦虚的话,其实他的诗文好得很。杨炯年轻时都待在朝廷,受上官体影响比较深,对格律非常重视,尤其在五律上成就非常大,对律诗的形成与定型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