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严故事|“C”位出道的交大“四少”
有着百年历史的交大不仅经历了多次的校址搬迁,治学办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两个甲子的风雨中,有这样四位为交大做出了不小改变的人物,与'五老'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顾宜孙、黄寿恒五位老教授相比较,他们是少壮派,因而被称为交大“四少”。
接下来就让研小扬带领大家看看他们是怎么“C”位出道的吧!
朱皆平(1898~1964),原名朱泰信,字皆平。出生于全椒县东门大街一个读书世家。朱皆平于民国5 年(1916 年)毕业于全椒县立中学校,考入交通部部立唐山工业专门学校预科,民国1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卫生工程门,获学士学位。民国14年考取安徽省官费留英,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市政卫生系,专攻城市规划和卫生工程,并在该校医科学习微生物学。民国16年夏赴法,入巴黎大学医科公共卫生学院专攻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后经杜嘉利克教授介绍进入巴斯德学院实验室研究水的微生物学。
(朱皆平教授)
民国19年8月回国,任江苏省建设厅工程师。次年至民国31 年被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聘请,先后任卫生工程系副教授、教授、土木系主任、注册部主任。民国31年8月至次年8月,任国民党中央工作竞赛委员会专家委员兼主任秘书;在此期间,与杨铭鼎、过祖源等发起成立中国卫生工程学会;与茅以升、竺可桢、李四光等同时被聘任为中央训练团高级班专家讲师。民国37年7月至次年6月,复被聘为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
朱皆平一生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绝大部分时间从事高教工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并以独到之见写下了丰富的论著。
在学生时代他便经常在学生会会刊上发表抨击旧礼教的文章;为家乡最早的刊物《改良浅语》撰文介绍科学。在巴斯德学院实验室研究期间,其辨别真假大肠菌群的微生物学手术的研究报告,曾与他的导师、世界著名微生物学家杜嘉利克教授联名发表在法国《卫生学报》上,因而被介绍到法国国家医学会年会上宣读,并被邀请参加民国19年的国际微生物学会年会。
在江苏省建设厅时,曾拟定《江苏省水检设施计划》、《镇江入口门填河成街计划》、《镇江城市规划》、《江苏省工程建设区分区计划》,另出版《水与卫生》、《城市沟渠工程概要》两书。在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期间,他开创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卫生工程试验室,是在我国第一个讲授城市规划的教授。这一时期还发表了“教育工程与国防建设”、“卫生工程之国防价值”、“卫生工程教育亲历记”等论文,在全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上宣读。在鄂、湘时期,主要论文有:“城市建设之新观点”、“我国城市复兴之途径”等。
1964 年6月9日,朱皆平因脑溢血症病逝。追悼会悼词中指出他“是一位有科学根基的学者,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导师。”
许元启(1899~1972),字启民,上海嘉定南翔镇人。出生于贫困家庭,父亲做店员维持生计。1916年夏,中学毕业后被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录取,学制预科2年、本科4年,预科甄别考试合格,一年可入本科。
许元启学习刻苦,1917年秋即入土木工程本科。1919年二年级转入机械科。此时,正是五四运动期间,他感受爱国思想,加入了李大钊发起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学校工学联合的积极分子。
唐山是一座工业城市,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校风纯朴,五四运动以前,学生埋头读书,较少校外活动。五四运动使得爱国思想发扬,学校风气大变。在许元启《回忆“五四”运动前后的唐山交大》一文中,描述了这段历史:“……那时这个学校好似一个寺院,充满了陈旧和保守的气氛……同学们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逐步对苏联十月革命有所向往……人们的思想活跃起来……”
1936年许元启回到唐山,在母校任副教授、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交大唐校南迁。1937年许元启为在湖南湘潭复校,积极出力,四处奔走,筹集经费,还将自己家中仅有的一笔7000元养老金倾囊捐赠,致使全家老小生活在艰难中维持。最终,学校先后在湖南湘潭、湘乡及贵州的平越等地复课,为一所完整的工程学院继续存在和日后发展,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复校后,许元启一度任教授兼任图书馆馆长。1942年一度离校,1951年再度返回唐山任材料系主任,讲授建筑材料、热力引擎、机械学等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材料系停办,转到桥隧系任教。1955年再度任校图书馆馆长。
罗河(1904~1988),字润九,1904年5月30日生于江苏涟水县一个书香世家。罗河教授因受到家庭良好的教育与熏陶,自幼即聪敏好学,热爱科学、性格刚毅,富正义感。在学生时期即对数学有浓厚兴趣,常在刊物、墙报上发表有关数学的文章。
1922年罗河考入唐山交大,学习土木工程,后因病休学两年,于1930年毕业。毕业后曾在沪杭铁路工作四年,于1934年回母校任专职测量教师,是唐山交大的第一位专职测量教师。其间于1945至1947年,官费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及从事学术研究,赴荷兰进行学术访问。回国后一直任教于西南(唐山)交大,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10月14日病逝于唐山,享年84岁。
(罗河教授)
罗河教授的一生,是在学术上不断开拓创新的一生,在初等数学、图算及航测解析法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学生时期,即发现了三角形内的四对垂直线的关系,用直尺和圆规解算线性方程组的方法,以及用几何作图法等分圆周为质数等分的方法。发表了《有法多边形之三角形解法》《联立一次方程式的图解法》,《圆周的等分问题》和《联立一次方程式的几何》等论文和著作。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新颖,解法奇妙,都是独创性的。
1985年,他将零散发表在中外刊物上的有关初等数学文稿,汇编为《初等数学趣探》一书,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丰富了初等数学的学术园地。此后,他又将该书译成英文,准备以英文发表,但还没来得及出版,他即与世长辞。
除了学术上的种种成就,罗河教授还为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唐山交大内迁,他辗转数千里奔赴内陆,与其他教职工一起,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维护了学校的存在,并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
抗战胜利,学校迁回唐山,他又跟随学校回唐山继续任教。解放战争期间,他深感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而失去信心。在唐山解放前夕,学校再次南迁上海时,他毅然留在北方,迎接解放。在上海解放学校迁回唐山后,他立即返校,担任了教务主任,与学校的领导一起,共谋发展宏图。延聘教师,购置设备,扩建校兮,增设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使学校达到了建校后的最兴旺发达时期。
他历来主张对唐山交大的“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应予继承和发扬。他曾建议将1916年唐山工业学校(西南交大前身)在全高校成绩展览中获得第一名,而由当时的教育总长奖给的“笑实扬华”匾额,作为教育学生奋发向上,刻苦钻研的教育史料。通过这些教育来继承传统,激发凝聚力,而传统的凝聚力,则是我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李汶(1909~2002),1909年10月13日生,江苏镇江人。他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也是西南交大校徽的设计者。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后,他受在铁道部门工作的舅舅的影响,于1927年夏插班考入唐山交通大学科一年级,1929年升入本科一年级A组(班),1933年毕业,是我校土木系建筑门第一届毕业生。
李汶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36年晋升为讲师,讲授画法几何、工程制图、材料试验。在材料试验室工作期间曾为钱塘江大桥对所用钢材进行检测鉴定。1941年晋升为副教授,1944年升为教授,其间曾兼任学校总务帮办。解放后先后讲授画法几何、工程制图、房屋建筑等课程,并任教研室主任。
李汶在校任教五十余年中,始终与母校同甘苦、共患难。抗战期间他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和其他教师们一起,使学校度过了那段颠沛流离、风雨飘摇的岁月。他的爱校如家、爱校胜过爱家的精神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抗战伊始,他以学校为重,毅然辞别病重的父母,以及妻子和孩子,历经艰辛,为学校的频繁迁徙尽心尽力,为学校排忧解难。从平越去遵义途中,他为有的教师联系乘坐滑杆,而本人却徒步随行。李汶还只身在遵义、成都两地为学校办理师生过往接待及招生。
抗战胜利后,李汶曾短期离校回家乡搞工程建设,经济上比较宽裕。在此期间,他每每想起校友朱泰信离校时叮咛他和罗河两人要他们留在学校终生从事教学的话而内心深感不安。
解放后李汶教授回到母校,并决心不再离开母校。十年动乱中,李汶被错误地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极大的冲击,但他也没有动摇在母校教一辈子书的决心。
我校开创初期,在以罗忠忱教授为代表的一批老教授影响下,形成了严谨治学的优良校风,这个优良校风在李汶身上得到了忠实的继承和发扬。
交大四少将对母校深厚的感情,对教学的热爱倾注在认真授课、无私奉献中,因而赢得了广大校友的尊敬和高度评价,他们每个人都是值得广大教师与学生学习的榜样。
YangHua
文字 | 葛雨濛
编辑 | 马文颖
资料来源|《西南交通大学校史》《俟实扬华,桃李春风——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风采录 》《竢实扬华,桃李春风—西南(唐山)交通大学校友风采录》
图源|网络
排版 | 马文颖
校核 | 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