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02:简化社交,首要避免用群聊讨论正经事
“ 凡是重要的沟通,尽量通过电话,有必要的话,当面谈。”
之前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健康,除了健全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情绪》。这是跟本公众号的宗旨相吻合的,因为本公众号是强调包括个人运动与健康,父母与儿女良好关系,人际交往简单阳光等方面共同组成的健康小园地。只是去年以来居家工作学习的节奏,开始写自己瘦身、运动等心得比较多,其中尤其以跑步为多,将年轻时在体育队里的训练心得和学到的体育知识,与现阶段的健康项目结合在一起,所以给人一种这是一个跑步专号的感觉。
也许所撰写的跑步心得,以及本人在运动健康方面的一些经历,对一些刚开始跑步的朋友,减肥的朋友,寻求健康的朋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对于那些追求跑马出成绩的朋友来说,就要失望了,因为我提供的这些经验,不足以在他们追求跑马成绩破3的道路上,提供任何支持——因为我自己也达不到,凭什么去指导人家?更何况,我就是一个健康运动爱好者,和健康生活的奉行者而已。
我鼓吹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至于跑步本身,我基本上满足于现行的表现:
5公里23分多,10公里50分以内,半马2小时内,全马关门前——今年应该能4小时内。
如果关注的朋友们的跑马成绩比我差,那么我们可以一起在跑步上共同前进,我相信,我所秉持的理念,和大量篇幅写的训练方法,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成绩远比这个好,但是对探讨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兴趣,那我们也可以一起切磋。对大部分人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远比运动成绩有意义。
如果有的朋友是仅仅冲着寻求跑马破3这样的目的来的,那我就真的要对你说声对不起,对你毫无帮助啦。
由于之前写了《健康,除了健全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情绪》这篇文章,生活中相识的朋友说,你的阅历够丰富,你的健康之路够励志(从曾经的运动员状态,到因为疏于管理而下滑,到年过半百重新回到年轻态),育儿也颇有收获,有不少的正面心得,过去已经给了身边的朋友们不少的启示。这些东西,是你所独有的。既然如此,你就把这个题目多写几个方面,作为过去“育儿”、“健康”、“父母与儿女”这些系列的延伸和丰富。
这样,我把前两天写的当做“健康01-情绪”的话。今天就当02篇。今天说说社交。
01
—
如果不对社交加以管理,你的生活会变得一塌糊涂
当下,社交是一个谁都绕不开的话题。在互联网时代,没有真正意义的“宅”了。
老威相信:
碎片化信息,如同打开消防水龙头解渴——看似水量很充足,直到自己被水柱冲得七冲八跌,也没有喝到多少水!
这就是“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社交也是一种信息交流),给我们带来的信息享受的效果——貌似很多,实则没有汲取到。
一个人如果各种社交途径都采用,都希望做到面面俱到,或者希望什么事情都用网络社交来实现,那么,活活累死和陷入是非,是必然的。
网络社交有很多种形式:
微博,面向不确定人群点对多发布,本质上是单向发布,如同广播电台。虽然有互动功能,但是充其量如同广播电台的“听众来信”,互动色彩并不强烈。这种方式,主要在明星和追星族之间采用。
微信朋友圈,面向确定的人群点对多发布。与微博不同的是,就是这个“确定人群”,因为微信是要先“加友”才能相互看到对方的朋友圈。当然其中有些小开关,我们不去论它。本质上,还是一个点对多的关系。由于群体限制在“友”之间,所以互动性、对礼仪的重视,比微博好一些。
微信群,特定人群之间的内部讨论群。
今天特地说说朋友圈和微信群。
02
—
朋友圈不是“朋友”组成的
朋友圈不是“朋友”组成的圈,因为成员不是“朋友”,是联系人。
在微信里添加联系人的那个功能叫添加“新的朋友”,联系人组成的那个社交圈,叫“朋友圈”。
过去这种相互添加的,叫“联系人”。
传统上,广义的朋友中,高级的有“同道”,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们;标准松一点的,起码在价值观上高度趋同,那也是朋友;再不济,在一个时期内,共同做一件事情,在行事理念上近似,姑且叫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所谓“同路人”吧。再往下,仅仅是因为一个客观条件使得相互成为联系人的,叫做“朋友”,实在是勉强。
狭义的朋友(纯度最高的朋友)定义:无论身在何处,在任何时候,在有着共同认知或相互认可对方认知的前提下,都愿意保持交往、相互护持的人们,并且双方均愿意将关系长期维系下去。
在微信联系人中,哪里有相互护持这样的感情色彩?
在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来源,大致有这么几种:
1、从远在无微信时代就建立起来的交往人。这些人一部分转成了微信“朋友”,一部分坚持在手机通话联系。
2、工作中的同事,无论同事关系存续,还是不存续,因为上述的志同道合、价值观趋同、行为方式互相认可等三种情况,愿意保持着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带来愉悦感的。
3、把微信用作一个工作上使用的工具,因此有关联的、必须加的工作内部同事。
4、工作关系导致的外部合作者联系人。
5、某个场合(如参加会议,聚会)相见的陌生人,出于礼貌主动加他,或被他人申请加友,而成为“朋友”的。-----这是当面的陌生人成“友”。
6、某个自己的熟人,面对他人的一个询问/或求助,不能回答/或不能提供帮助,来寻求你帮助的,拉成小群,算作引荐,并由“本人”与远程的“他人”直接“加友”的。------这是不见面的陌生人成“友”。
我想微信里的联系人大致就是这几种来源了。
所以,在朋友圈里发动态,本质上,跟在微博上发动态,意义是一样的。
03
—
任何社交形式,都有自己的规则和文化,破坏它,就遭人嫌弃
前两天,我去菜市场,路边公共座椅上侉躺的一位闲汉,正拿着手机跟对方通话说,“抖音我不会发,我给你……”,我当时吃了一惊,微信和抖音普及到任何一个手机的持有者了?
任何一种社交形式,都有社交礼仪,当突然大量普及使用的时候,礼仪一定跟不上。
跑个题,我想起了一个关于小费的故事。
在有些国家,服务行业的小费,是“标准收入”,因为服务生的工资是非常低的,他们的工作,就是通过服务客人,而以客人的小费为主要收入的。这也是一个社交文化。
有的人到了国外,认为“给小费是阔佬们的事情”,“我在老家没有这个习惯”,因此拒绝给小费,自以为理直气壮,实际上就是在剥削对方的劳动,是被人不齿的。直接的,可能服务都享受不到。
这个例子很简单。道理也不难懂。
你如果认为“你在老家是这样的”,实际上是用一种傲慢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因为无知,总担心被别人骗,为防止被骗,尽量把篱笆扎紧,而又不知道篱笆该扎紧的尺度,因此,变成一种约定俗成文化的破坏者。是被人嫌弃的。
从遵从俗成社交礼仪的角度,说说微信聊天群。
04
—
在聊天群里讨论正经事,徒增是非
之所以我认为在群里讨论正经事是搞是非,理由很简单:
1、阅读愿望不一样,有的人终身没有阅读的习惯。
笔谈,往往会有信息遗漏,特别是遇到阅读愿望差的成员。这点我过去在工作中也遇到过,一些会叫喊的群员,以受伤者的姿态高声喊叫,这时候ta只顾自己喊,别人针对ta问题的回答,往往瞬间就被顶了4-5层楼,终于被忽略。而受伤者依然在叫喊。——实际上ta在叫喊着的问题,有人已经在前面回答过的,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信息不能被充分传递,构成无效沟通,是群的最大特点,纯粹浪费生命。
2、群如同村口老槐树底下的集会一样,是非常容易断章取义的场所。心思相同的人,很容易通过有意识地共鸣他人的某个句子,而把相关的观点放大成“群众观点”,而把整个导向带歪。——群往往是不解决问题,反而搞出新是非的地方。
有时候,即使本着友好、试图解决问题的本心去讨论,但由于参与各方的阅读意愿,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各种因素所限,往往表达者不能完整达意,接受者不能全盘理解,终究导致一个无效沟通——不走向反面算是好的了。
3、一些不懂得控制情绪的人,在群里肆无忌惮发泄情绪,甚至根据自己并不一定站得住脚的见解,发表对他人的不满。程度足够深的时候,就构成诽谤,严重者,需要负刑事责任。
4、长辈、晚辈属于不同的社交圈,这个几乎是常识。在由长幼共存的群,尤其要注意克制,特别是家长。家长如果肆无忌惮,那就是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播下恶毒的种子,可谓断人法身慧命,真正罪恶滔天。这样来使用微信这个本来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工具,也是违背了这个社交工具的本性。
无论是于公于私,聊天群,只适合用来日常问候,节假日祝福,这类留言基本上是单向传递的交流,或者浅层次双向互动(如一方发了红包,接收方表示感谢),需要反反复复交流来讨论的事情,如果弄到聊天群里,就是愚蠢。正经人不做这样的事情。
【健康生活主题】
【人性主题】
============================================
崇尚“相处和睦,与人为善,尊崇契约”的生活法则。倡导戒烟断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阅读、适当的兴趣爱好,是本公号的交流宗旨。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