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而不言,秘而不宣,中国人的计谋
关于谋略
'谋略'两个字,曾被古人称之为纵横之术,长短之术,勾距之术。古代研究、使用谋略的人,称谋士或策士。
了解谋略,必须要对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君道、臣道和师道有所了解。
君道,是领导的哲学与艺术。臣道,也包括了领导的哲学,但更主要是承上启下的哲学与艺术。
师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比较有名的话,是儒家曾子所说:'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用师者王,如周武王用姜太公,称为尚父,这称呼在古代是对尊长一辈才能用的。对现代人的启示是,领导人如果非常谦逊,找一个'师'来用,便可以'王天下'。用友者霸,如齐桓公重用管仲,汉高祖重用张良,刘备重用诸葛亮,都是这方面成功的典型。用徒者亡,是指专用服从、听话的人,那么,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儒家 曾子
谋略学,林林总总,包罗万象。从古到今,记载这方面内容的书籍非常之多,比较经典的有:
《春秋左传》,主旨是以仁义道德为标准,比较注重于经,即历史的大原则。
《战国策》,汉代刘向所著,集中了当时以及古代关于谋略方面的知识,偏重策略。
《史记》,司马迁所著,讲述了很多谋略的大原则,同时还注重君子之道,也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冰鉴》,曾国藩所著,传世经典的做人谋事之道。
《孙子兵法》,系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孙武所著,堪称军事谋略的开山之作。对后世影响巨大,据传拿破仑得到此书后,不禁长叹:若早得此书,哪里还会遭遇滑铁卢兵败。现代企业管理者常将此书中的谋略用于生意场,屡屡产生奇效。
《三十六计》,这本书的谋略思想,脱胎于《周易》,从古到今尽人皆知。
另外还有《人物志》、《长短经》、《素书》、《三略》、《六韬》、《权书》等等,林林总总。
谋略与战争
谋略与战争,是一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孪生兄弟。
在中国,有一部家喻户晓的谋略历史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在书中,作者妙笔生花、出神入化,把谋略在乱世纵横中的那种旋转乾坤、吞吐风云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一次次或大或小的战争,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集中国古代谋略之大成。
谋略学历史上最早有史料记载的一次战争,相传发生在大约公元前2640年。据说,当时黄帝以劣势兵力与东夷蛮族作战,在寡不敌众、难以取胜的情况下,设下奇计,将敌人诱至中原北部涿鹿郊外,乘着冬春季节大风骤起,黄沙漫天之际,一举将敌方消灭。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以谋略取胜的例子。
对谋略有一个明确而清晰定位的,是司马迁在其传世名著《史记》中,把周朝姜太公推崇为谋略的始祖。
到了东汉,班固又在《汉书》里,对权谋之术的用途和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权谋,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
春秋多权谋,诸子百家,多与谋略有关。如法家讲求御、治人、为政之术;纵横家讲究游说、心理战、谍报的技巧,结合了外交谋略与情报战的要素;道家更是不仅对儒家、纵横家、阴阳家影响巨大,对兵家影响尤其深远。自周以后,涌现出来一大批谋略家,姜尚、管仲、孙武、孙膑、苏秦、张仪、张良、陈平、诸葛亮、刘伯温等等,无不有着浓厚的道家精神。
谋略学三大宗派
中国的谋略,从特性及其表现类型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儒家谋略、兵家谋略、道家谋略。
最早起源于兵法而自成一体的谋略,如《孙子兵法》,均是从军事作战的观点和立场来讨论谋略。其特点是以达到'战胜'为根本目的,使用原则是'以手段完成目的。'
相反,儒家却是'以目的完成手段',孔子、孟子都主张仁义为本,重视权变。儒家用谋,以正道为准则,孔子、子贡、曾国藩等,莫不如此。
道家谋略,以老子《道德经》为代表,其特点非儒家、兵家所有,包括:
忍。其用意在于提醒人们在从事对敌斗争时,要对任何事物冷静地从反面去观察,再决定作战方案。历史上,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张良的'火山栈道'、诸葛亮的'德化南蛮'、王守仁的'推功太监'、曾国藩的'屡败屡战',均得益于一个'忍'字。
狠。有两层意思,一是狠绝,用心险恶;二是彻底、周密。
谲。对敌斗争,本就是一种用诡、用诈之战,翻开人类的竞争史,几乎就是一部诡谲的战史。
柔。老子主张用阴、用柔。阴代表顺与静,柔代表和平与谦让。一个人做事如果能够顺着势道而行,保持着恬淡冷静的态度,那当然要比盛气凌人、锋芒毕露来的合适且有效率。楚汉之战,正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隐。隐于无形,隐而勿显,都是对敌斗争的高招。《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刘备善隐,连奸雄曹操也骗过去。曹操论'龙'之变化,亦是隐的一段注解文字:'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谋略的特点
谋略,虽是克敌制胜的要术,但因为其柔、阴、机、巧与诡谲等特点,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一种说法认为上兵伐谋,用兵之要,贵谋而贱战,以权谋用兵,天下无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谋略乃阴倾之术,夜行之道。因为权谋都是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实施的,故有人一听到阴谋两个字便不寒而栗,认为不便著书立说。
谋略,也确实为中国文化中始终被人用而不言、秘而不宣的精髓。
其实,谋略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大致说来,有如下特点:战斗性、秘密性、诡谲性、机变性、综合性。
谋略,本质上是因敌而发、对敌而生的,无论大的战争,还是小的战役,几乎都离不开谋略。成功的谋略运用,无论是在攻击,还是在防御方面,无不都具有高度的战斗性。在《战国策》一书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谋略,因为是一种极端秘密的作为,无论是大谋、小谋,如果发生了泄密的事件,会产生不幸的结局甚至失败。因此,兵家孙子有言:'谋出于智,成于密,败于露。'
谋略又具有诡谲性。不仅可以出其不意,攻敌无备,也可以制造诡异气氛,高深莫测,有利于己方意图的实现。谋略因对敌而发,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重视权变。任何一件事的发生,皆有其征兆、迹象可寻。做人处事如果不能掌握情况的随机变化,那便无法抢占先机,注定了要失败。
谋出于智,成于密,败于露。
——兵家 孙子
军事作战讲究综合性,谋略也不例外。尤其现代社会,复杂多变,任何一个问题均牵扯到其他问题,倘若谋略者仅仅拘泥一己之见,只重视利益本身,决不可能有大的成功。
道与谋
道与谋的关系,恰如一个是唐三藏,一个是孙行者,道无谋不行,谋无道不立。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讲述了三藏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没有孙行者,得道高僧只不过是妖魔鬼怪嘴边的一块肉;没有唐三藏,成精的石猴也不过是被压五指山下的一个妖。如果说唐三藏西天取经是道,那么孙行者降妖伏魔就是谋。道无谋不行,谋无道不立,道因谋以成事,谋以道而扬名,唐僧取经,行者成圣。
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
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
若成若不成而无后患者,惟有德者能之。
——道家 庄子
坐而论道,道不出门;道要出门,谋要同行。
有谋之道,是成功之道;无谋之道,是失败之道。
有道之谋,是君主之道;无道之谋,是小人之道。
道是理想,谋是桥梁;道是目的,谋是手段;道是善事,谋是利器。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欲达目的,先备手段;欲渡彼岸,先架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