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隧道进口段病害治理方案讨论

一、基本情况

某隧道位于高山峡谷区,线路以两隧道夹一桥的形式通过。其中X隧道进口位于由玄武岩崩塌形成的大型松散~稍密状态下的堆积体部位。由于隧道通过堆积体难度较大,相关单位采用清除公路标高以上的堆积体约120万方后(弃渣就地在前部设置挡墙处理),拟采用隧道直接在高度约350m近直立的玄武岩陡崖进洞,并在拟在洞口设置长约20~30m的明洞防止落石。

由于以路槽的形式开挖,将造成右坡形成高约180m、坡率为1:1~1:1.25,各级平台宽为2m的高大边坡。技术人员拟在坡脚设置一排抗滑桩进行治理。左坡将形成高约40m坡率为1:1,各级平台宽为2m的高边坡。 目前清方平台距线路标高约40m。 根据现场反馈,该沟在1970s发生过大型泥石流。

图1 线路玄武岩陡崖及堆积体正面图

图2 泥石流沟谷上游

图3 泥石流沟谷下游

二、笔者建议

1、对隧道进口采用大规模清除堆积体实为可惜:

1)清方弃渣存在形成泥石流物源的可能。

2)形成的180m高大边坡由于开挖扰动,上部坡面汇水和坡脚沟谷冲刷,安全隐患大。

3)该方案工程造价太大,清方+明洞+抗滑桩+拦渣等,造价高,安全隐患大。

在目前已施工开挖至高速公路标高约40m的情况下,采用隧道通过堆积体由于厚度较薄而无法实施,故只能“将错就错”继续开挖堆积体。

2、方案补救

1)加强泥石流的调查,核查该段在加强泥石流防治的前提下,有无进行“桥改路”的可行性,从而在桥梁减跨的情况下,采用路基形式大量消化清方体而提供工程经济性指标。

2)即建议加强路基后部拦渣坝的设置和桥下渡槽的设置,确保路基的安全。且路基下游侧应设置具有泥石流拦渣坝性质的“曲形坝”挡墙进行锁口。

3)在开挖后的玄武岩高陡崖体下部,180m边坡一侧右线设置长约40m的抗滑明洞+长约20m左右柔性明洞对180m边坡进行被动处治,从而避免对高180m的特高边坡逐级进行处治时的不但工程造价更高,且安全性较差的弊病。

4)在40m的边坡一侧左线设置30m左右的刚性明洞和柔性明洞进行处治,防止玄武岩高陡崖体的落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