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阳货篇(九)

  一、原 文  
阳货第十七

17.0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二、释 解  

老师说:“小子们,为什么看不到你们学那《诗》呢?诗,可联想抒情以兴发情感;可察盛衰得失以观气节流变;可通情安详以合群庄敬;可诉悲申屈以平心消怨。近在家庭之间,可侍奉父母以尽人伦;远在朝廷之上,可事奉君上以安百姓;还可以从《诗》的鸟兽之起兴、草木之寓言当中,记识更多鸟兽草木的名字。”

  三、释 字  

迩(邇)

《说文》:邇:近也。从辵爾声。儿氏切。迩,古文迩。

《约注》:邇: 舜徽按:迩之言尼也。本书尸部:“尼,从后近之。”孳乳为昵,乃昵之或体,日近也。古读尔盖与尼同音,故《释名·释典艺》云:“尔,昵也;昵,近也。”《释名》例主声训,明尔昵古声通也。古者父庙谓之祢,经传亦书作昵,亦谓于己最近也。迩从尔声,古读则与尼同。

《玉篇》:邇:而纸切。近也,移也。

汉字“迩(邇)”从辵爾声。“爾”初文象三足的络丝架,上有锐头,中有器身,下有竖足,“㸚”象缠绕系其上的丝。尔是“爾”字的上半部分。张舜䘗认为,古“尔”与“尼”同音,《释名·释典艺》:“尔,昵也;昵,近也。” 《释名·释宫室》“泥,迩也;迩,近也,以水沃土,使相黏近也。”本义为黏近不远之义,引申为接近、浅近。
  四、素 说  
前一章老师通过“六言六蔽”的教导,让人们体悟“言”“不可以若是其几”的偏离和遮掩,从而把握“仁”、“知”、“信”、“直”、“勇”、“刚”“六言”的面向之“几”以及通过“好学”修偏去除“愚”、“荡”、“贼”、“绞”、“乱”、“狂”之蔽而归于道之正本。本章承接前章,让人们从正情教化之《诗》的风、雅、颂中,掌握《诗》之赋、比、兴的情感之实,从而达成诗教“兴、观、群、怨、事、识”的敦厚致乐而和合于道义之目的。

老师说:“小子们,为什么看不到你们学那《诗》呢?诗,可联想抒情以兴发情感;可察盛衰得失以观气节流变;可通情安详以合群庄敬;可诉悲申屈以平心消怨。近在家庭之间,可侍奉父母以尽人伦;远在朝廷之上,可事奉君上以安百姓;还可以从《诗》的鸟兽之起兴、草木之寓言当中,记识更多鸟兽草木的名字。”

本章需要注意有三:一是注意本章的文本是孔子对其弟子的教导,是期盼弟子们能从《诗》的温柔敦厚的教化中正心修身。但是,编者将此章编排在这里的用意,显然不是针对弟子的,而是针对“将欲士”的君子的,让他们把握《诗》的正情教化之功效,期盼在将来从政之时,能行《诗》的正身安民之作用。二是注意“小子,何莫学夫诗?”的语气中有急切的期盼之情,少了平日的慈祥平和。“莫”人们都当成了“否定性无指代词”,释为“没有”或者“不”。即“何莫”解为“没有人”或者“为什么不”。因这种解读和孔子一直重诗教相矛盾,故我没有采用。我认为“莫”应该是其字源的引申之意,即日落之后 “看不到”之意。因此,我将这句解读为:“小子们,为什么看不到你们学那《诗》呢?”三是注意“可以怨”的“怨”中没有“怨恨”之意。汉字“怨”,古文从心从令,会怒喝之意,篆文从心夗声,夗,像人卑躬屈膝,受人指谪、训斥,会蜷曲、背离之意。怨从心,谓有屈在心不得申,抱屈不申则怨。本义为怒斥、命令,引申指责备、不满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为:“怨而不怒”,黄怀信在《论语新校释》:中释为“抒发(心中的)悲怨”,这些释解都没有“恨”之意。同时,《论语》所传承的是孔子的“仁之为人”思想,其中本来就没有宣扬仇恨和怨恨的思想,因此,将“可以怨”释解为“可以使人懂得怨恨”,不妥;或者释解为“怨刺上政”和“抨击时政”,也不妥。因为本章是教导人们通过《诗》来正情修身的,“小子”是不具备“怨刺上政”和“抨击时政”的能力和智慧的。对此,我将此释解为:通过《诗》的赋、比、兴让人诉悲申屈而释放内心的委屈不满,从而使得内心复归于平和安定。另外注意“远之事君”的“远”中除了含有空间“远”之外,还有时间之“远”的含义,即“将来”之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