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三十】陈友云:我的老师刘泗江
我的老师刘泗江
陈友云
当我撰写这篇文章时,离小学毕业已34年,不知我的老师是否安好?因为自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到内退,我一直平凡卑微似尘埃,所以一直不敢看望您,不敢向您汇报。但您的风采气度、严厉、慈爱依然历历在目,像故乡上空一颗星,看或不看,想或不想,依然在原处闪烁。
老师,我虽然不是您最优秀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成长路上的恩师,虽不曾联系却时常想起。
在没遇到您时,我觉得数学比语文好学,简单易懂,无需死记硬背,把老师课堂上讲的默想一遍便万事大吉。而语文,一是方言与普通话相距甚远,注音或拼音写汉字很考人,容易出错。二是读课文时总找不到合适的方式,用纯方言有很多字词句读不出,用普通话吧,又“发、花、王、黄、鹰、因”不分。被点名朗读时,总是脸红耳热,在土洋结合中,在同学们的嬉笑中匆匆而过。虽然历次考试排名第一,全凭数学满分拉分,所以面对语文:要说“爱”你不容易。
您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没有像往常一样打开书本,教生字词、读课文、分段落及讲解中心思想等等,首先是自我介绍,还将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用“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语文课。至今还能记个大概:说一财主老爷子考两儿媳妇,看谁适合当家。题目就是让他们准备食材,并到厨房露一手。规定食材是四两张着嘴、四两弯着腰、四两着红袍、四两皮打皮。结果平日里夸夸其谈、张扬跋扈的大儿媳被考了个大咂嘴,而平日温文尔雅,不哼不哈的小儿媳做了三道菜,“辣椒炒虾”“清蒸螃蟹”“凉拌猪耳朵”,老爷子边看边品边享受……
“叮咚、叮咚”下课铃响了,大家似乎没听到铃声,没像往常般冲出教室,去室外跳房子、跳皮筋、捡子、踢毽子、滚铁环、打油板等课间游戏,一双双眼睛饥渴地望着您,聚精会神地端坐教室里听您讲课,胆大的学生不时提问“为么个”“后来呢”。“叮叮叮”,铃声再次响起,而数学老师已站在门口,大家才在“欲知后事如何,切听下回分解”中慢慢摸出数学书本。
(本次活动赞助商)
自此,大家都盼望见到您,盼望上语文课,期盼故事分解。因为那时农村的我们除了“语文”“数学”没有其他读物,整天除了填不饱肚子,脑海也空空。而您除了教我们课文,讲那么多动听的故事,还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虽然很多故事已“还给您”,但听的故事却深深地烙在脑海。而您时而抑扬顿挫、时而神采飞扬;同学们则时而凝神静气、时而唉声惋叹、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欢呼雀跃,一帧帧、一幕幕令人难忘,令人回味。
放学后,我常骄傲地告诉村里的伙伴,又听了什么故事,语文老师如何如何好,他家在哪,师母多漂亮,老师三个孩子多么聪明伶俐……
一次,您让我们以《悯农、锄禾》为题,扩写一篇作文,那次,我以您讲故事的方式为框架,以父亲劳作为原型,以自己农村生活的艰苦艰辛为基础,通过想象,写了篇千吧字的文章,当时的您如获至宝,拿到学校到处宣传。说:我们班班长、大队长,不仅数学能打满分,作文还能写这么长这么好,听听“古铜色的脸、白白的日头下、汗流浃背……”那年,您推荐我为乡“三好生”,并带我吃了白白香香的“钵子饭”,那体验,那感觉,如今回想,依然感慨万千。
因为您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我对您除了喜欢、尊敬外更多了亲人般的亲近。有一年春节刚开学,我将大姐送的一张新年日历宝贝卡在成绩册里,交成绩册时又忘了拿出。十多天后,突然记起心爱的小礼物,我想立即拿到它,但又不能让您知道只是一张卡片。于是便假装急切、惊慌地跟您说:“老师,我的压岁礼物放在成绩册里了,不知还在不在”。您看我可怜兮兮的样子,赶紧带我一起翻找,拿出小小的卡片时,您顺势弹了我一小“嘣”,“小鬼头,还以为你把压岁钱放里面了”,随后是我们开心的笑。
您不仅教我们文化知识,讲故事,还时常关心我们上学路上的安全。那时,我们三个生产队的孩子被划分到柏夫小学,上学就必须过河,一处是水坝,一墩一墩,腿短的老费劲;一处是石板桥,没有栏杆。每年桃花盛开的时节,总会发春雨涨洪水。一涨水,水坝是没法过,而石板桥虽说西面齐岸,但有点像断桥,东岸没有直接与岸齐高,为了灌溉农田,凹下一两米深。因此即便过了石板桥,对面还有十多米低洼处很危险,而那时父母都要出工,也没有哪个家长接送过孩子,在家长脑海里也没有过不了的河,危不危险这概念。只有您,上学时间段,每次下过大雨,第二天一早便守候在河对岸,将孩子们或背或扛或牵过去,放学后,再一个个安全送到对岸,水量实在大时,便在对岸打手势,给孩子们放假,而各家父母见自家孩子没上学,还以为逃学,需证实才免“笋子炒肉”——小毛竹拔掉叶子后扎成小梢,专门抽打犯错的孩子……
如今细想,心暖暖的,眼润润的,虽然您不是孔夫子、不是藤野先生,我也不是贤人高足,但您是我今生难忘的先生。想起您,便想起童年、想起母校、想起故乡、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您的教育、鼓励和关爱,刘泗江老师——您如清泉般滋润了我们的心田,如阳光雨露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审稿:丁松 编辑:夏显亮
作者简介
陈友云:女,1974年12月生,湖南邵东人。西南文学网散文编辑,六盘水钟山区文学沙龙会员。作品散见于《贵州工人报》《首钢日报》《六盘水日报》《钟山文艺》等报刊杂志。散文《母亲不想长寿》《童年记忆》《趣话吃鸡》曾多次在《水钢报》与水钢工会获一等奖、二、等奖。
“孔雀文化”
——在等你
长按扫码可关注
链接:
(征文本微刊不支付稿酬,奖赏款100%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