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法:平淡中见神奇,最能看出一个书法人的水平高与低

胜军的空间2019-12-29 11:19:18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艺舟双楫·邓石如传》

说的就是书法的章法。

什么是章法?

如果一副作品叫作一个篇章,那么章法就是把书写内容由字组成行,有行组成篇的方法与过程,由于作品的形式是多样的,所以章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也是简单的说: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

可以这么说,首先进入读者眼睛,让读者产生感染的就是章法,古人说:

“积点以成字。积字以成篇。”

如何把字写得“生机联属、息息相关”,关键就在“章法”二字!

广义的章法包括:分行布白,题款、钤印。

傅山《行书五言诗》

章法的核心

传统文化中,最讲究的“和谐”二字,章法也不例外!

章法的和谐就是“阴阳和谐”,这是对作者审美能力一种考验,按绘画艺术来讲,也叫“构成”!就是空间的构成,所谓的“笔迹者,界也”!

就像写文章要讲究动笔前的“谋篇”,绘画要事先“构图”。书法创作前也必须事先进行“构思谋篇”。

唐代韩方明在《授笔要说》所讲:

“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然意在笔前,意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想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则非谓能解也。”

“意在笔先”的理论走到极端,要求把点画、结体和章法一切都设计好了。

今天先谈谈分行与布白,即根据纸张的大小和书写内容的多少,来安排一件作品写几行,每行多少字,并留出落款,钤印位置和方法。

赵孟頫《心经》节选

分行

书法创作与现在读书是不同的,在一副书法作品中,由于纵向行列书写,所以纵向的一排字称为一行。

行书讲究行气,讲究上下贯通,尤其是行书、行草作品,强调书写过程的连贯性,因此行气十分重要,如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都是行气贯通的,但横向并不对齐,并不成列,这点是与楷书不一样的。所以行书要求有行,不要求有列,也是打破楷书比列关系的表现。

行书的形成

行气的意思是一行的连续性与贯通感,其审美依据,首先来源于对书写者的技法熟练之要求,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首先是对各种技术的熟练程度的认可和欣赏,最有影响、最有文化审美的例子就是的庄子的《庖丁解牛》,乃由技之熟练而进乎道也。关于书法,王僧虔有论曰:

作字要熟,熟则神采充实而有余!

古人论行气有“气通于隔行”之说,一方面说明行气不是单调的,直上直下,另一方面说明行与行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更具体一点说,行书每一行的每一个字都不是平摆叠放的,而是以本行中轴线为坐标,在一定幅度内,左右欹侧,形成了动态的、鲜活的、发散的行气。

比如:王献之《鸭头丸贴》、《地黄汤贴》等,王羲之的《兰亭序》亦是如此。

王献之《鸭头丸贴》

从中可以看出,行书的欹侧摆动,尽管有时一个字两个字倾斜比较大,但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整行中,是平稳的,也就是说明一行能包容一个和若干字的不平稳,这恰恰是行书本体变化和神采的应有之意。

王献之《地黄汤贴》

行书行气的变化

在一幅作品中,一般来说,行距要大于字距,字距越远,行距应该越大,字距越近,行距就越小,行距大的作品显得行气足,通篇比较疏朗、安静。如杨凝式《韭花贴》,字距本身较大,行距又大于字距,既保持了通篇的疏朗,又保证了充足的行气。

杨凝式《韭花贴》

在一篇作品中,行气可以不同的变化,同样是杨凝式的作品《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前面行距小,后面的行距大,这种变化完全是作者情绪使然,自然形成,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的审美变化与感受。包括王献之《十二月贴》,全篇五行,中间行距小,两边行距大,既有放松,又有紧迫,一件作品提供了三款审美空间,这就是给我们很大启示;一篇作品,可以容纳甚至追不同的行距变化,以增加通篇的神采与艺术效果。

杨凝式的作品《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王献之《十二月贴》

王献之《十二月贴》

在一篇作品中还可以调节成字距、行距比较接近的状态,使人感受,如满天星斗,如米芾《中秋诗贴》,写了两遍,由于行距不同,而视觉效果完全不同,此作虽然是小草,但对于我们写行书可以参考的,在看看王献之《东山松贴》,亦有散散落落的效果。

米芾《中秋诗贴》

王献之《东山松贴》

布白

布白的要求是计白当黑,黑是线条,是书法作品的核心,书法作品的完成,一切都将围绕线条来完成。

计白当黑既把线条的地方与线条同等对待,因为黑依托白而存在,而生神,白依靠黑的分布而表现的价值与美、黑与白完全是阴阳关系、辩证关系。所以,章法美不美全部依赖计白当黑的审美把握,一个书家,当结字和线条到位的情况下,留白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

留白的思路

留白的基本思路,一时字距大小的安排,二是行距大小的安排,三是正文最后一行的安排,四是落款的位置安排。

在此我们以明清书法作品为例,因为中国书法到了明代由于建设的变化才有了高堂大轴,有了正式的落款和钤印,字距大小,行距大小前面已讲过,在此重点讲正文最后一行与落款的位置安排。

正文最后一行的安排,在整幅作品中,正文最后一行最好不要满,可以留下两三个字的位置,也可以留下半行的位置,甚至可以只保留一两个字,如王铎作品:

王铎作品

错落式留白

落款对于通篇的留白具有重要能动性和回旋余地,通过落款与正文最后一行的配合,在作品左下部留出错落式空白,是最佳的空间分割,一位书法高手,在作品左下部这一块空间,不管款字多还是少,总能游刃有余地留下错落式的白。

最后一行空间小时,可以落穷款,既只落名字,傅山的六言诗,只落一个山字,更加保证了珍贵的留白。

傅山《陆机六言诗轴》

最后一行空间大时,可以题记,以达到最佳的留白效果,如王铎《广平道中》,此作正文已经写满,另起落款是,空间还是很大,故作记,增加了对比与留白的选择。

王铎《广平道中》

最后正文写不下时,可以写在落款位置,以保证留白的审美空间,刘石庵《论书一则》,此法古人运用不多,今人因布白能力不够,故相对多一些。

手札式留白

手札式留白是文人书信的一种格式,其中含有道德修养的价值,既凡遇前辈或令作者尊重的的人物姓名,以及相关性事项,必须重新起行,写在最上面。因此形成了上齐下不齐的格局,

如宋、元手札等,这种形式也可服务于今天的书法创作,如横幅创作,尽管不是书信,但可借鉴之。

赵孟頫手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