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知觉(外一篇)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生活着万万千千种生物,人类只是这万千生物中的一种。从生物学来看,人是有血、肉、骨以及五脏六腑等组成的,本质上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万物皆有灵。但人为什么又被赋予万物之灵长的称号?
灵明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的。宇宙能进化出灵明,表明宇宙本身潜在着灵明。从这一点说,灵明是客观存在的。王阳明称:“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灵是知觉的产物,也就是人心的认识作用,它是万物之精华,指向整个了世界,包涵了万物。人的灵明“知觉”经历了万千年的适者生存后而更高级,它把人和万物区分开来,使人不再像其他动物那样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人也因此摆脱了自然的混沌,主宰了地球。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差异性来源于灵魂的差异,源于生命能量的差异,当人们修养身心、寻觅成圣之道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发掘内心的那些知觉,就如同我们所有的爱恨情仇、荣辱成败,均源自于灵魂的差异,知觉的不同。
当今世界科技手段越来越高级,它在对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人对自身和自然的感觉感知能力却越来越丧失,无知无觉就没了灵性,成了行尸走肉。“举头三尺有神灵”,灵之动谓之神,知生智,觉生慧。人孜孜不倦的读书,追求智力的提升,但往往忽视提升“慧”的能力,丢掉了“慧根”,就是书呆子。还有人说,人60岁之前是“知”,看的是厚度;60岁之后是“觉”,看的是深度。两个甲子加起来正好是人的自然寿命,看来天道使然,60岁退休是有道理的。
知觉与“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是知觉运动。一招一式的动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身的内部状态,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去内视自我,感知身体所有的变化,感知身体里面有没有僵紧硬滞的东西,然后去化解它。
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用意不用力”,它是传统太极拳修炼的不二法门。“用意”是指以正确的意念引导身体的动作,内察并时时做到以心行意,松而不懈,匀而无碍;“不用力”,是指不用蛮拙之力,以意行气,全身灵动,神形自然。如果有拙力,便会身体僵硬,硬则不通,不通则滞。这样情况下,我们便要通过收视返听、心使意指来把它化掉,最后达到一个均匀、平衡的状态。外国人第一次用筷子,即使很用力但也夹不起来菜,甚至越用力菜越容易掉,因为这个时候他的注意力在筷子上。而我们为什么可以轻松的甚至不看筷子而不费力的夹起菜来?因为我们自儿时长期反复的使用,已形成对它高度灵敏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在菜上,我们想吃菜,想夹什么菜就夹什么菜,而不是再想着怎么用筷子和怎样使劲。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这种“用意不用力”的例子。比如说球星踢球、写字、骑自行车等等。
用意不用力,不断精进之后是'得意忘形',这是熟练掌握某种技能之后的随心所欲的一种状态,是一种高级阶段的体现,虽柔显其外,但刚蕴其内,刚柔相济,又自然顺遂。
太极拳不是表现在姿势有多漂亮多标准,重要的是在动态中有没有对全身心内外的知觉。太极拳之所以叫高级运动,就因为它练的是知觉,知觉衍生出来的就是“灵慧”。(本文作者为绿氧谷太极公益课第6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