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哥窑真品收藏
明曹昭《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哥窑条: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者土脉粗燥,色亦不好。这里对哥窑地描述就比较仔细了,哥窑分出了新旧,而且新窑显然质量下降了许多。更重要的是,《静斋至正直记》与《格古要论》都认为哥窑有新旧之分,且其烧造年代不晚于元代。
宋代墓葬及文献中既无哥窑瓷出土也无记载,是因为它根本就不是宋代所产,宋人压根儿就没见过这东西。它本是元物,因文献作者的不严谨而使后世渐次附会,此说有元代出土哥窑器为证。问题是,尽管它有元物证据,但仍不够严谨,因为元代的出土物并不能成为宋代无此物的证据。
在明万历年间,著 名戏曲家高濂(1563~1620年前后在世)在其著作《遵生八牋》卷十四“论官哥窑器”条记载哥窑窑址内容与王士性《广志绎》相似,而且更详细,他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论制,如商庚鼎、纯素鼎、葱管空足冲耳乳炉、商贯耳弓壶、大兽面花纹周贯耳壶、汉耳环壶、父己尊、祖丁尊,皆法古图式进呈物也…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二窑烧出器皿,时有窑变……后有董窑、乌泥窑,俱法官窑,质粗不润,而泑水燥暴,涵入哥窑,今亦传世。后若元末新烧,宛不及此……。
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细眼者俗称“鱼子纹”;纹片细碎者也叫“百圾碎”;较粗疏的黑色龟裂和细密的黄 色裂纹交错着,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就被叫做“金丝铁线”。这种因胎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意外出现的工艺残缺,使哥窑青瓷呈现出了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也由此沉淀下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并形成了历代哥窑最 具代表性的技艺特征。
1996年9月,在杭州老虎洞发现一处窑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5月至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两次对该窑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获取大量器物残件、瓷片和窑具。经深入研究,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宋代地层中的遗物应为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地层中的遗物是“传世哥窑”,后者是仿造前者的,“传世哥窑”的实质是南宋灭亡后仿官的产品。也有专家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即《至正直记》所述的“哥哥洞窑”。至此;可以基本确定,传世哥窑是元代的产物,绝非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它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此外,哥窑虽贵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元、明、清的记载又甚为混乱。有人说哥窑窑址在浙江龙泉,也有人说在浙江杭州,更有人相信它就是子虚乌有……因此,哥窑的身世直到今天依然是个不解之谜。但无论如何众说纷纭,哥窑瓷器珍贵的珍贵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鉴别哥窑,得从练就排除古时仿哥窑制瓷入手。清楚一个事实,传世哥窑,哥窑型和龙泉哥窑是三类不同的概念。对于历代宫廷收藏从而“明媒正娶”流传至今的哥窑产品往往才能确保是宋代所制造的传世哥窑;而浙江龙泉烧制的黑胎青釉带开片的哥窑一般被称为龙泉哥窑,也隶属哥窑家族的直系血脉;而元末明初墓葬、窖藏、遗址等地点中发掘的,往往是后世的仿哥窑制瓷,学界称之为“哥窑型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