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泰蓝的近期相关信息
景泰蓝又称掐丝珐琅,是中国的著 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更是我国传统工艺一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我国列为第 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泰蓝制作的最 后一道鎏金值得一提,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清晚至民国期时鎏金薄点由于镀金工艺耗金量比较大,有一些无良者会在此工序上做手脚,用其他金属代替黄金,那样出来的颜色发涩,整体的金色也就不能像真正的黄金那样能给人以纯正耀眼的感觉。
清晚期也就是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到清朝结束差不多在鸦片战争前后,景泰蓝的制作费用成了清政 府的一个主要难题。内忧外患使清政 府无力承担庞大的制作成本开销,于是清政 府决议遣散宫中大部分御用景泰蓝制作工匠,允许民间制作和使用景泰蓝制品,这使民间的作坊得以发展、繁荣。在清末民营公司作坊开始了大批量制作景泰蓝制品,由于制作器物针对层面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根据不同层面的人的需要景泰蓝制品也分成三种档次,一是高 级出口仿古品种,二是高 级陈设品种,三使普通生活用品的品种。这三类品种的质量的差别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许多景泰蓝收藏家经常把一些最普通生活用品类景泰蓝制品当成精品来收藏,要知道此时工艺与清早期相比是有很大区别的,器物多为轻薄。镏金工艺薄,经过短时间就基本脱落干净,器物的底部多有旋纹。
景泰蓝,全称铜胎掐丝珐琅。由于其在明代景泰年间获得了史 无 前 例的发展,又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故习惯称之为景泰蓝。
晚清到民国时期正是第四次收藏热,大量西方人来搜集中国的文物。西方人对景泰蓝的认识颇高,认为这是代表中国宫廷文化或者说贵 族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大量景泰蓝都流往欧洲。受此影响,当时古玩店里不摆几件景泰蓝,显得档次低。换句话说,有品位的买家一看你店里连景泰蓝都没有,转身就出来了。
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清朝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称为"造办处",景泰蓝也是造办处产物之一。
景泰蓝,中国的著 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