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林生活散文《谒并耕先生》
谒并耕先生
陈振林
吾知并耕先生之名时,先生盛名久矣。
前日,家母小恙,西医无策。有友建言,中医可治。吾猛然忆起并耕先生,乃吾邑大中医也。遂觅号码,电话叩之。先生接我电话,欣喜回话:尔为我小友也,可速至。
不想,先生记忆如此清晰。不意,先生已是耄耋高龄。
先,吾初入县城,即闻先生华佗之誉。坊人皆传,有杏林奇人柳并耕,原柳关红军医院院长,特擅中医,于繁华红军路茶庵街尾,辟“柳并耕门诊”悬壶;皆言先生温和细致,药到病除,可谓神矣。
后与先生初见,于十余年前笔会之上。笔会为家乡作家协会所组织,在席字卡上,我见到“柳并耕”三字,想起先生神医之传。又觉此名雅致,有文化韵味,当即记于心中。然当时匆忙,与先生未曾有一言半语,成为憾事。
先生之名,我自铭于心。名曰“并耕”,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之语。其语为贤人治国,当与布衣同耕同炊同食之意。先生悬壶济世,已成贤人;医治众生,已胜饔飧。可谓名副其实也哉!
先生医术,精于中医,承华佗衣钵。上世纪七十年代,即有《针刺、中草药治疗晚期丝虫病》之论文刊于《赤脚医生》,有《活血通络散治疗坐骨神经痛》之论文刊于《湖北中医》等。先生行医基层,治病救人无数,可谓理论与实践结合者,实乃医中之医者也。
先生好文,以古诗与散文为长。有友仙逝,先生为之作《悼抗美援朝老党员兴礼翁》诗:
昔日抗美跨前方,
冰雪精神鸭绿江。
战乱青春烽火历,
小康岁月子孙强。
驱邪扶正浩然气,
乐善好施美誉扬。
哀悼礼翁乘鹤去,
秋风飒飒送仙乡。
周末弄孙,游于公园,先生便有游记:“……步入园内,沉醉一方娇妍,展现气象万千,清风拂面,心境怡然,往来游客,笑语连连。极目眺望,江南隐现桃花山;转身环顾,八面绿草尽如茵。树丛茂密,鸟语声声,此起彼伏,花影婆娑,清香浮动。”文笔老道是大家,字句清新如少年。
谒见先生,先生早已候门而迎。与先生以手相握,先生轻言:“君年岁虽轻,文学路上,当为我师也。”我羞愧难当,先生之医道文品,早胜常人也。与坐谈,已是九十高龄之先生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风趣。先生言及刚从沪返家,其坐诊于沪上某大医院,每日五十余专家号,累也幸福;先生提及家中二位爱子,一西医一中医,满是自豪;先生谈及在香港之时,老乡熊自仁将军专程问候一事,大笑如孩童。
客厅里,匾额三四,为之前乡人祝先生八秩寿语。入先生书房,如换了世界。房间不大,墨香扑鼻。挂国内著名书画家字画七八,展吾邑一流书家如张树棠、鲁萍庵大家作品二三。窗前有小桌一张,台灯一盏,此为先生每晚习字写文之处。先生笑言:每日已成习惯矣。
我随赠二小作呈与先生,一《鲜花在每一个脚印绽放》,一《最是人间留不住》,书中扉页题字,曰:
文品人品一柳,
杏林文林并耕。
又见先生客厅有一小照,为2003年4月3日所拍摄,作家协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合影也。先生坐于前排,吾立于后排。此,正为我与先生初见之日。
我告辞,先生留我共餐。因有事,我只得婉谢。出门,先生随我至楼梯,我拱手让先生止步,先生目送我,直至楼梯尽头。
陈振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特级教师。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全国“十佳教师作家”,教育部认定中小学校图书馆图书作者,全国“四方杯”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评委。以文学养教学,以教学促文学。30多篇小说入选中、高考相关试卷,300多篇(次)作品入选各种选本。在《语文报》《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月刊》等报刊发表教学文章210多篇;在《人民日报》《北京文学》《小说月报》等报刊公开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出版文集《阳光爬满每一天的窗子》《父亲的爱里有片海》等24部。系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获得者,“青铜骏马”文学奖获得者,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作家,上海图书一等奖获奖家,“中国好故事”获奖作家,“百年百部故事典”作家,全国第二届吴伯箫散文奖获奖作家,第十四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大奖获奖作家,《北京文学》“重点推出”作家。《读者》《意林》《文苑》《百花园》《教师博览》等刊签约作家。
陈振林文字工作室,是陈振林文学创作与教学写作的自由天地,原创高效撰写各类文字(报告、总结、交流材料,演讲稿,小说,剧本,策划书,广告词,新婚对联,企事业文化整体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