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潮:只有1/3的病是医生治好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 李海潮


经常有业内人说:病,1/3是自己好的,1/3是怎么治也不好的,只有1/3是医生治好的。这样说有几个意思:从患者角度,医生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情况连一半都不到,不要要求医生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从医生的角度,认清自己的价值,做自己能做的事。有时,看不好病也会让一些医生觉得自己很无能,很自责;从旁观者的角度而言,有人会说原来真相如此……

无论如何,认清现实总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医疗,医疗能发挥多大作用,这点很重要,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焦点就在这里。对医疗结果不合理的高期望值是医患关系紧张程度中高张力部分的最重要因素。从这方面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从另一方面讲,医生和患者也不应就此认为医生只能在1/3的情况下有所作为,如果真的这样想,那对医疗的理解就有失片面了。

从专业角度保持理性和温暖,是医生的职责

简单而言,医生在这三部分中的作用:

关于自愈:第一,疾病往往是由医生诊断的;第二,是否可以自愈,医生更为清楚的;第三,告诉患者对这类情况进行自我判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也是医生的责任。这三个方面离开医生都难以完成。因此,不是因为1/3可以自愈,就觉得医生无所作为。

关于能治好:医生不应该满足于治好,应该追求治得更好,追求高质量,成本合理的治疗方案。

关于治不好:首先医生应该通过和公卫专家,基础医学等研究者们的合作,不断拓展能治疾病的疆域,缩小无法治疗部分,这是医疗永恒的追求。

其次,治不好又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治不好但没有什么直接后果的,比如年龄增加,新生了自己觉得刺眼的白发,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第二,治不好,但可以通过努力长期与疾病共存,而且能有效维护器官的有效功能,这就是为数众多的慢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哮喘等等,这些疾病很多时候通过个人的自律和药物的配合,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系躯体的正常机能,虽然还是戴着某疾病的帽子。这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把维系健康的职责都推给医生,患者自身改变的努力和坚持,在很多时候效果不低于药物等的治疗。面对这些病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自暴自弃。因为,尽管有时候看起来比较严重,但大部分的确都是“慢病”,因为慢,会给你机会修正自我。现在有不少肿瘤和原先预后恶劣的疾病在科学家和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正在逐渐转变为慢病。

第三,真的无药可医,且后果无可挽回。即便到了这样的时刻,医生也仍然可以有所作为。保持理性,给患者以尊严,给悲伤的家属以劝慰,帮助人们正确地理解生死,选择合理的方式尽量减轻痛苦,而不是非理性的“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不惜一切代价”的前提应该是还有“一线生机”,失去了这个前提,更多的努力对患者而言往往是加剧了痛苦,对家属而言是让患者在离去前承受了更大痛苦的后续心理创伤。从专业的角度保持理性和温暖,是职业所赋予医生的神圣职责,是医者敬畏生命的重要体现,是让患者和亲属都能获得安宁的关键保障。

医学不仅是药物和手术

医疗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常常给人以错觉,以为医生的工作就是去治疗疾病,或者更狭义一些,是治愈疾病。所以,有时称赞医生经常会说“药到病除”。我们把治愈疾病当成是最重要的目标。而实际上,除了治愈疾病,减轻痛苦,缓解焦虑,维护器官功能,乃至给予患者和亲属以必要的心理疏导,建立正确的生死观,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都是医者的重要职责。带瘤生存,维系生活质量,塑造健康心态等都是以患者为本的重要理念。医学不仅仅是药物和手术,它的确关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是科学和人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温度的仁心仁术。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