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窑瓷器知识普及
宋代哥窑生产的瓷器形式多样,包括瓶、炉、尊、洗、碗、盆、碟等,这些瓷器的釉面大多为缩釉和棕眼,颜色大多为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面光润滑亮,釉色以炒米黄、灰青为主,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过工匠的染色后,瓷器的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被称为“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
在中国陶瓷史上,记载哥窑的古文献并不少,如元代的《至正直记》,明代的《格古要论》、《遵生八笺》,以及清代的《博物要览》等。但,这些古文献都未就哥窑的窑具有所揭示,甚至哥窑之名,在宋代文献中都未能查到,直至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之说。对此,清代的《饮流斋说瓷》释云:“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裂,即开片也。”就是说,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即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但人们却仍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为解此疑问,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研究者因而推断,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作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
比陆深略晚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文中“取土俱在此地”已将哥窑产地定为杭州。这一前一后的两种说法,是明代文献中最典型的关于哥窑产地的记述。
哥窑的鉴定方法:其一,裂纹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釉色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其二、底足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其三、攒珠聚球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记载“哥窑”的古文献主要有:元代的《至正直记》,明代的《格古要论》、《遵生八笺》,清代的《博物要览》以及明代的《浙江通志》等。但究竟哥窑窑址何在?性质如何?一直是陶瓷史研究中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
统计数据表明的中国存世的300多件宋代哥窑瓷器有多少是宋代传世的绝品,有多少是后代仿造,又是另一回事了。各位在收藏过程中,区分眼前的物件是真正的宋代哥窑瓷器还是哥釉时,得多长些心眼了。
哥窑的鉴赏价值突出表现在“化残缺为神奇”。哥窑表面的纹片本来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一个缺陷,结果经过文人的归纳,认识到这是一种美,所以哥窑是典型的缺陷美,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属于美的另外一个范畴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