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秘而不传的脉法78条

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或十全大补汤佐以补肾之味;沉数阴中无阳,八味地黄丸。

二五、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脉,后必喘促泄泻而亡。浮而虚,补中益气汤;沉而迟弱无力,命门无火,宜大补阳气;数为虚损,难治之证。

二六、右尺洪而有力,六味地黄丸;无力十全大补汤;沉细八味地黄汤。

二七、左尺沉细数,亦用六味地黄丸。两尺浮大,肺气先绝,金不生水,故尺浮大。

二八、左尺微细不起,右尺带数或浮大,病名虚损,调二三年方愈。

二九、凡浮大之脉,见于右尺者,俱是假火,按内伤施治。

三十、凡虚损痨病俱见于右尺,伤风外感俱见于左尺。左尺不见太阳,内伤劳役无疑。

三一、脉沉而有力,大便秘者,用承气汤;沉而无力,大便秘者,芎归枳壳汤。

三二、凡脉沉而带数,阴中伏火也,宜泻阴中伏火,六味地黄丸之类;豁大无力,阴气犹未绝也;倘豁大有力,三月后必亡不治,泄泻见此脉者,亦不治。

三三、凡杂病伤寒老人,见歇止脉者,俱将愈之兆。惟吐而见歇止脉者死。

三四、胃脉见豁大,保元汤加麦冬、五味子。见于脾脉,保元汤加干姜、白术。见于大肠脉,八珍汤加黄柏、知母。见于肺脉,八味地黄丸。见于小肠,六一散或车前子、木通等药。见于心脉,大补阴丸。见于肝部,四物汤加柏母。见于胆部,黄连泻心汤。

三五、凡豁大之脉,须沉缓可治,沉则胃不绝,缓则脾不绝;倘非沉缓,药必不效。

三六、凡脉豁大,外有火;沉细,里有火。六脉俱有火者,宜八珍汤和之。

三七、凡诸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无数短、紧细、豁大,易治。

三八、浮沉迟数弦紧洪,有力为实无力虚;狂言乱语沉细死,无言无语缓莫疑。

三九、凡病,前宜表里和解及归脾,再调气血痰。任意治之,不外参苓芎归,再加术草芍地,应陈皮倚着八珍用。

四十、凡脉浮大数,或两手浮大数,或轻按浮,重按虚小,或肾脉重按无力不清,皆中气不足。微紧,微弦,微数,皆系脾胃不足。

四一、凡脉沉迟冷汗出,险;沉细冷汗出,死;洪大冷汗出,立死。

四二、如脾脉顿数,肾脉重按无力不清,外无表证,宜补中益气。尺脉大于寸脉,阴盛阳虚,宜汗。寸脉大于尺脉,阳盛阴虚,宜下。尺脉浮而有力宜表,无力补中;沉而有力滋阴降火,无力地黄丸之类。

四三、凡脉洪滑系阳脉,无痰则为富者脉,洪大、浮大俱为病脉。沉细系阴脉,沉迟寒,沉数热,倘沉实、细、数俱为病脉。

四四、左脉微弱,右脉豁大有力,方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

四五、右尺大,君不主令,相火代之。邪火不杀谷,宜温火以生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

四六、血证脉见豁大无力可延;短数、细数、紧数、豁大有力不祥。

四七、凡身热有汗,俱属血分虚。若脉浮大无力,作阴虚治之必不效。

四八、唯脉浮大有力者,六味地黄丸加人参,或作汤服。

四九、下部见数,不得用干姜,宜附子升起;上部见数,宜用干姜,以其温中达下也。

五十、心脉洪大,命门脉不起,是为心之正脉,主富;匀净,主贵;沉小,亦是正脉;豁大,心包络少血,宜归脾汤之类。脉见短涩,俱是心包络不足。

五一、肝脉弦长脾脉缓,不唯无病,且富且贵。

五二、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宜山药、莲子、五味子之类;带数,中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

五三、脾脉缓,但肝脉或弦,或紧,或弦紧洪数,俱从肝治之。

五四、肺脉短涩,心脉浮洪,宜利小便。肺脉浮大,或豁大,或微细,虽心脉不平,亦当从肺治之。

五五、浮而有力,表实当汗;无力,阳虚当温。沉而有力,积滞燥粪,当下;无力,阴亏当补。

五六、凡豁大之脉,俱是阳虚。

五七、沉而紧数属热,脾阴不足也,四物汤加知柏之类。沉而短数、细数俱从内治之。

五八、脉见于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余治;脉见于左手不平者,莫作内伤不足治。

五九、左曰有余,右曰不足。

六十、若脉浮大数,宜于气分中佐以血药;若沉细之脉,宜于血分中兼用气药。

六一、人之为病,虽曰虚、实、寒、热四者,而多兼见焉。

六二、热则流通,凡浮、大、数者皆热也。

六三、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

六四、实则形刚,滑、弦、紧皆实也。

六五、虚则形柔,涩、濡、缓皆虚也。

六六、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大数为热,小迟为寒,长为热流通,短为寒凝结,实为邪气实,虚为正气虚,弦紧为痛,短坚为积聚,濡缓为湿,缓大为湿热,滑为血实、为痰,涩为血虚有郁。

六七、凡右关缓而有力者,胃强脾弱,白术一钱,白豆蔻仁三分,甘草五分,陈皮五分,共为末,肉汤调服。

六八、凡细脉宜沉细而起,是为阳虚之渐。转沉而数,痨瘵不治之证,脉在中,不死。

六九、弦脉,甘酸之剂皆可用,黄芪建中汤之类,甘草芍药汤。

七十、洪脉,甘寒之剂皆可用,热邪所伤,三黄丸、调胃承气汤可也。

七一、脾胃缓脉,如得本经太过,湿邪所伤,除湿淡渗之剂皆可用,平胃加白术、茯苓,五苓散。

七二、涩脉,燥热所伤,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加熟地。

七三、沉细脉,寒邪所伤,甘热之剂皆可用,理中汤、四逆汤。寒甚者,理中加附子、益黄散、养胃丸。

七四、六脉俱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之证。

七五、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此火投于水,大寒之证,宜温之。

七六、脉沉厥,紧而涩,按之空虚。若洪大而涩,按之无力,犹为虚寒之证,况沉紧按之空虚者乎,是阴寒在内,中下焦虚寒之极。

七七、脉来缓而弦急,按之指下洪大,皆中之下得之,脾土受邪。

七八、脉大则无火,脉细则无水。

附:29脉象记忆歌诀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

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6.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

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迟,迟缓涩脉与结脉)

1.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至,平人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痰食阻。

4.结脉:迟而时止无定数,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症候全。

四、数脉类(五至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

1.数脉:五至以上不足七,热证亦主里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3.促脉:数而时止无定数,阳亢脏衰痰瘀食。

4.动脉:脉短如豆是动脉,滑数有力痛惊恐。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

1.虚脉:举按无力指松软,虚脉虚证一对一。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与湿证。

3.微脉:似有似无极细软,气血大虚阳气衰。

4.代脉:迟而中止有定数,跌仆痛惊脏气衰。

5.短脉:不及本部首尾短,无力气损有力郁。

六、实脉类(应指有力实脉类,实滑弦紧长大6)

1.实脉:举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两类全。

2.滑脉:往来流利指圆滑,痰湿食积与实热,青壮年脉或孕妇。

3.弦脉: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病疼或痰饮,疟疾老年健康者。

4.紧脉:绷急弹指如转索,实寒疼痛与宿食。

5.长脉:首尾端直超本位,阳气有余或阳证、热证实证与平人。

6.大脉:脉体宽大无汹涌,病进健康两相背。

(0)

相关推荐

  •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

    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 ...

  • 李士材医案脉法拾萃81则

    李士材是明末著名的医学家,他勤求古训,旁采诸家,并能贯通众家之长,自成一体,培养诸如沈郎仲.马元仪.尤在泾.叶天士之优秀医者,遂成"士材学派".李氏医技高超,尤精脉法,临证用脉学辨 ...

  • 古代秘而不传的脉法78条!!!

    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 ...

  • 古代秘而不传的78则脉法

    回复"自学":无价之宝,3分钟教会从零开始自学中医 回复"索引":仰望岐黄历史关键重磅索引 回复"经络":赠送经络穴位大图一套 回复&quo ...

  • 兜肾囊—古代秘而不传的男性强肾秘法

    真言一句话,假言万卷书.不论是做人还是养生,真正能启悟人的话,真正的好方法,适合自己的,哪怕只是几十个字.几个简单的动作,也够我们受用终生的了."兜肾囊"就是这样一个简要的护命之法 ...

  • 秘而不传的点穴法,手到病除

    老中医总结 哪里有病一看就知道 摘要:头冷痛,前额痛,受寒时疼痛加重,头部畏风怕冷,常要戴帽子,天冷鼻塞呼吸不利,可分辩气味,天热时症状消失,病因为气虚血瘀,灸百会穴,上星穴,拨揉风府风池穴. 哪里有 ...

  • 周慎斋秘传脉法78条

    杏林讲坛 公众号 导读:周慎斋(公元1506-1585年),名子干,明代江东太平县(今安徽省太平县)人.周氏医术高明,救治病人甚众,在当时享有盛名.<本草述钩玄>载:"自明以来, ...

  • 周慎斋脉法78条

    导读:周慎斋(公元1506-1585年),名子干,明代江东太平县(今安徽省太平县)人.周氏医术高明,救治病人甚众,在当时享有盛名.<本草述钩玄>载:"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 ...

  • 【中医】周慎斋秘传脉法78条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导读:周慎斋(公元1506-1585年),名子干,明代江东太平县(今安徽省太平县)人. ...

  • 嫁娶择日秘而不传

    嫁娶择日秘而不传

  • 秘而不传:人体精气神的秘密!

     师兄你好 願天地常生善人,願善人常存善心. 願善人常行善事,願善人廣布善法. 欢迎关注我们,福生无量天尊! 中医讲"望.闻.问.切".先说望:一看他脸色黄,或者是惨白,没有血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