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乱流,一个有很多故事的村子
人文乱流
乱流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古村落,被称之为“古州第一村”,村中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现在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见识一下充满魅力的传统古村——乱流。
石家大院
受地形限制,乱流村布局呈东北——西南走势,建于千年古道上。光绪三十一年正太铁路于村东设站。乱流人跑直隶、闯关东、做票号、走染坊,商贾巨富遍及全国。古村街巷纵横,民宅错落,建筑风格传承有序。
其中石家大院规模宏大,七十二道门远近闻名,石雕、砖雕、木雕俯拾皆是,工艺考究,令人惊叹,被誉为“古村民居活化石”。
石家大院会动的全木结构门楼
明清年间,一些靠种地富裕特别是经商发迹的殷实人家开始投资改善居住条件,兴修民居民宅。为避开水患,大户富家纷纷选址村的东西两头兴建砖木结构的四合大院。乱流村“天和恒”和“恒远庆”大院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
“天合恒”是由乱流村的三甲石氏族人聚祥所建。相传聚祥由人引荐到直隶学工办布店而致富,至其子执掌家事时买卖已做至北京、天津、济南和关外,成为乱流村的首富。然后在乱流村东择址修建有七十二道门的宅院。
像大多数的山西大院一样,石家大院的整体布局也是呈现“双喜”的样子。在天合恒正宅石柱上镌刻着石家人的家训:斗室安居未及积金先积德;布衣随分虽无恒产有恒心。虽富甲一方,但是石族人谨记创业之艰辛,深感“德行”和“恒心”的重要性,作此家训以警示后人。
在七十二道门之外有两道圈门,一道叫做红事门,另一道叫做白事门,两道门相对。顾名思义,这两道门是在家里办事筵的时候走的门。白事门不常开,只有在家里办丧事出殡的时候才能走;而红事门是家里有喜事要走的门。所以说,走山西的大院,能了解不少的山西风俗习惯。
两道门
西阁
井陉古道上的古村都有村阁,村阁一般有两个,一东一西位于进出村的主要村口处,这已经成了一个规律。但作为乱流村古驿道上唯一保存完好的标志性建筑——西阁,却孤独的守护着乱流。东阁已逝于时间的乱流,而西阁的守望因此更显得时间的久远。西阁址于村子的最西端,且系二层建筑,无遮无挡,是全村每天第一个接受斜阳余辉的建筑物。闭目想象,昔日途经这里的官宦商客络绎不绝,往来商人相互的问候声、驮着货物哒哒的马蹄声、车辙碾过青石路摇摆的声音……贴耳于西阁厚重的墙壁,仿佛婴儿般贴在父辈的胸膛,那是一种安全感,幸福感。在乱流村,迄今还有两个骆驼店的大院名字一直在沿用着。
西阁
岁月的印记深深地刻在守望的西阁,它是历史的笔记,诉说着乱流村辉煌的过往,也将继续书写,下一个转变的乱流。
开河寺
开河寺是大多数人来乱流村的首要原因。
建在乱流村境内的开河寺,创建于北魏永平三年,寺内有上中下三龛,存有大小佛像百余尊及兵部尚书乔宇记游碑刻。素有“小云冈”之称,是历代佛教信徒的朝拜之地。
开河寺现存上、下两寺院。上寺院为砖券,门额镶嵌“开河寺”三个字。下寺院亦为砖券,门额书“古雷音”三个字。院内石崖上有木结构出檐建筑,檐下存“魏齐三窟”。
石窟分东西两院,沿山绵延长达50余米。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东院依山凿就三龛,三龛共有大小佛像88尊。其中,开河寺石窟高5米,宽4.4米,深3.5米,为北魏永平三年(510)凿就,内存主佛像一尊,分立菩萨像各两尊。中窟凿建于东魏武定五年(547)七月,窟高1.4米,宽1.2米,深1.15米,内雕凿佛像数尊。左右两窟凿建于北齐皇建二年(561),形制大体同中窟相同。
土窑
在乱流村古民居中还能看到土窑洞的雏形。土窑洞分布在龙洼,椿树圪台,沟沟,和垴、后底沟这五个地方。这些土窑洞有多种形式,有家套家的,有子母院的,还有进了家再下圪台的,窑洞深入地底下,优点是冬暖夏凉,避风挡雨,可以抗震,御寒等抵御自然灾害,说明这里的先人在改善居住条件,改变生存环境中,一步一步探索着比较科学的方法。
乱流村最古老的窑洞已经上了千年的历史,即使是现在人们居住的窑洞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居住惯了城市的方方框框,看到石头包裹的窑洞,实在让人觉得新鲜。窑洞的装饰也是一门艺术。原本粗糙的黄色土窑面,被一块块厚重平整的石头砌成了青灰色窑面。再加上那一簇簇淡绿的青苔,农家生活被时光的笔触描摹成一幅画,伴着缕缕升起的炊烟,刻在每个来到此处的人心中。
中心广场
乱流村的中心广场在过去叫官房,过去有一座石牌楼。南端有农村常见的戏台子,名为新长征剧场。从名字分析,它建于改开之初。乱流村是出了名的“戏窝子”,可谓“县里有名,州里有声”。广场的另一侧有村民活动中心及学校,这个广场是乱流村村民日常聚焦及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
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