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营分析很无力,没用?
有一天,动物园的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
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直接将笼子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聊天,长颈鹿问:“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袋鼠说:“很难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以上虽是一则简单的富有趣味性的小故事,但暗含的哲理却很值得深思:为什么管理员们的注意力总是聚焦在笼子的高度上,却从来不重视门的问题,以至于连没关门都没有发现?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在经营分析的时候,很多企业都是围绕表面现象做文章,并没有找到根因。比如:分析订单延期原因,永远是工人做的慢了,或者有质量问题返工,而分析质量问题的时候,往往又是工人漏了工序,忘了检查,零件公差过大。看上去找到了原因,也跟生产反复强调了加工工艺,但下次开会,这些问题依然会出现,就像袋鼠一样,不断在逃走。所以,企业真的找到了那扇“门”吗?为什么分析问题的时候,找不到“门”?
袋鼠是如何逃走的?为什么大家第一反应是围墙不够高?是大家的既定经验在作怪。企业当中也有很多习以为常的“经验”,在管理者脑子里,往往会形成定势。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不同因素在不同背景下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分析问题的时候如果带着既有的定势,不去看全局,不从全局的角度去挖掘可能有的影响因素,“你看到的可能不是事实,你听见的可能也不是事实”,那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就好比有人认为鸡叫才是天亮的必要条件一样。
那要如何确定事实呢?在动物园,很简单,查监控,在企业里又该怎么做呢?答案是:看数据。看决策数据,看“大”(批量)数据背后的规律,不只是看一个数据两个数据背后可能的逻辑,看现场的数据,只有通过数据,验证事实,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很多分析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找到根因,比如常见的5W分析法、金字塔原理、鱼骨图等。本文先就5W分析法来剖析一下这个案例。
5W的原意是5个WHY,就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究根本原因。其关键在于:鼓励解决问题的人要努力避开主观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问题产生的根因。
需要指出的是,5W分析法并不限定只做“5次为什么”的探讨,主要是必须找到根因为止,有时可能只要3次,有时则可能要更多次。实施5WHY分析法时,对于发现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拷问:为什么会发生——问题产生的维度;为什么没有发现——检验的维度;为什么没有系统上预防差距的发生——流程体系维度。
这里我们可以这么问:
问1:为什么袋鼠会跑出笼子?
答1:因为笼子太矮,所以需要加高笼子。
问2:除了笼子太矮,还有什么可能袋鼠会跑出笼子?
答2:门没有关袋鼠也会跑出笼子
问3:门是否关好这项工作是否做了确认和检查?
答3:没
问4:是一次性的现象,还是经常会出现?
问5:有对应的制度吗?是制度设计问题还是制度执行问题?
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不同的动物园应该有很大的不同吧,问题问到这里解决方案其实已经不言而喻了,所以说好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方案。
如上,经过不停地问“为什么”,对门没关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找到是一次性问题还是一直出现的问题。一次性的问题,我们可以提醒“救火”就可以,但是如果一直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就需要建立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大家的行为,建立检查等问题闭环的管理办法。
同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如果只围绕表面现象做文章,没有找到根因,问题免不了要复发,其结果是企业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应对同一问题。而不从人的行为、组织的制度、企业的机制上去纠正问题发生的根因,那我们在“造墙”上花费的累积成本将是惊人的。所以,遇到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刨根究底,找到根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地解决问题。
对于上述这个故事,想必大家应该还有很多联想吧,欢迎脑力激荡,但愿于您有些许感悟!
小故事大道理,如果您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及心得内容,想要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