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福安潭头路,美丽乡村话枢洋!

重走福安潭头路,美丽乡村话枢洋

作者:刘建荣

福安市潭头镇枢洋村位于镇区东部,东与千诗亭、仙岭村相连,西邻湖塘坂村,南接柯洋村,北毗阮家坑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沈海高速公路、104国道穿境而过。该村下辖枢洋、贝头、黄牛头三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69户1396人。全村耕地面积1152亩,山地702亩,林地6351亩。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058元。枢洋“省级生态村”“省级家园清洁示范村”,村域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当地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民众勤劳,民风淳朴,耕读传家,自古被誉为潭川文明之村。

枢洋村开基于明朝初叶,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朝永乐九年,阮姓先祖由阮家坑迁入枢洋肇基,始成村落。此后,李、陈、黄等姓氏相继迁入枢洋定居,各姓和睦相处,共建美好家园,形成了目前1000多人口规模的村落。

相传,枢洋村原先名叫“龟洋”,因为六百多年前一个寒冷冬天,有位羊倌到枢洋一带放羊,傍晚时分突遇暴雪天气,只得抛弃羊群,躲到山上岩洞里避雪,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个夜晚才停下来,而地上的积雪也足有三尺多厚,压垮了许多树木,羊倌心想这群羊肯定被大雪吞灭了。可是当他跌跌撞撞来到羊群滞留地时,被眼前神奇的一幕惊呆了:羊群活蹦乱跳地在原处发出“咩咩”欢叫声,且数量一只不少,羊群滞留处的一片形似龟状的土地,居然没有积雪。

从此,“龟洋”的地名便被叫开了。自明朝中叶龟洋开启乡学,村民懂文化的人多了,逐渐感到“龟洋”村名不雅,而龟洋的后门山名叫“枢山”,于是将村名改称“枢洋”,并一直延用至今。

目前,枢洋居有阮、李、陈、黄、谢、郭、林、吴、王、詹、饶、杨12姓。自古以来,村民以农、林、副为主要生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以工、农、商、贸业为主。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该村有博士生3人、研究生16人、大学生88人、教师 15人、科级干部8人、处级干部2人。建有村委楼1座、小学1座、文化活动中心1处、篮球场1个、保清宫1座(建于1631年)、土地祠1座、石拱廊桥1座、仿古水车1台。

枢洋村群山环抱,古木参天,景色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是个宜居和旅游的好地方。当你走进枢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里清新的村头风景:一个如同小岛的山包、一座石拱廊桥和一处仿古的水车等景致。小山包长着一棵百年桂花老树,被村民视为神灵供奉,甚是灵验,因而香火旺盛。每每入秋之时满树繁花,落英缤纷,不时散发出浓郁的芳香,飘荡村庄,沁人心扉。

枢洋村里十几座巍然屹立的高大古民居,刻下了先人的生存法则和智慧。一条清澈如镜的小溪从村中缓缓流过,小溪两岸盖满了民宅,几条丁步桥将小溪拦截成多级水池,鲤鱼跳跃,溪水潺潺,水车婉转,给人以仿佛进入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好感觉。

更为令人拍案惊奇的是枢洋有一个奇特的自然景观:沿着村后山林拾阶而上,有两个形似日月的山丘,中间各有一大片数百平方米空旷的地方,居然寸草不生,而周边的草木却十分茂密,甚是神奇。其形成的原因,耐人寻味,期待着人们去探寻。同时,这也是一个潜在的旅游开发资源,必将造福枢洋人民。

近年来,枢洋村坚持推进乡村经济振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通过实施村容村貌整治、新区开发、村道硬化等项目,美化、净化枢洋溪,放养观赏鲤鱼,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枢洋村两委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引进优质茶叶、果树品种,建成高产优质茶、果园3000多亩,人均1亩多。引资兴办茶叶初制、精制厂,培育扶持盐卤豆腐干深加工产业,从业人员100多人,形成闻名遐迩的“枢洋豆腐干”品牌。依托原有在外经商能人,组织带动村青壮年劳力外出经商,增加村民收入。

枢洋村现有乡贤会员76人,遍及海内外:有凯捷集团(香港)国际有限公司陈荣华董事长和嘉园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陈泽枝董事长等杰出企业家;有党政机关和企事业的干部职工;有民营企业家等枢洋乡贤。海内外乡贤心系桑梓,致富不忘回报家乡。2010年枢洋村陈荣华、陈泽枝等乡贤牵头,成立了宁德首个乡村文化教育促进会,激励莘莘学子学业有成,倡导敬老养老之风。目前,促进会已筹集500多万资金,坚持不懈地向村中年迈老人、学生群体发放补助和奖励金。这承载了深情厚意的帮助,使许多村民从中受益,有力地推动了枢洋经济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五福之地风水好,枢洋故事真不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