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徐传法《先文而后墨 品正而韵高——冉令江博士书法印象》而有感于文人字式微 文 | 孟子曰凡事需知晓 · 编辑 | 刀笔吏隶 来源:微信公众号“沂蒙那些人和事儿”(ID:fa

原创:读徐传法《先文而后墨 品正而韵高——冉令江博士书法印象》而有感于文人字式微

文 | 孟子曰凡事需知晓 · 编辑 | 刀笔吏隶

来源:微信公众号“沂蒙那些人和事儿”(ID:fanshidoudeizhixiao)

近日,读到一篇徐传法先生介绍冉令江书法的文章,名曰《先文而后墨 品正而韵高——冉令江博士书法印象》。读后颇多感慨,欲与众读者探讨之。然探讨之前,需产生共鸣,方可达成一致观点。下面先分享下徐先生的文章:

《先文而后墨 品正而韵高——冉令江博士书法印象》

“文章发挥,书道尚矣”,“先文而后墨”,是古代书家的立身旨要,也是当今书法从业者的共识。先文之“文”,不仅指中国之文化传统,亦包含“人文化成”之意,书法作为中国之最高艺术,如同陶瓷、丝绸、饮膳等一样,虽亦历代有变,而亦一气相承,古今相通。而相承、相通正是书法的文化属性,而这一属性也决定了书家对“道”的崇尚和对“文”的重视。回望书史,大凡卓有成就者,无一不以“文”立身,近现代书家的学者身份尤为明显。这一旨要令江自当明晰,自然地成为“先文而后墨”的践行者。

冉令江 徐传法《真假临沂一周年》   34cm×69cm   2018

冉令江 传家处世七言联   70cm×14cm×2   2018

因为令江“好文”而善思,研究生一入门,即走上了真正的书法“研习”之路。以道统技,技道双修。姚鼐言:“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恶。”令江先究“道”而后研“技”,用自己的勤奋与执着,披荆斩棘而独辟蹊径。“有的道比较深奥,抑之欲其奥;有的道比较隐晦,扬之欲其明;有的道受到阻碍,疏之欲其通。”(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总之,修身、读书、为文一成不变,故令江的书法研习之路一直通达顺畅。其文章亦遵循其中的“道”。在形式上,先是简短的书法评论,再到宏阔的学术论文;在内容上,先是书法现象的自我见解,再到艺术观点的深刻思辨,长长短短,频频迭出,正所谓“技之精者必近道”。令江至今已发表文章六十余篇,这对于刚过而立不久的青年学者实属不易,而冉令江做到了。直至前不久,令江示我其博士论文提纲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因长期读书为文而形成的开阔学术视野和多艺术学科门类的学术驾驭能力。毫无疑问,令江已渐迈入学术门槛。长年的读书好文,使得令江有了厚实的文化积累,作品的气象乃至人的气质,都有了很大提升,多了些书卷气息。其貌温婉而充实,其书恬淡而简静。所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冉令江 诸葛亮《诫子书》   180cm×95cm   2019

令江的书法以章草为主,旁涉其他四书体。每每展观令江书作,总会让我若有所思,心有所动。细细想来,不外乎两点——品正和韵高。所谓“品正”,是指书法的规范和纯正。令江对章草的研习,一以贯之,从不受外界干扰,更不追慕时风,我行我素,我写我心,多年来一直痴迷章草,不卑不亢而心有所得。而令江对于章草的取法同样体现出纯正典雅的特征。先是追根溯源,由先秦的竹木简牍,到两汉的简帛墨迹;再是析源探流,由汉末的张芝、皇象,到魏晋索靖、羲献诸家。凡晋唐以前章草经典、隶草简牍、残纸无不涉及,并能博涉约取。自身的笃定与取法的纯粹,如此纵横两条线的交错,形成了令江书法品正雅清的面貌。这种纯正与典雅,反过来又作用于令江的书写自信。

冉令江 欧阳修语   59cm×16cm   2018

提及“韵高”,自然想起刘熙载品评王羲之书法“力驱万夫,韵高千古”之语。“韵”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精神品格,它传达的是超乎象外的内在气度,自古即是书家的追求指向。刘伯简以力、韵二字品评书圣,亦足见“韵”于书法的分量。令江的作品虽然还无法企及古人,但依然显现出不俗的气质。原本字字独立的章草,在令江笔下从容优游,矫健流畅,浑然一体。如东坡居士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令江书作中所呈现的意韵和功力显然是得于心而难铭,当有目而有据的。

冉令江 半壁 一盏七言联   61cm×19cm×2   2017

以上就是徐先生的文字。

先文而后字,方能高古。

若不能先文而后字,至少要边文边字吧?这样的要求都达不到,可以说我们的文人字式微了。

何谓文人字?

我理解的和别人的不同,我认为文人字应该有文人的思想、情怀、意趣和价值取向。纵观历史,哪个大书法家不是文人呢?

其实,书法者,抒发也,抒法也。

关于书法创作,有一次去拜访一个业内老师,他也感慨现在的书法家大多只会写字不会写文章,没有思想感情的作品恐怕行之不远。

我听了之后深以为然!书法,应该是书写文章时的运笔之法,离开写文章,就不叫书法了,叫字法。

《说文解字》也说,书,著也。书,就是搞著作,写文章。

古人练字就是为了写文章,并不是为了练字而练字。无论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还是楷书,都是为了写文章、传达信息,没听说哪个人为了练好字去研究书法的。

你看,王羲之是书圣,但是人家写了《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颜真卿传世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帖》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欧阳询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草圣”张旭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写过《黄州寒食帖》……可以说这些人都是写文章的。

文字是工具,是思想的工具,文字本身不是目的。

比如让你拿着锄头去南山给豆苗除草,结果到了地头你不除草,反而抱着锄头摩挲,岂不是舍本逐末?

现在很多的所谓“书法家”就是这样!不会写文章,就会练字,这叫什么书法家呢?

所以,没有思想和文采,字写得再好,不过是个“做锄头的铁匠”。现在我们有很多这样的铁匠,各级书协差不多成了“铁匠”协会。

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都练字,但是有哪个是因为字写得好而被选为状元的?

为什么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得不好?就是因为大家都跑偏了。

不去提升大家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内涵,只是鼓励大家练习毛笔字,怎么能够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怎么能发扬中国的文化的精髓?怎么能用中国思想价值体系去影响世界?

真正的书法,就应该是文人书法。现在搞文人书法的有几个,很难讲!

不过,现在我们书法界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丑书”大行其道。

我倒是觉得“丑书”未必丑,他们是江湖体,是创新体,是艺术体,似乎称之为“怪书”更为合适,其实里面有些写得还挺好,不能一棍子打死。

依我看,这类“怪书”都比那些所谓的书法家写的字要强,要有味道,甚至都有点魏晋风流在里面。

"怪书"领域怪到极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射纸大湿和尿急大湿,这两个名字是我我给起的,绝无贬义,乃是以为很贴切。

射纸大湿就是邵岩,职业书法家,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外聘教授,而且是历届中国国家展现代书法最高奖获得者。虽然他在总是射在纸上的书法令很多人不齿,但是人家正儿八经的作品还是不错的。

那么他为何成了射纸大湿?有文章说:

“据邵岩的一些展览介绍,一是他认为今人书法不可能在“质”上超越古人了,转而对如何突破速度和爆发力产生了兴趣;二是他生病时发现注射器的特殊用法——

2007年末邵岩被诊断出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卧病期间,注射器成了延续他生命的必要事物,死亡线上的生命体验为邵岩的心灵和创作打开了另一扇窗。他开始尝试超越毛笔书写的创作,首创了毛笔和注射器相结合进行创作的方式并获得了成功。

邵岩认为自己是写的是“现代书法”,这种来自日本书道的艺术形式其实和现代艺术的关联更大一些。自从找到这条阳光大道后,他的作品变得更加不可思议了……”

我以为,至少,这不是重复,这是创作。

另一个尿急大湿就是何维越,我为啥称之为“尿急大湿”呢?因为他创作时候的表情和动作就感觉是快憋不住了。据知乎网友介绍,此人出生于东北,满族人,年轻时曾为跑酷高手,后来不知道经历了什么,开始丑化自己,在抖音平台做一些以胡乱涂鸦杂耍式的表演,并以书画创作形式发布并售卖。

其实最早的时候,我一度觉得这两位是书法界的“马保国”,后来越想越觉得他们给大家带来的乐趣就像闷热的天气里一股湿湿的凉风。再到读了陈先生关于冉令江博士的文章后,反观我们的书法圈,才生出一股敬佩,这是书法的生命力所在啊!高高在上、呆板冷艳绝不是艺术,艺术是生活本身。

那什么才是丑书呢?我反而觉得一些古人的字是丑书。

比如一些汉简和隶书就很丑,可能是某些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艺术造诣的人写的、随手抄的,但是今人发掘出来以后,如获至宝,竟然奉若圭臬、日夜临摹。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大家甚至高手要去临摹?因为那是自然之趣,有古味,里面没有矫揉造作,那是书法本来的面目,是真实的东西。

可是,再真实,也不如我手写我心真实。

我手写我心,首先要有个心在,这个心应该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怀、有见识有见解、有天地有境界的心,有这样的心的人,在古代大多数为文人,因为你不是文人、不读书的话到不了这个状态。

现在,我们也有很多文人,但是不写字了;有很多写字的人,但是大部分不是文人了。

文人字式微,文人字可贵。但愿向冉令江博士这样的人多一点吧。

庚子年腊八,于云中书房。

(本文作者信息:孟子曰凡事需知曉,原名孟繁曉,字不凡,號巨隐、二蟲閑者、刀筆吏隸,孟子七十四代孫,今臨沂蘭陵人,長居雲中書房。好讀書不求甚解,喜舞文弄墨聊以自娛,難經世何濟用?尤嗜紫砂、盆景、奇石、硯臺(石見吉室)之類耳。或有拙作,多刊於微信公眾號“沂蒙那些人和事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