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同仁“要”掌声(9)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所谓校本教研,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简化为以下三个词:

(1)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

(2)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假设。

(3)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2.智慧管理:目前还没有人给这个词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1)智慧: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直观与思维、意向与认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智力与非智力、显意识与潜意识、已具有的智慧与智慧潜能等等众多要素。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是人们生活实际的基础。

(2)智慧管理:是指在管理中强调重视智慧的重要性,注重强化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者之间关系的和谐性;注重强化以管理者为提高管理水平而采取的科学的、高效的、有价值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智慧管理,是管理者已有的管理水平的升华,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管理模式。

二、校本教研的价值

1.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就教学与研究的一般关系而言,两者是“共生互补”的关系。有句老话说得好: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一方面,就教学的本性而言,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一种带有不可穷尽的研究性的劳动;另一方面,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巢臼里不能自拔。以实践层面来看,没有基于研究的教学,很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惰性,从而销熔教学生活原有的别开生面和新鲜光彩,使之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只有研究的“参与” “介入”才会不断改变教学的行为、状态与习惯,不断提升教学的品质、水平与境界,从而使教学始终富有生机,充满活力。

2.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途径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更好,教师没有更深地思考过。因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学内容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是由教研部门提供的,教学方法是由教研部门介绍的,考试试卷是由教育部门编制的。教师成了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被动的旁观者,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成了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成了教研部门提供的一些模式的盲目模仿者。这种教学与研究相脱离的机制和模式,造就了成批成批的教书匠,导致了基础教育师资的平庸化,从而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校本教研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动因

办学的主体是学校,教学研究的主体更应该是学校。一所学校是否有教学研究的专业引领人员;一所学校的教学研究是否建立了稳定的体制保证;一所学校能否高质量地开展教学研究;一所学校的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身和团体的能力,使教学研究不断产生绩效等等。这一切,实际上不可争辩地说明,这所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进而必将体现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因此,加强校本教研,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更是一所学校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需要,这正是所有具有前瞻性的校长所不懈追求的。

三、校本教研的内容

1.研究教材——教材的利用与课程资源开发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研究教材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①教材的内容是不是达成课程标准所必须的,是否存在科学性的错误,如何进行必要的修正或增删;

②教材呈现顺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规律概括和意义推导方面是否欠缺,如何进行合理的调整;

③结合哪些内容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思想教育;

④练习是否难易适中,能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⑤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材。

2.研究学生——学生的经验是教学的基础

教研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研究学生要思考以下问题:

①     学生是否已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然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

②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

③站在学生的角度,重难点怎样定位?难点如何突破比较合适?

④练习和试题的设计是否体现分层教学,能否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研究课堂——借鉴与创新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平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1)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从注重“教”转向注重“学”。不要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3)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4)从“教师权威”转向“师生平等”。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4.研究评价——用评价新方式引领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的传统评价方式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水平。不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试题的命题都应考虑:

①是否可以促使评价对象自主发展、自我教育;

②是否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个体的纵向发展,而不是横向比较排列次序;

③是否在试题设计中考虑到如何考察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④评价的方式是否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特点。

四、校本教研的主要方法

1.当前学校校本教研普遍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为:散和浅)

(1)学校年级组的管理功能日益突出,弱化了承担教学研究基本功能的教研组的作用。(在高中阶段更为明显)

(2)教研活动中大量存在的是“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

(3)教研活动过程中“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总认为教研是个人的事情。

(4)教研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组内交流活动及开课——说课——评课活动等。

(5)教研活动仍然出现“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的现象。

(6)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们真正缺少教研的内驱力。

散——表现为:由于学校对校本教研,只是停留于一般性的号召,学校领导和教师多数对校本教研的目的、作用和操作等没有明晰的认识;学校对校本教研没有整体规划,合理安排;学校对校本教研领导不力,缺乏管理措施等;学校没有主流教研课题或活动,因而教师的个体教研缺乏明确的指向和强大的合力,大都“各自为战” “乱碰乱撞”,常常是自生自灭、再灭再生、再生再灭。   

浅——表现为:由于学校对校本教研指导不力,缺乏跟进措施等,校本教研只是流于教师间无目的、无主题地听听课、读读教学杂志、摘抄摘抄教学文章等。这些基本不涉及学校和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做起来无需花什么力气,与过去学校教研相比没有什么发展。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下去,无异于“老驴拉磨——原地转圈”,很难实现学校教研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四个主要途径

(1)自我反思: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读书研修法: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重点读好以下几类书:

A.读好教育报刊——及时了解教育同行在思考什么、研究什么。

B.读教育经典——以史为鉴,反思自我,不断创新。

C.读专业书——跳出课本和教参的小天地,成为专业的行家里手。

D.读中小学生的书——细心品读,走进学生的心灵。

E.读人文书——开阔视野,丰富自我,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F.读“无字”之书——广泛采集课程资源,做创新型教师。

②教学反思法

  一名美国学者说“反思是教师成长的翅膀”。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常见的有:

A.写教学后记;

B.做课后小结;

C.搞课后专题研究;

D.课后向学生征求意见,与学生座谈;

E.用摄像机、录音机录下自己的一节课,课后反复“推敲”;

F.写教学日记;

G.同行共同研讨。

(2)同伴互助:主要有以下六种方法

①校本教研日:学校要确立“校本教研日”,使校本教研制度化。“校本教研日”可以是集体备课,重点是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的设计、重难点的剖析和实践的反思等。也可以是综合教研活动,重点是理论学习、课例观摩、专题研讨、案例评析等。这种教研模式会形成重研讨、重互助、重实践的新型教研风气,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②学术沙龙: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是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作为校本教研的学术沙龙是指学校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读书报告会、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

③课例研讨: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A.一人同课多轮法。一人同课多轮法就是让同一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B.多人同课循环法。多人同课循环就是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内容一样,但教师不一样。    

C.同课异构上课法。教师专业知识有高低,经验经历不同,人生阅历不同,对同一内容的课,各个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法。这种方法是我们目前开展教研活动、举行教学业务竞赛常用的教学方法。

④主题研讨(应该是校本教研最有效的方法)

  主题研讨法是指从工作实际中筛选出教师最关心的或最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从而达到解决教育教学疑难问题,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一般程序是:

A.征集、筛选问题。

B.主题研讨的准备。

C.召开研讨会。研讨会要做到主题突出,切忌话题散乱;要做到联系实际,切忌空谈理论;要逐步深入,切忌就事论事;要营造氛围,激发研讨欲望。 

D.总结交流。研讨会后,要及时进行归纳提炼,形成文字材料,分发有关人员,以达到点上研讨,面上收益,成果共享的目的。

⑤案例研究(赣榆高中的语文学科特级教师群研究)

所谓案例,就是事件,是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教育案例,就是对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生的一个有疑难情境或某些决策行为的真实描述。它通过一个引人人胜的故事,向教师提供具体的背景、人物、场合、事件和结果。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有利于教师分析和反思。内容上教育案例可以是学生学习中的有趣故事,可以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可以是师生交往中的经历,也可以是教师、学生成长的经历。通过案例研究,教师们发现,研究的素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是有心人,肯钻。

⑥课题引领(课题意识亟待加强)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的核心和龙头,也是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

一要坚持校本研究为主,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要善于将教育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

二要坚持微观研究为主,力争小题大做,切忌大题小作;

三要应用研究为主教师要不断从备课中、从教学中、从学习研究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从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样课题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干什么,研究什么,相互促进。

四要坚持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

(3)专家引领

虽然说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展的,是围绕“本校”的实际和问题进行的研究,但它不仅仅依靠本校的力量,还需有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和引领。专家引领的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新构建。可以说,只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的参与和引领才是校本教研向深入开展的保障。专家引领的形式有:

A学术专题报告(最为常见);

B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本次活动就是);

C教学现场指导;

D教育教学专业咨询;

E教师座谈。

(4)聚焦课堂:重中之重

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关于课堂的研究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工程式研究到文化生态的整体研究,从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的两方对峙到成为前进中的两极张力。人们的研究正在完成从外显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逐步形成了全面关注课堂学习的格局,甚至于专家们提出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从这个角度,“聚焦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所以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中研究课堂无疑是重中之重。教研活动中“聚焦课堂”,主要应该是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细节着手,从小问题着手。

A转变备课方式——要备课堂。新课程从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一转变要求教师转变备课的方式。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教师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和在课堂中深刻地重现教材,而更多地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心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课标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全面面向学生工作。

B提高教学能力——要学得好。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也许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口头表达并非完美,板书并不漂亮,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那么这依然是好课;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重要了,相反,我们更应当严格要求教师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为这是他们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必备条件,是作为教师的根基之所在。

C实施跟进研究——要研究课例。教研中“聚焦课堂”可以有多种方式,“行动教育”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前两个阶段、后两个阶段之间会有两个不同类型的差距——而这同时也是教师更新理念、调整行为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这种行动研究可以就整堂课进行,也可以就一个个的片断进行;就课的类型而言,可以新课,也可以是复习课、讲评课。而“片断式行动跟进研究”更容易提高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科教研组必须努力创设这样的平台,通过传统的开课、说课、评课方式,就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某一片断作主题研究。如导入的有效性研究、设问的有效性研究、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性研究、合作讨论的有效性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D关注过程细节——要小处着眼。从“候课”开始,教师在课前两分钟先进教室,并要求学生也要做好主动的积极的候课。从候课到上课的导入、教学过程的展开、活动的安排、合作学习的组织、再到教学小结与课后反思。再可以把这些环节分割成若干小细节,从中加以问题研究。每一次教研活动可以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有教无研”的情况。

E选择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引入热点材料,提出有效问题,给学生更直观地呈现教学情境,但也出现了唯多媒体的现象,许多教师上课没有了必要的板书,也就失去了展示教师教学特点与文化底蕴的粉笔字。实际,多媒体也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地运用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如何用才算恰当呢?教研组可以通过平行班级对比的方式,研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度,从而提出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效益的相关性。

总之,校本教研必须立足于学校实际,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