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中用的时候,用心也是别样的“中用”

上卷 第五十七回 第五节:

【原文】

晴雯见他呆呆的,一头热汗,满脸紫胀,忙拉他的手,一直到怡红院中.袭人见了这般,慌起来,只说时气所感,热汗被风扑了.无奈宝玉发热事犹小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众人见他这般,一时忙起来,又不敢造次去回贾母,先便差人出去请李嬷嬷.

  一时李嬷嬷来了,看了半日,问他几句话也无回答,用手向他脉门摸了摸,嘴唇人中上边着力掐了两下,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李嬷嬷只说了一声"可了不得了","呀"的一声便搂着放声大哭起来.急的袭人忙拉他说:“你老人家瞧瞧,可怕不怕?且告诉我们去回老太太,太太去.你老人家怎么先哭起来?"李嬷嬷捶床捣枕说:“这可不中用了!我白操了一世心了!"袭人等以他年老多知,所以请他来看,如今见他这般一说,都信以为实,也都哭起来.

晴雯便告诉袭人,方才如此这般.袭人听了,便忙到潇湘馆来,见紫鹃正伏侍黛玉吃药,也顾不得什么,便走上来问紫鹃道:“你才和我们宝玉说了些什么?你瞧他去,你回老太太去,我也不管了!"说着,便坐在椅上.黛玉忽见袭人满面急怒,又有泪痕,举止大变,便不免也慌了,忙问怎么了.袭人定了一回,哭道:“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连李妈妈都说不中用了,那里放声大哭.只怕这会子都死了!"黛玉一听此言,李妈妈乃是经过的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紫鹃哭道:“我并没说什么,不过是说了几句顽话,他就认真了。”袭人道:“你还不知道他,那傻子每每顽话认了真。”黛玉道:“你说了什么话,趁早儿去解说,他只怕就醒过来了。”紫鹃听说,忙下了床,同袭人到了怡红院.

【端木持易见解】

(1)

今天这一节,你要理解,我们先从“人中”讲起,人中是一个穴位,为督脉上的一个经穴,在鼻柱下方与上唇之间有一浅沟,因其在口、鼻之间,鼻为肺窍通于天,口为脾窍通于地,天气在上,地气在下,口鼻之中间的部分,我们命名为:“人中”。往上活一口气,低下活一口饭,这不就是人吗?人中这个穴位最突出而明确的功效就是救治危急,在特殊情况下对人体起保护作用。危急之时刺激人中穴可醒神开窍、调和阴阳、镇静安神、解痉通脉,对中暑、中风、昏迷、惊风、晕厥、休克、一氧化碳中毒,以及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都可选用人中穴作为急救首选要穴而应用于临床。这个名字,可真不是白起的。

李嬷嬷先摸宝玉脉搏,后掐人中,“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于是下断言,“这可不中用了!”不中用,非常有意思,他一方面是说人病了,不行了;另一方面,是没有用处了。“我白操了一世心了”,这句话暴露了李嬷嬷心疼宝玉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有用”。不能被使用了,就是不中用了。那的确是投资打了水漂了。这就是世道啊,哪有多少爱呢?

晴雯和众人,怕的不行,又“不敢造次去回贾母”,这是出于逃避惩罚的原因;袭人呢?也是让紫鹃“你瞧他去,你回老太太去,我也不管了!”你看,着急火燎的,也是为了逃避惩罚的原因。只有黛玉什么也没说,“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大约是真正的出于爱的原因吧。

一个问题发生了,虽然人人都紧张难过,但原因却各有不同:有人出于真正的关心,有人出于逃避责任,有人却出于计较利益得失。我们身边,再亲近的人,都有这三种基本的心态。譬如父母生病了,他有三个子女的话,或许就是有人关心她的病,有人在算医疗费和遗产,有人在想推托自己照顾的义务找借口说自己忙。是不是这样呢?

人中,讲的就是人间的事情,讲的就是人的常态,中间水平,大抵就是这样的。

可惜,获得以上认识,这不过是对小说的初级理解。

(2)

换一种视角,你会发现,以上是一个笑话!

为什么说是笑话呢?

因为它讲的是另一个故事,那就是一个人不被重用(留中使用)以后的种种样子,而且非常形象:

其一:他呆呆的,一头热汗,满脸紫胀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

其二:用手向他脉门摸了摸,嘴唇人中上边着力掐了两下,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

其三:"可了不得了","呀"的一声便放声大哭起来,“这可不中用了!我白操了一世心了!"

其四:“满面急怒,又有泪痕,举止大变;”

其五:“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其六:“众人见他这般,一时忙起来”,“如今见他这般一说,都信以为实,也都哭起来.”

你看看,这些表现,是不是很形象的概况了社会中那些突然宣布被拿下不再“中用”的人?范进中举的样子,大家还记得不?那是突然“中用”起来了的样子。这里呢?是突然“不中用”的样子。意识到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幽默,非常想笑,非常有趣。这就是曹雪芹的艺术手法。你不要以为仅仅是写宝玉、李嬷嬷、袭人、黛玉和众人的众生表现,他写的也是一类人,那些突然不中用的人。众生相虽然各异,但其本质都一样,都是要死不要活,其实不中用的人,也正是这样,同一的:要死不要活了。

这是理解此节的第二个层级。

(3)

有部戏剧,叫《李逵负荆》,其中有讲到:“你晓得世上有三不留么?”

诸位晓得这个“三不留”是什么吗?

我告诉诸位,这“三不留”是:蚕老不中留,人老不中留,女大不中留。

啥叫“中留”,就是中用的意思。

蚕老结茧、人老去世、女大出嫁,这都是规律使然,可挽回之事;就像有人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也是难以阻挡啊!

人未成年的时候不能被使用,人老了又干不动了,所以,也只有中间一段可以劳动,可以使用,可以“中用”。

如果自己还年轻,就想被“中用”;或者已经真的老了,还想被“中用”,我们说,这叫自不量力。但如果你正当年,却不被“中用”呢?却失业了呢?却被闲置了呢?却被边缘化了呢?这是人之悲剧之一啊!

如果不该被用而被中用,比如学生被过渡使用,负担太重;比如人老了要退休,却因为缺钱不得不继续干;这就悲剧之二了。

虽然年轻,但依据具备能力了;虽然年迈,但任然有很强的战斗力,却不能被“中用”呢?这就是悲剧之三了。

总之,心与力统一,则为欢乐与幸福;心与力矛盾,则为悲伤与痛苦。

客观虽然是有其规律的,但人心呢?难道只能服从它吗?人类最伟大的地方,难道不正是对这个所谓“天理”,“天力”的不断突破吗?

机械的,被动的,投降的接受所谓的“客观规律”,哪还要人干什么呢?

就像老俗话说的另一种所谓“规律”——“两不交,三不留”——“五十不交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九十不留步”,说的就是人过五十,自己挣钱能力下降了,不要和别人过多的经济往来,免得对彼此都不好;六十岁以后呢,身体不好了,就少和别人说话,起争执,容易生病;七十呢,起夜不便,就不要留宿别人家里;八十呢?吃饭不便,就不要留在别人家吃饭了;九十呢?走路已经不便,就不要去别人家里了。

话虽然说得有客观道理,但挣钱少了,就不让人有想法了吗?身体不好了,就不让人说话了吗?起夜不便了,就不能旅行住宿了吗?吃饭不便了,就不吃饭了吗?走路不便了,就不出门了吗?客观的困难,难道不应该自己想办法克服吗?客观的困难,难道不应该家人去帮忙解决吗?客观的困难,难道不应该社会共同努力去帮助他们吗?

任由这些所谓的“客观”长期的存在,长期的成为“客观”,长期的发生“威力”,折磨和束缚着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全社会,全人类的耻辱吗?

自然,客观,规律,老天,老爷等等,任何困难,我们都要相信:人,不是只有“力”才可用,更不是只有具有劳动力的人才叫人力;未成年、老年、甚至丧失劳动力的人,他们也是可以“中用”的,因为他们有“心”,有“人心”,而人心,也是可用的。心之力,也可以撼天动地,招来无数倾听他们心声的人去助力!

故善动人心者,必有力为之助!

你们觉得,能“用心”,是不是也是别样的“中用”呢?

这是我的第三层解读,未知力道如何,愿诸君深思,判断是否“中用”!

(0)

相关推荐